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51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92篇
内科学   33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14篇
综合类   123篇
预防医学   30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EMT在腹膜纤维化中的作用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腹膜透析是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的主要替代治疗方法之一,具有操作简便、不需依赖机器等优点。长期腹膜透析患者可能发生腹膜炎、腹膜纤维化等并发症,导致腹膜超滤功能和转运功能的障碍,是制约腹膜透析发展的主要原因。近期关于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分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突破口。本文就腹膜上皮细胞的转分化在腹膜纤维化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2.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rnatosus,SLE)较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现报道1例。  相似文献   
133.
长期腹膜透析可导致腹膜纤维化,其主要特征是间皮细胞剥落和细胞外基质(ECM)的异常积聚所致的腹膜增厚,使腹膜透析效率降低。腹膜纤维化的产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多种促纤维化细胞因子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其中作用最为关键的是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最近的研究显示,  相似文献   
134.
目的:观察钙浓度变化对人腹膜间皮细胞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分化的影响,探讨腹膜透析中腹膜纤维化的可能机制.方法:以人腹膜间皮细胞永生化细胞株(HMrSV5)为研究对象,予不同浓度钙(0.25、0.75、1.25、1.75、2.25 mmol/L)处理细胞48h,以不含钙处理组为对照.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E-钙黏蛋白(E-cadherin)、成纤维细胞特异蛋白(fibroblast specific protein,FSP1)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结果:不含钙组HMrSV5细胞基本不表达E-cadherin,极低水平表达Vimentin和FSP1;而予含不同浓度钙离子处理48h后,HMrSV5中E-cadherin先呈剂量依赖性上调,1.25mmol/L组至顶峰,再呈剂量依赖性下降;而Vimentin和FSP1均在1.75mmol/L组HMrSV5中明显升高(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上调.间接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也显示,高钙组Vimentin和FSP1荧光强度比低钙组显著增强. 结论:钙离子浓度的变化能诱导人腹膜间皮细胞E-cadherin、FSP1、Vimentin蛋白表达发生变化,提示钙离子可能是参与调控间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5.
小管间质性肾炎.眼葡萄膜炎综合征(tubulointerstitial nephritis and uveitis syndrome,TINU)临床较为少见,迄今全球相关报道仅约200多例,现报道1例.  相似文献   
136.
目的观察不同透析方法治疗的尿毒症患者的血浆对小鼠骨髓红系造血祖细胞的影响。方法以小鼠骨髓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红系造血半固体甲基纤维素微量培养法,在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2.5%、5%、10%、20%)患者血浆,置于5%CO2浓度和100%湿度,37℃培养箱培养,72h计数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burstformingunit-erythroid,BFu-E)(>50个细胞)和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loningformingunit-erythroid,CFu-E)(>8个细胞)。结果各患者组血浆浓度与BFu-E、CFu-E计数均呈负相关,正常组血浆与小鼠骨髓BFu-E,CFu-E计数无此相关性。血浆浓度不同时,BFu-E,CFu-E两两比较:血浆浓度为2.5%,仅非透析组与正常组的BFu-E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CFu-E形成率在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浆浓度为5%时,非透析组、对照组与正常组BFu-E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透组、非透析组、对照组与正常组的CFu-E差异有显著性。血浆浓度为10%时,患者组与正常组BFu-E及CFu-E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腹透组与其他患者组BFu-E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血浆浓度为20%时,患者组与正常组BFu-E及CFu-E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腹透组与其他患者组两者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透析治疗能清除血清中红细胞生成抑制因子,腹膜透析该清除作用优于血液  相似文献   
137.
