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127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1.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结核的手术方式选择,及其临床预后。方法:2007年1月。2012年1月我院共收治21例颈胸段脊柱结核患者,根据胸骨柄上缘和病变节段的关系,15例患者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6例患者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前神经功能ASIA分级:B级2例,C级4例,D级8例,E级7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41.6个月。所有患者在术后1年均获得骨性愈合,无1例发生内固定松动、移位、断裂。颈胸段后凸Cobb's角由术前的(30.8±5.7)°改善至末次随访的(10±2.3)°(P〈0.01);ODI评分由术前的49.7±4.8改善至末次随访的23.1±3.4(P〈0.01)。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平均提高了1.6级,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D级2例,E级19例。结论:对于颈胸段结核,低位颈前入路可以实现病灶的彻底清除。应根据胸骨柄上缘水平切迹线和病变节段的关系,决定具体的个体化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针对慢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chronic symptomatic 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fracture,CSOTF),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骨折影像学特点的分型体系,并对其可信度进行了检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368例具有完整影像资料的CSOFT患者,影像学检查包括腰椎正侧位及过屈过伸位X线片、CT和MRI。根据影像学上伤椎是否存在失稳、椎管是否合并狭窄和有无后凸畸形三个关键特征,将CSOTF分为I型(动态稳定型)、II型(动态不稳型)、III型(椎管狭窄型)、IV型(后凸畸形型),V型(混合型)。随机抽取40例患者,由10名医生按照上述分型体系对患者进行分型评估,并在初次评估1个月后再进行第二次评估,计算测量者间信度(interobserver reliability)与测量者内信度(intraobserver reliability)。[结果]在368例CSOTF患者中,I型最多,占55.71%;V型最少,占5.99%。对40例CSOTF患者的分型评估,测量者间可信度的总体κ值为0.834,表明CSOTF影像学分型一致性好;测量者内可信度的总体κ值为0.853,表明两轮评估的重复性好。[结论]本研究表明CSOFT影像学分型,分类简单,一致性与重复性好,有利于临床评估与信息沟通。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胸、腰椎侵袭性肿瘤一期手术治疗进行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2年3月-2007年3月收治的40例胸、腰椎侵袭性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骨髓瘤4例,骨巨细胞瘤9例,骨转移瘤27例。手术切除方案:40例患者中椎体切除术11例,一期后正中入路或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术6例。术后患者常规进行相应的放疗和/或化疗。结果36例(90%)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症状减轻或消失,20例(50%)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得到改善。本组病例术中、术后均无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全脊椎切除的6例患者截至最近随访时,未发现肿瘤复发,植骨融合满意,内固定稳定。结论胸、腰椎侵袭性肿瘤的一期手术治疗,特别是全脊椎切除术是治疗侵袭性脊柱肿瘤的有效外科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绢的于术方法选择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自1999年3月至2005年2月间手术治疗的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例;颈椎前路减压椎见融合气植入内固定术例;颈椎后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例;后路联合前路治疗重症脊髓型颈椎病例;观察椎间隙高度、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情况,采用17分法评分分析患者术后的改善率。结果:36例平均随访月获得了骨性融合,融合牢为95%,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7%,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恢复及维持满意。结论:颈椎椎体间融合器应用能使融合节段获得即刻的稳定性,恢复并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治疗脊髓犁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合理选择适应症及手术方法可提高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改善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应用Isola钉棒系统矫正脊柱侧凸冠状面、矢状面和轴状面畸形患者的术后功能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脊柱科2001-03/2003-06应用Isola钉棒系统治疗脊柱侧凸患者22例.