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4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63篇
内科学   248篇
神经病学   212篇
特种医学   68篇
外科学   49篇
综合类   81篇
预防医学   58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锁骨下动脉完全性闭塞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锁骨下动脉完全性闭塞介入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8例锁骨下动脉(28支)近端完全闭塞合并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或)上肢缺血症状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0例,女8例;年龄为42~76岁,平均为56岁。根据DSA显示闭塞段形态,应用导丝开通、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的方法进行治疗。经股动脉穿刺为顺行方式,经病变的股动脉和桡动脉穿刺为逆行方式。结果通浏顷行方式开通19例,逆行开通9例。25例开通成功并置入自膨式支架,失败3例,成功率为89%(25/28);25例患者置入支架后,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患者双上肢收缩压差由术前〉20舢心,恢复至术后〈10mmHg;术后TCD显示,椎动脉血流均由逆向转为正向。25例成功置入支架患者中,术后随访23例,失访2例,随访时间为2~48个月,平均24个月。有2例分别于术后12个月和15个月时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再次予以球囊扩张术和支架置入术,取得满意疗效。结论掌握好适应证,血管内机枕眭再通及支架置入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2.
妊娠及产褥期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妊娠及产褥期静脉血栓形成性疾病,尤其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疾病已引起了重视,但对妊娠及产褥期脑内静脉血栓形成尚缺乏研究。而妊娠及产褥期既是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脑内静脉血栓形成也是妊娠及产褥期妇女严重的可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由于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往往延误诊断。而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3.
单纯皮质静脉血栓形成致颅内血肿三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对脑静脉系统血栓(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的认识逐步提高,其诊断、治疗及预后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无静脉窦参与的单纯脑静脉系统血栓少见,且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不同于通常的CVT,使得单纯皮质静脉血栓(isolated conical venous thrombosisICoVT)形成的诊断仍很困难,临床上仅有少数个案报告”,而由皮质静脉血栓形成导致颅内血肿者更是罕有报道。  相似文献   
64.
脑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一种比较少见的可危机生命的脑血管病[1,2].由于解剖学的原因,耳鼻喉科疾病也是脑内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乳突炎或隐性乳突炎[3].然而由于临床报道不多,很容易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65.
目的研究经鼻蝶窦手术入路相关血管的显微下解剖特点。方法10具动静脉灌注染料的成人新鲜尸头上,5具行正中矢状位切开,5具模拟经鼻蝶窦手术入路,分别在显微镜下观察手术路径上血管的走行特点,与垂体和周围重要组织结构的相互关系,测量相互之间的距离。结果鼻中隔后动脉上支至蝶窦开口下极的距离为(3.91±0.82)mm(2.85~5.15)mm,鼻中隔后动脉下支至蝶窦开口下极的距离为(6.16±1.23)mm(4.42~8.28)mm。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分为5段,有3个动脉分支。颈内动脉前曲段的内侧缘距垂体中线的距离为(11.94±1.90)mm(9.02~14.86)mm,后曲段的内侧缘距垂体中线的距离为(7.96±2.07)mm(5.64~11.58)mm。结论蝶腭动脉、海绵间窦、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分支-垂体下动脉是经鼻蝶窦手术入路中容易引起出血的血管,尤其是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是最重要的解剖结构。术前要有充分的准备,术中仔细的显微操作,以免发生大出血这一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66.
血压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血压变化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影响。方法: 44只SD大鼠随机分为低血压组、正常血压组、高血压组及尿激酶/高血压组,制作缺血2 h再灌注24 h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再灌注起始分别应用降压药物或升压药物改变平均动脉压水平(约20 mmHg)持续1 h,观察其神经功能改善、梗死体积、出血性转化的发生。结果: 再灌注24 h,低血压组神经功能恶化,其它各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随着血压的升高,大鼠脑梗死体积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尿激酶/高血压组出血性转化发生率最高,其次为低血压组及高血压组,而正常血压组最低;尿激酶/高血压组梗死灶周围皮层区MMP-9阳性细胞计数与其它各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再灌注期间升高血压有利于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预后的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出血性转化发生率随着血压的升高或降低均有增加的趋势,其发生可能与MMP-9的过量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7.
