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5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63篇
内科学   248篇
神经病学   212篇
特种医学   68篇
外科学   49篇
综合类   81篇
预防医学   58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41.
临床上心电图检查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最为简便、快捷的常用方法。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技术逐渐普及,心肌梗死时的心电图改变与相关病变血管的关系逐渐被了解。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检查提示合并下壁异常心电图改变的现象临床并不少见。  相似文献   
42.
尽管许多学者直接利用猪的颅底海绵窦内的微血管(ReM),或通过颈总动脉与颈内或颈外静脉吻合(CJA)等给ReM嫁接一引流静脉,来进行脑动静脉畸形(AVM)的栓塞、放射治疗和血液动力学等研究,但对该类模型的现状和前景尚缺乏专题讨论。我们经右CJA等建立...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DSA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检查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55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过程中DSA设备使用情况,总结合理利用DSA设备的经验。结果DSA的应用将有助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快速诊断和介入治疗疗效评价;DSA实用投照角度的应用能够清晰显示目标血管狭窄病变的形态、程度等信息,为介入治疗提供最佳工作位置,有助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旋转DSA图像采集及图像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成功地开展介入治疗手术;应用DSA图像测量技术能够为操作医师选择介入材料提供精确的数据信息。结论合理利用DSA设备对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手术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DSA设备为介入治疗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DSA是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44.
目的 利用单纯后路复位,同时行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方法,既不需要颅骨牵引,也不需经口腔齿状突切除.方法 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病人20例,手术前后利用CT及MRI进行影像学测量,评价脱位及脊髓延髓受压程度.根据是否合并寰枕融合分别采用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技术3例及C2椎弓根~枕骨螺钉技术17例.手术中向前推压C2棘突或通过C2椎弓根及枕骨螺钉间撑开将齿状突向前、下牵拉以恢复齿状突与C1前弓的解剖关系.结果 20例病人随访6-48个月,1例术后1周因基底动脉内血栓形成死亡,其余19例均明显改善.手术后影像学检查见脊髓延髓均获彻底减压,合并脊髓空洞的5例病人,空洞均明显缩小;各项影像学测量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1例于术后3个月时CT提示复位部分丢失,但螺钉位置良好,脊髓延髓减压良好,脊髓空洞继续缩小,6个月时骨性融合.结论 首先选择后路复位及固定,而不是前路经口腔齿状突切除减压,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简单有效,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5.
46.
金锋  凌锋 《中国实用医药》2010,5(5):230-232
电解脱弹簧圈(GDC)是目前颅内动脉瘤栓塞的主要材料,本文就栓塞时出现并发症的种类、发生率、原因、处理及预防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7.
心房粘液瘤是心脏常见的肿瘤,其生物学特性被认为是良性肿瘤,并发症主要是栓塞,右房粘液瘤主要导致肺栓塞,左房粘液瘤最常见的是脑栓塞,其次为体循环栓塞。而栓塞常造成多种多样的系统损害,死亡率、致残率都很高,所以心房粘液瘤的危害性较大,在某种程度上不亚于恶性肿瘤。文献报道心房粘液瘤可以导致多种神经系统损害,有一部分表现为颅内多发性动脉瘤及继发的缺血或出血性损害,我中心已将一左房粘液瘤手术切除近两年后发现多发性颅内动脉瘤的病例进行了报道,本文结合近30年来的中外文文献对左房粘液瘤致多发性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8.
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再塑形”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颅内宽颈动脉瘤可选择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治疗,某些部位如颈内动脉眼段、海绵窦段、岩段和基底动脉分叉部,因手术困难,可选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与球囊联合技术治疗,称为“再塑形”技术。主要适用于宽颈、形状不规则的动脉瘤和动脉瘤初次栓塞尚有残留的病例以及在某些部位动脉瘤颈与载瘤动脉不能相区别时。由于这项技术操作复杂、危险性大、并发症多,操作者须经过特别严格的训练。  相似文献   
49.
颅内出血是脑动静脉畸形的主要致残和致死原因 ,出血可能为多种因素引起。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构筑特征 ,即供血动脉、畸形团、引流静脉及脑动静脉畸形伴发动脉瘤对出血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0.
目的总结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孪(HFS)的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106例MVD治疗HFS的临床经验。术前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检查发现责任血管的阳性率为91.5%(97例),术中显露面神经入脑干区(REZ),明确责任血管后将其推移,在血管与脑干之间放置Teflon棉。结果术中均发现明确的责任血管压迫面神经REZ区,其中与小脑前下动脉(AICA)相关占66.0%(70例),复合血管压迫者占36.8%(39例)。MVD术后总有效率为100%。结论术中面神经REZ区的充分显露,责任血管的识别,面神经REZ的充分减压,减压棉片的大小和放置位置等,均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