论对尿毒症患者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尿毒症患者实行人文关怀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是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更是每个渴望康复的病人的迫切需要.实践证实,通过提高医护人员自身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修养;加强沟通,融洽医患关系;重视健康教育,创造温暖和谐的人文气氛,可以从不同方面改善尿毒症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让病人感受到更多关爱,对于促进其康复及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8.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及普乐可复(FK506)和环孢素A(CSA)对肝细胞分泌白蛋白的影响。比较FK506和CSA对IL-6抑制肝细胞分泌白蛋白的作用。方法:分别用IL-6,IL-2和IL-10(0-10μg/L)以及FK506和CSA(1-100μg/L)体外刺激人肝癌细胞株(HepG2)48h;另外用IL-6(5μg/L)刺激HepG2细胞,同时分别加入FK506和CSA(0.1-10μg/L)刺激细胞48h,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FK506和CSA组细胞上清中乳酸脱氢酶(LDH)的量,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白蛋白的量。结果:IL-6能明显降低HepG2细胞上清中白蛋白的水平,且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IL-6为5μg/L时白蛋白的分泌量达最低(P〈0.05)。IL-2,IL-10和FK506对HepG2细胞白蛋白的分泌无明显影响,CSA能轻度降低HepG2细胞白蛋白的分泌,且当CSA为10和100μg/L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K506明显减少HepG2细胞释放LDH(P〈0.05),CSA则轻度增加HepG2细胞分泌LDH(但P〉0.05)。另外,FK506能减轻IL-6抑制HepG2细胞分泌白蛋白的作用(P〈0.01),但CSA对此无作用。结论:IL-6而非IL-2和IL-10能明显抑制HepG2细胞分泌白蛋白,FK506而非CSA能减轻肝细胞的损伤,并能减轻IL-6抑制肝细胞分泌白蛋白的作用,这为FK506用于治疗免疫性肾脏病低白蛋白血症提供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9.
目的:回顾性研究湖南省终末期肾脏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血液透析患者原发疾病构成及其相关因素如年龄、性别、透析转归和死亡原因。方法:收集1997年1月至2004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ESRD血液透析患者1285例,湖南省人民医院ESRD血液透析患者95例,株洲市一医院ESRD血液透析患者112例,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衡阳市中心医院ESRD血液透析患者130例,累计1622例,分析其原发疾病构成、年龄、性别、透析治疗持续时间、转归和死亡原因。结果:ESRD血液透析患者平均年龄(46.91±15.41)岁,男女之比为1.45∶1。最主要的原发疾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占56.43%;其次为高血压肾病,占12.58%;梗阻性肾病占9.13%;糖尿病肾病占8.85%。近年来糖尿病肾病呈上升趋势。ESRD血液透析持续超过3个月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581例,其中43.7%的患者仍在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血液透析时间最长者为13年,13.0%患者已行肾脏移植,19.9%转至外院治疗,7.2%改为腹膜透析,1.4%因经济困难放弃治疗,14.8%死亡。ESRD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年生存率为93.53%,3年生存率为68.92%,5年生存率62.51%。主要死亡原因为心血管事件,占53.6%;其次为脑血管意外,占21.0%。结论:本组患者以中、老年为主,男性多见;ESRD血液透析患者主要原发疾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近年来,糖尿病肾病的构成比呈上升趋势;ESRD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年生存率93.53%,3年生存率为68.92%,5年生存率62.51%;主要死亡原因为心血管事件,其次为脑血管意外。  相似文献   
140.
大黄的毒副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瑛  刘伏友 《中国药房》2006,17(9):710-712
大黄始载于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最古老、常用的药材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含有大黄的国家标准复方中成药有801种。美国学者泰勒的专著《改变世界的植物》也将大黄列入影响全球的十几种传统药物之一。最近,1例因大黄副作用引发的案例让人们开始关注其安全问题。为正确审视大黄的毒副作用,笔者对此进行了综述。1大黄的副作用现代药理学常把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分为副作用和毒性作用。副作用是指由于药物在防治某些疾病的同时而出现的与防治无关的药理作用,使人体发生不适的反应,且一般较轻微,多为可逆性机能变化,停药后通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