急性椎基底动脉阻塞急诊血管内治疗2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血管内重建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阻塞的疗效。方法:收集急性椎基底动脉阻塞20例,全脑造影后进行动脉溶栓和支架血管成形术等血管内重建治疗,比较手术前后NIHSS评分、TIMI血流等级及临床表现。结果:完全开通9例(45%),部分开通9例(45%),未开通2例(10%),总开通率为(90%);继发脑出血1例(5%),死亡2例(10%)。术前、术后NIHSS评分分别为18.05±6.72、13.24±5.36(P〈0.01),术后TIMI靶血流可达2~3级,术后18例(90%)临床症状好转。结论:血管内重建是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阻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索全麻手术下适宜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的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BIS)值范围.方法 随机前瞻性研究.选择13例在全麻下接受颞叶癫痫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术中行颞叶ECoG监测、靶控给药技术持续泵入丙泊酚4~6 mg·kg-1·h-1,瑞芬太尼0.05~0.15μg·kg-1min-1,麻醉深度以BIS值为标准分:BIS>60、BIS 51~60、BIS 40~50三个阶段逐渐加深,分别观察三种条件下的ECoG放电特点,并对发作间期癫痫异常放电(IEDs)和爆发性抑制(BSRs)的频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总共208个记录电极点的分析中,90%的ECoG放电形式以独立棘波和重复棘慢波类型为主.IEDs放电频率比较发现,BIS 40~50与BIS>6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05),三组间伴有棘波或尖波放电的BSRs频率分析显示,BIS 40~50组分别与BIS>60(P=0.00)和BIS 51~60组(P=0.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不同麻醉深度下手术区域ECoG探测到的棘波、尖波或棘慢波出现频率发生变化,随着麻醉深度的加深痈样放电频率有增加的趋势;(2)麻醉深度加深可诱发脑电BSRs,出现周期不固定、在慢波背景上的BSRs波,同时伴有痫样放电;(3)在靶控给药技术下BIS监测可以很好地控制麻醉深度,当BIS值处于40~50区间时,我们发现更有利于研究和分析ECoG的放电特点,为准确定位致痫灶范围提供依据;(4)我们推断麻醉药物特别是瑞芬太尼(阿片类)可能存在着诱发致痫灶异常放电的作用,而镇痛药物丙泊酚浓度与BIS临测下的麻醉深度存在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69.
经额外侧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鞍结节脑膜瘤毗邻前视路、前循环动脉、下丘脑、垂体柄及海绵窦等重要结构,其手术疗效与手术入路的正确选择和显微技术关系密切.作者于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额外侧入路对65例鞍结节脑膜瘤进行显微手术切除,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0.
颅颈交界区螺钉-钛棒(板)内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探讨螺钉-钛棒(板)内固定技术治疗颅颈交界区不稳定的临床经验.方法 27例颅颈交界区不稳定患者(先天性寰枢关节脱位21例、颅底凹陷症经口齿状突切除致寰枢关节脱位1例、外伤致寰枢关节脱位1例、经口斜坡脊索瘤切除致寰枢关节脱位3例和椎管内神经纤维瘤病致寰枕关节破坏1例),手术前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1~13分,平均(7.45±1.62)分,施行枕骨钉或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并通过螺钉间撑开技术使寰枢关节复位.根据手术后JOA评分和影像学改善程度,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27例患者中除1例手术后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余26例均明显改善.手术后2周CT检查椎体间融合良好,仅2例(2枚)枢椎椎弓根螺钉穿破骨皮质,但未造成血管损伤或神经压迫,其余螺钉位置良好.随访3~36个月,平均10.50个月.手术后3个月,患者JOA评分1~13分,平均(13.26±1.02)分,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210,P=0.001);平均改善率为(60±12)%.结论 枕骨钉或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颅颈交界区不稳定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