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396篇
  免费   4049篇
  国内免费   2751篇
耳鼻咽喉   677篇
儿科学   976篇
妇产科学   500篇
基础医学   3615篇
口腔科学   997篇
临床医学   10739篇
内科学   5991篇
皮肤病学   913篇
神经病学   2017篇
特种医学   2987篇
外国民族医学   30篇
外科学   5380篇
综合类   21572篇
预防医学   8807篇
眼科学   742篇
药学   8733篇
  123篇
中国医学   8941篇
肿瘤学   2456篇
  2024年   496篇
  2023年   1799篇
  2022年   2097篇
  2021年   2448篇
  2020年   1770篇
  2019年   1897篇
  2018年   1807篇
  2017年   1201篇
  2016年   1452篇
  2015年   1594篇
  2014年   3796篇
  2013年   3361篇
  2012年   4006篇
  2011年   4313篇
  2010年   4110篇
  2009年   4157篇
  2008年   4089篇
  2007年   3899篇
  2006年   3632篇
  2005年   3580篇
  2004年   3275篇
  2003年   3047篇
  2002年   2692篇
  2001年   2554篇
  2000年   2302篇
  1999年   1882篇
  1998年   1684篇
  1997年   1585篇
  1996年   1481篇
  1995年   1397篇
  1994年   1277篇
  1993年   926篇
  1992年   832篇
  1991年   749篇
  1990年   709篇
  1989年   620篇
  1988年   583篇
  1987年   500篇
  1986年   482篇
  1985年   421篇
  1984年   321篇
  1983年   322篇
  1982年   252篇
  1981年   246篇
  1980年   155篇
  1979年   95篇
  1978年   35篇
  1977年   44篇
  1965年   27篇
  1959年   3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991.
目的 总结硅油填充眼视网膜脱离复发时应用光导直视下巩膜扣带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并接受光导直视下巩膜扣带术治疗硅油眼视网膜脱离复发的12例(12只眼)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应用光导直视下巩膜扣带术治疗后网膜复位11只眼(91.7%),其中8只眼行硅油取出术后网膜保持复位.术眼均保持了一定视力,其中4只眼(33.3%)视力在0.1以上.结论 对于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再脱离范围局限、前部PVR轻微、裂孔较明确、多位于赤道前、下方裂孔、伴有孔缘局部网膜僵硬的上方裂孔的患者,采用光导直视下行裂孔冷冻、巩膜外垫压或联合环扎术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92.
目的:对比分析复合式与常规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情况。方法:青光眼56例(71眼)分为2组。复合式手术组(A组)29例(36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B组)27例(35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观察两组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14%(5眼),B组为37%(13眼),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较传统的小梁切除术能较迅速恢复和维持术后前房深度,有效减少术后浅前房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993.
目的研究妊高征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通过对妊高征患者及正常孕妇胎盘蜕膜组织中免疫相关细胞进行光镜观察,测定淋巴细胞转化率,探讨蜕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变化与妊高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蜕膜中大颗粒淋巴细胞及凋亡细胞显著增多,CD+57细胞数量及CD+4与CD+8比例上升,淋巴细胞转化率明显升高。结论蜕膜中免疫相关细胞参与了妊高征的免疫学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994.
腹腔镜超声刀在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腹腔镜设备的日益改进,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操作技术日趋成熟,腹腔镜手术在妇科恶性肿瘤的治疗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采用腹腔镜技术切除后腹膜淋巴结已成为现实.我们采用腹腔镜超声刀完成该术式,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95.
探讨11例HIV/AIDS患者合并眼部肿瘤的临床特点。回顾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地坛医院眼科11例(12眼)HIV/AIDS合并眼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1例患者中,男性9例,平均年龄(33.2±10.4)岁;确诊HIV/AIDS病程为1~72个月;3例未行HAART治疗,其余8例HAART治疗时长为7~75个月;6例合并梅毒感染,6例合并尖锐湿疣,4例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3例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性肝炎,2例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眼部肿瘤病程45天~10个月。术后病理证实5例(6眼)为结膜乳头状瘤,4例为眼眶淋巴瘤,2例为眼睑结膜鳞状细胞癌。认为HIV/AIDS患者可合并多种眼部肿瘤,包括艾滋病相关性肿瘤和非艾滋病相关性肿瘤,需多学科合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眼科,2021, 30: 474-476)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分析首诊于眼科的成人非外伤性、非医源性霍纳综合征(Horner syndrome,HS)的临床特点及病因.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首诊于眼科的HS患者7例.方法 回顾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特点,病变位置及病因.主要指标起病形式、HS三主征、其他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997.
目的:应用OCT及OCTA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行巩膜扣带术(SB)术后的黄斑形态结构、黄斑及视盘血管密度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化。

