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4篇 |
免费 | 19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12篇 |
内科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0篇 |
外科学 | 6篇 |
综合类 | 33篇 |
预防医学 | 6篇 |
药学 | 10篇 |
中国医学 | 4篇 |
肿瘤学 | 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4篇 |
2003年 | 5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73.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肺癌溶骨性骨转移近期疗效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15例经CT、MRI、PET-CT诊断肺癌伴溶骨性骨转移患者,共20个病灶;处方剂量(priscribed dose,PD)110Gy,肿瘤靶区接受的照射剂量(159±12)Gy,D90(116.5±14)Gy,CT引导下行经皮穿刺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术后6个月复查CT判定瘤体直径变化,疼痛缓解情况,随访6~29个月。结果15例患者共20个病灶顺利植入,无并发症及放射性损伤发生,CR占35%(7/20),PR占65%(13/20),有效率100%;疼痛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7例,1例轻度缓解;生存期:10~29个月,中位生存期:19个月。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肺癌溶骨性骨转移是一种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4.
目的 通过观察泪小管炎诊治过程中的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影像学特征,探讨其在泪小管炎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8例(8眼)成人泪小管行UBM检查,取泪小管分泌物和结石进行细菌及真菌培养以确诊;应用泪小管探通联合泪小管灌注安尔碘Ⅲ型皮肤黏膜消毒剂治疗,观察治疗过程中泪小管炎的UBM影像学变化特点,对泪小管炎疗效评价提供影像学依据.结果 UBM显示:病变区泪小管管腔明显膨大扩张,部分病变管腔内可见点状中回声.细菌培养3例阳性,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链球菌1例;放线菌培养4例阳性,其中1例同时合并链球菌阳性;真菌培养阳性1例为曲霉菌属;细菌、放线菌及真菌培养均阴性1例.泪小管结石6例,病理检查结果为曲霉菌1例,放线菌5例.药物灌洗疗程9 ~27 d,第3-5天炎症反应开始明显减轻,泪小管分泌物减少,红肿症状减轻.7例患者经治疗后患眼无溢泪,泪小管病变区无红肿,泪道冲洗通畅,无分泌物溢出,UBM显示泪小管管腔通畅.随访6个月以上无复发.1例患者经治疗后患眼无溢泪,泪小管病变区无红肿,无分泌物溢出,泪道冲洗通而不畅,UBM显示泪小管管腔狭窄.结论 UBM检查,泪小管分泌物细菌、真菌培养联合泪小管结石病理检查是诊断泪小管炎的可靠方法.应用泪小管探通联合泪小管灌注安尔碘Ⅲ型皮肤黏膜消毒剂治疗泪小管炎效果明显.治疗过程中UBM图像的变化特点可对疗效提供确切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75.
摘 要 目的:建立流式细胞技术在药品中无菌快速检测方法。方法: 选用荧光染料SYTO9对药品中微生物进行荧光标定,采用流式细胞仪对标定微生物进行检查,同时与中国药典2015年版<1101>无菌检查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溶液型注射液和注射用无菌粉末两种类型的药品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检出限均<10 cfu,当规定检验量的样品中微生物污染量>105 cfu 时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可直接检出,当污染量在<10cfu~104cfu范围时检出时间比常规方法缩短40%~70%。结论:流式细胞技术用于药品无菌检查可以缩短检出时间,可作为法定检查法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76.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应用共面模板(coplanar template,CPT)对4R组纵隔淋巴结转移瘤进行 125Ⅰ放射性粒子治疗的植入前、后剂量学符合程度及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治疗的经病理学明确诊断的伴有4R组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晚期肺癌患者32例,对该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灶行CT引导下CPT辅助 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术前行胸部CT扫描获得医学数据成像信息(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DICOM),导入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brachytherapy 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BTPS)进行预计划,处方剂量(prescribed dose,PD)120 Gy。术中应用CPT控制针的穿刺和粒子的植入,CT扫描验证插植针及粒子空间位置分布,完成植入后即刻进行剂量评估,验证结果与术前计划的剂量参数进行配对t检验。术后定期复查胸部CT,根据术后第6 个月时复查的胸部CT,与粒子植入前进行比较,按照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判定疗效。结果 全部患者完成粒子植入治疗,术后剂量评估,接受的平均照射剂量为(232.5±30.2)Gy,90%靶区体积的剂量为(150.8±16.6) Gy,100%靶区体积的剂量为(100.4±12.6) Gy,100%PD覆盖的靶区体积为(94.1±2.6)%,200%PD覆盖的靶区体积(33.0±5.7)%,适形指数(conformal index,CI)为0.75±0.06,靶区外体积指数(external index,EI)为(22.7±5.8)%,上腔静脉接受的平均照射剂量为(19.3±7.2)Gy,主动脉接受的平均照射剂量为(12.1±5.1)Gy。术后6个月判定疗效,有效率为84.37%。随访过程中未发现明显肺部放射性损伤及大血管损伤、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应用CPT辅助对4R组纵隔淋巴结转移瘤进行 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可以较好地在术中实现术前BTPS计划目标、避免重要血管和脏器损伤,是一种精准、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瘤放射性粒子治疗的规范化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7.
78.
目的 建立基于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HPLC-Q/TOF-MS/MS)的棘白霉素B母核(ECBN)及其杂质的结构解析策略。方法 通过HPLC-Q/TOF-MS/MS对ECBN的碎片离子进行解析,总结了(1)~(4)4条碎片离子裂解途径,这4条裂解途径包括特征性b、y离子及氨基酸残基离子。另外,由于ECBN中含有较多羟基(8个)导致产生连续脱水离子峰,可以辅助推断ECBN类似物的结构。结果 本研究首次建立了系统、完善的ECBN的结构解析策略,共解析了4个杂质的结构,包括已知杂质M和N,还发现了两个新的杂质:丝氨酸(2位)取代的ECBN[ECBN-Ser(2)]和3-羟基-4-羟甲基脯氨酸(6位)取代的ECBN[ECBN-4hMe3-Hyp(6)]。结论 本研究为快速、合理解析ECBN或其衍生物中的杂质结构提供了方法,适用于棘白霉素类药物的质量研究。 相似文献
79.
80.
目的 探讨肢体软组织肉瘤(LSTS)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影响LST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LST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位置、病理分期以及手术外科切缘等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分析LSTS患者局部复发和发生全身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术后随访期间,70例LSTS患者中,局部复发患者为15例,局部复发率为21.43%;发生全身转移的患者为22例,全身转移率为31.43%;初治、广泛切除肿瘤以及外科切缘阴性LSTS患者的术后局部复发率和全身转移率低;LSTS患者的术后局部复发率和全身转移率随着FNCLCC分级和MSTS分期的升高而升高,而与LSTS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位置以及肿瘤深度无关(P﹥0.05).结论 LSTS患者应优先考虑广泛切除治疗,高分期、外科切缘阳性和二次治疗的LSTS患者术后应注意局部复发和全身转移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