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6篇 |
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0篇 |
内科学 | 15篇 |
神经病学 | 10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22篇 |
预防医学 | 4篇 |
眼科学 | 4篇 |
药学 | 10篇 |
中国医学 | 18篇 |
出版年
2020年 | 3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唾液酸含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唾液酸(SA)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8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用利培酮治疗6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3、6个月末采取血液标本进行血清SA含量测定,同时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并与32名健康者(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S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逐渐下降,到第6个月末最明显,且与PANSS总分的降低值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期间血清SA含量增高,可能与精神病理学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52.
氯氮平与氟哌啶醇对血清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氯氮平与氟哌啶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对12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氯氮平组和氟哌啶醇组,并分别再分为阳性症状为主(阳性组)和阴性症状为主(阴性组)。分别用氯氮平或氟哌啶醇治疗8周。治疗前和治疗第2、4、8周末分别检测血清NO含量,并观察各组之间NO动态变化。选择3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结果:治疗前血清NO含量两阳性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两阴性组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两阳性组之间和两阴性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治疗后两阳性组血清NO含量均逐渐下降,到第8周末接近正常水平,与对照组相仿。而氯氮平组的阴性组逐渐上升,与治疗前比较,第4、8周末差异显著,第8周末与对照组相仿;氟哌啶醇组的阴性组逐渐上升,但与治疗前比较,到第8周末差异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仍显著。治疗后两阳性组差异无显著性;两阴性组,第2、4周末差异无显著性,第8周末有显著差异。结论:氯氮平和氟哌啶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NO含量有影响,阳性症状为主患者的血清NO含量降低,阴性症状为主患者血清NO含量升高,且氯氮平升高以阴性症状为主患者血清NO含量的作用较氟哌啶醇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3.
1993年2月~1995年10月我院使用芬兰生产的骨膦(氯甲双磷酸盐)治疗骨转移癌24例,收到较理想的止痛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4.
冯春霞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1995,(1)
卡马西平预防重性抑郁症5年随访【英】/StuppaechCH…JClinPsychiatry-1994,55(4):-146~150关于单相抑郁症的预防性治疗仍有争议,有人认为锂较好,另一些人认为抗抑郁药有效。卡马西平对单相抑郁症的作用尚不清楚。本文... 相似文献
55.
麻醉性镇痛药是指连续使用后易产生依赖性能成瘾癖的一类镇痛药,临床上常用的有吗啡、杜冷丁、芬太尼等。其共同特点是镇痛作用强大而不影响其它感觉,在解除疼痛的同时也使伴随疼痛产生的恐惧、紧张、焦虑不安等不愉快情绪减轻。但反复使用易成瘾。此类药物在我国属于特殊管理药品,我国《药品管理法》对其生产、供应、使用均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医务人员在使用该药 相似文献
56.
57.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伴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脂和体质量指数(BMI)的影响。方法将6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伴MS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各干预6个月,在入组时和6个月末调查血脂和体质量指数。结果经6个月干预,研究组BMI、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值优于入组时和对照组(P0.01或P0.05),而对照组各指标与入组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能够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伴MS患者的血脂和体质量指数,降低MS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萎胃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核因子(NF)-κB及其内源性抑制因子(IκBα)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综合法复制大鼠CAG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萎胃颗粒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观察萎胃颗粒对CAG大鼠胃黏膜NF-κB和IκBa表达的影响.[结果]NF-κB蛋白NF-κBOD值正常组为0.116±0.033,模型组0.183±0.035,萎胃颗粒低剂量组0.158±0.031,中剂量组0.144±0.039,高剂量组0.126±0.036.与模型组比较,萎胃颗粒各治疗组NF-κBOD值均有明显下降(P<0.01),且这种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κBα蛋白OD值正常组为4.25±1.02,模型组为2.08±0.74,萎胃颗粒低剂量组2.77±0.78,中剂量组3.46±0.84,高剂量组4.12±0.96.与模型组比较,萎胃颗粒各治疗组IκBαOD值均有明显的升高(P<0.01),且这种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萎胃颗粒可能通过增加CAG大鼠胃黏膜IκBα的表达,促进IκBα与NF-κB结合,进而抑制NF-κB的活化,降低胃黏膜炎症程度,从而有效抑制胃黏膜的增生,避免CAG进一步向胃癌转化. 相似文献
59.
自从1983年澳大利亚学Marshall及Warren首次从胃粘膜成功分离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以来,从微生物学角度对胃十二指肠疾病进行研究,已经成为目前世界胃肠病学界的一个主体方向。现已明确: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致病菌,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是胃痛发病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60.
患者24岁,孕4产0。因间断性左下腹痛伴腰痛1年,月经期加重1月。以左卵巢囊肿于2004年9月17日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无痛经史,性生活紊乱。入院前1年出现排便后左下腹痛,不能忍受,伴恶心、呕吐。无发热,变换体位后疼痛缓解,外院诊断为慢性附件炎及阴道炎给予抗生素治疗。以后又复发1次,并伴有发热,变换体位、用抗生素加服中药、物理疗法及中药灌肠。治疗效果可。外院检查排除了肾结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