方法: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将2014-07/2021-03在赣州市人民医院眼科诊断为RRD的患者25例25眼纳入本研究。对比术后末次随访患眼和健眼黄斑浅层血管(SVC)的血管密度(VD)、黄斑深层血管(DVC)的VD、视盘SVC-VD、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黄斑中心凹厚度(CMT)、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黄斑外层结构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影响末次随访患眼BCVA(LogMAR)的相关性指标。

结果:术后末次随访患眼与健眼黄斑SVC-VD、黄斑DVC-VD、视盘SVC-VD、RNFL、CMT、SFCT无差异(均P>0.05); 末次随访患眼与健眼OCT下黄斑外层结构对比显示外界膜(ELM)、肌样体区(MZ)、椭圆体带区(EZ)、光感受器外节(OS)的光带完整性无差异(均P>0.05),嵌合体区(IZ)光带完整性则有差异(P=0.014); 末次随访患眼与健眼BCVA有差异(P=0.002)。术后末次随访患眼BCVA与有无波及黄斑、视盘SVC-VD、黄斑外层结构ELM、MZ、EZ、OS、IZ光带完整性有显著相关性,其中与有无波及黄斑呈现正相关(rs=0.401,P=0.047); 与视盘SVC-VD、黄斑外层结构ELM、MZ、EZ、OS、IZ光带完整性呈负相关(均P<0.05)。

结论:OCT及OCTA用于观察RRD行SB术后眼底改变可获得与视力预后相关的长期随访信息,其术后视力预后取决于视网膜外层结构的恢复情况而定,IZ结构的完整性对于视力恢复更为重要; 视盘SVC-VD与视力预后有相关性,视盘SVC-VD的改变与术后眼压是否相关还需要术后连续数据进一步观察验证。  相似文献   

998.
血脑屏障是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稳定的结构基础,有效保护脑组织避免外源性有害物质侵害,但也阻碍许多治疗药物进入脑内,限制了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临床应用。如何有效透过血脑屏障成为此类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关键环节。纳米粒作为一种新型药物载体,能携载药物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提高脑内药物浓度,实现脑内靶向给药。本文对载药纳米粒及其透过血脑屏障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99.
吉西他滨已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准用于胰腺癌治疗,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等方面,疗效显著,但其在胰腺癌治疗中的用药方案、给药途径及疗效评价尚需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000.
四川省西昌市吸毒人群首次吸毒情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调查四川省西昌市吸毒人群首次吸毒的发生情况。方法: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戒毒所、拘留所和看守所调查吸毒人员的人口学特征,吸毒前吸烟和饮酒的情况,朋友、亲戚和家人吸毒的人数,首次吸毒的时间和使用毒品的方式和种类,吸毒前是否有被治安处理或违法行为。结果:共调查了619名吸毒人员,从出生到首次吸毒的发生率为4·08/100(95%可信区间为3·76-4·40)人年。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中,15a以前开始吸烟(危险率比值为1·58;95%可信区间为1·35-1·86),朋友中吸毒的人数(朋友中有1-4人吸毒危险率比值为1·25;95%可信区间为1·04-1·51,朋友中有5人及以上吸毒危险率比值为1·71;95%可信区间为1·39-2·09)和研究对象来源(拘留所和看守所危险率比值为1·52;95%可信区间为1·18-1·96)与首次吸毒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需进一步了解首次吸毒发生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来预防吸毒和有关疾病的传播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