特发性侧凸18例,先天性侧凸4例.男13例,女9例;年龄12~18岁,平均14.5岁;术前冠状面Cobb角45&;#176;~83&;#176;,平均62&;#176;,矢状面Cobb角12&;#176;~54&;#176;,平均34&;#176;,椎体旋转按Nash-Moe分型Ⅰ度6例,Ⅱ度13例,Ⅲ度3例.结果:术后冠状位矫正为20&;#176;~31 &;#176;,矫正率为62%~85%,平均69%,矢状位矫正为21&;#176;~32&;#176;,平均26&;#176;.椎体旋转矫正Ⅰ度.随访9个月~3年,平均2.4年,植骨融合良好,矫正角度丢失率<4.4%.结论:应用Isola钉棒内固定系统校正脊柱侧凸,利用悬臂技术产生的平移力获得冠状面良好矫正率的同时,可获得矢状面的矫正,并保持躯干平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患者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7年12月174例腰椎间箍突出症翻修患者的MRI资料。结果本组174例,男102例,女72例;年龄28~81岁,平均46.8岁。距初次手术时间7d~6年。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行MRI检查。其中61例同时行Gd增强扫描。结论MRI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翻修的原因大多能很好的做出诊断,但对椎弓根螺钉位置不当引起的神经根刺激却不如CT。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患者手术治疗的中远期疗效。方法:通过改良ODI评分、VAS评分及放射学技术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8月至2007年8月问我院收治的78例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78例患者中72例疗效满意,改良ODI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2.5分,术后减少至12.6分,VA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7.7分减少至术后的平均1.3分。术后早期腰腿疼痛症状缓解占90%,中远期腰腿疼痛症状缓解率98%。放射学检查提示滑脱完全复位71例,过度复位1例,术后早期诱发对侧腰腿疼痛1例。结论:峡部裂型腰椎滑脱手术治疗的中远期疗效满意,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治疗观念的提升是防止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腰椎间盘突出症评分分型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评分分型标准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方法:1993年1月至2003年1月,10年间共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1127例,手术治疗674例,保守治疗453例.所有病例资料完整,包括有现病史、既往史、查体,CT、MRI、椎管造影。每个病例至少具有椎管造影、CT、MRI中的一项。从疼痛、神经症状、CT表现、MRI表现、椎管造影五个方面进行系统总结,将病人的症状体征和影像表现相结合进行评分分型从而建立评分分型—6分V型标准。2004年1月至3月在门诊应用该分型对159例门诊病人进行分型,并跟踪随访。结果:对159例病人进行分型,其中Ⅰ型15例,Ⅱ型36例,Ⅲ型54例,Ⅳ型33例,Ⅴ型21例,按百分比计算Ⅰ型9%,Ⅱ型23%,Ⅲ型34%,Ⅳ型21%,Ⅴ型13%。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评分分型标准(以下简称评分分型)将病人的症状体征和影像表现相结合进行评分分型,反映了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具有操作简单、实用性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自 1999年 1月~ 2 0 0 2年 6月采用RF -Ⅱ系统结合椎体间螺纹融合器治疗腰椎弓峡部裂伴滑脱症 2 1例 ,获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16例 ,女 5例。年龄 2 5~ 6 3岁 ,平均 4 4岁。病程 8个月~ 10年 ,平均 5年 2个月。所有患者均存在下腰痛伴下肢放射痛 ,X线片及CT检查均显示双侧椎弓峡部裂伴滑脱 ,L4椎体 14例 ,L5椎体 7例 ,按Mey erding分类 :Ⅰ度 12例 ,Ⅱ度 7例 ,Ⅲ度 2例。其中 2例为二次手术 ,13例合并椎间盘突出。1 2 手术方法 选用北奥公司RF -Ⅱ系统和SOFAMOR -DANEK公司的钛合金多孔螺…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应用Isola钉棒系统矫正脊柱侧凸冠状面、矢状面和轴状面畸形患者的术后功能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脊柱科2001-03/2003-06应用Isola钉棒系统治疗脊柱侧凸患者22例。特发性侧凸18例,先天性侧凸4例。男13例,女9例;年龄12~18岁,平均14.5岁;术前冠状面Cobb角45°~83°,平均62°,矢状面Cobb角12°~54°,平均34°,椎体旋转按Nash-Moe分型I度6例,II度13例,III度3例。结果:术后冠状位矫正为20°~31°,矫正率为62%~85%,平均69%,矢状位矫正为21°~32°,平均26°。椎体旋转矫正I度。随访9个月~3年,平均2.4年,植骨融合良好,矫正角度丢失率<4.4%。结论:应用Isola钉棒内固定系统校正脊柱侧凸,利用悬臂技术产生的平移力获得冠状面良好矫正率的同时,可获得矢状面的矫正,并保持躯干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