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7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8篇
肿瘤学   2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本研究目的是探索三氧化二砷、人参皂甙及β榄香烯等几种药物在不同浓度作用时对K562细胞株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的调节及抑制作用,并研究上述药物抗白血病的作用机制,为寻求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新方法奠定基础。用3组不同浓度的三氧化二砷、人参皂甙及β榄香烯与人类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共培养,采用PCR-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Southem blot法检测端粒长度。观察上述药物对K562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经人参皂甙、三氧化二砷及β榄香烯作用后,K562细胞株端粒酶活性下降,下降程度呈浓度、时间依赖性,在一定浓度及作用时间后端粒酶呈阴性。②三氧化二砷、人参皂甙、β-榄香烯作用后K562细胞的存活率下降,且抑制作用呈浓度、时间依赖性。③三氧化二砷、人参皂甙及β-榄香烯作用于K562细胞72小时后,端粒长度略有延长。结论:①三氧化二砷、人参皂甙及β-榄香烯均能抑制K562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抑制作用呈浓度、时间依赖性。抑制端粒酶活性可能是其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之一。②三氧化二砷、人参皂甙及β-榄香烯均能抑制K56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呈浓度、时间依赖性。③抑制端粒酶活性后,K562细胞的端粒长度略有延长。本研究结果提示除了端粒酶以外,白血病细胞可能存在其他的端粒长度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72.
端粒缩短及端粒酶基因突变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关系的研究是近年再障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表明大约三分之一再障患者白细胞端粒缩短;导致再障细胞端粒缩短的原因包括"造血压力"和端粒酶基因突变等,由后者导致的端粒缩短不足再障患者的10%;再障与先天角化不良患者端粒酶基因突变位点不完全一致;再障患者端粒酶基因突变主要为TERC或TERT基因突变,致单倍体剂量不足,端粒缩短,细胞增殖能力减低;仅有端粒酶基因突变可能并不足以导致再障;伴有端粒酶基因突变再障患者免疫抑制治疗疗效差.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探讨初诊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糖皮质激素(Gc)受体(GR)亚型a、β、γ、p及热休克蛋白90(HSP90)与糖皮质激素抵抗(GCR)的关系.方法 初诊ITP患者40例.28例患者接受泼尼松治疗.根据疗效分为糖皮质激素敏感(GCS)组(22例)和GCR组(6例).以29名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GRa、GRβ、GRγ、GRp和HSP90 mRNA表达.分析患者组与正常组、GCS组和GCR组GRa、GRβ、GRγ、GRp、HSP90 mRNA和HSP90/GRa的组问表达差异.结果 ITP患者组HSP90 mRNA的表达[0.91(0.48~2.21)]低于正常对照组[1.41(0.83~2.61)](P<0.05).GRa mRNA在GCS组明显高于GCR组(P<0.05),GRβ、GRγ、GRp、HSP90 mRNA的表达和HSP90/GRa在GCS组和GCR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初诊ITP患者存在HSP90 mRNA表达的减少.ITP患者的GC抵抗与GRa表达减少有关;GRβ含量极低,可能不介导GC效应.  相似文献   
74.
本研究探讨靶向封闭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的反义硫代寡核苷酸(antisense phosphorothioate oligodeoxynucleotide,ASPSODN)对K562细胞目的基因抑制作用及对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凋亡的影响.选用3种浓度ASPSODN,分别为0.2 μmol/L、0.6 μmol/L、1.0 μmol/L,同时设空白组、脂质体组和三种相同浓度正义硫代寡核苷酸(SPSODN)作为对照,转染到人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于24、48小时收集细胞进行检测.用RT-PCR检测靶基因hTERT mRNA的表达,TRAP-ELISA检测细胞端粒酶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表明①K562细胞被转染24小时后,hTERT mRNA的表达在脂质体组为0.80±0.24,在0.2 μmol/L ASPSODN组为0.69±0.12,在SPSODN组为0.72±0.25,它们与空白对照组(0.85±0.28)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0.6μmol/L ASPSODN组的hTERT mRNA的表达(0.42±0.16)比脂质体组明显下调(p<0.05),而相同浓度的sPSODN组则下调不明显(0.69±0.26),1.0 μmol/L ASPSODN和SPSODN对hTERT表达都表现出一定的抑制.采用台盼蓝拒染法染色显示,经脂质体转染的1.0 μmol/L ODN无论正义或反义时,细胞死亡明显增多.②24小时端粒酶相对活性空白对照组为88.9%,脂质体作用组为77.7%,两者无显著性差异;0.2、0.6、1.0 μmol/LASPSODN作用后端粒酶相对活性分别为60.6%、52%、58%,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0.6 μmol/L ASPSODN组间与脂质体组有显著性差异(p=0.037);而0.2、0.6、1.0 μmol/L作用后SPSODN组端粒酶相对活性分别为76.1%、72.2%、65.7%,0.2和0.6 μmol/L SPSODN组与空白组、脂质体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48小时ASPSODN各作用组则端粒酶活性有所恢复,0.2、0.6、1.0 μmol/L ASPSODN作用后端粒酶相对活性分另1为84.1%、82.3%、79.6%;而48小时0.2、0.6、1.0 μmol/L各SPSODN组端粒酶相对活性分别为74.8%、74.5%、67.9%,0.2和0.6 μmol/L SPSODN组间端粒酶活性无明显抑制.③培养48小时后0.6 μmol/LASPSODN组和SPSODN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34%和1.83%,脂质体作用组为1.84%,空白对照组为1.07%,ASPSODN和SPSODN组两者问有统计学差异(p<0.05),ASPSODN组与脂质体作用组及空白对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ASPSODN靶向hTERT能特异性抑制K562细胞hTERT mRNA的表达,明显下调K562细胞株端粒酶活性,最佳作用浓度为0.6 μmol/L,但抑制时间较短,24小时明显抑制,48小时则有所恢复.高浓度(1.0 μmol/L)寡核苷酸表现出一定的细胞毒性;48小时0.6μmol/L ASPSODN能明显诱导细胞凋亡,而SPSODN组则无此作用,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75.
患者男,35岁,于2003年5月体检时发现有心脏杂音,经我院心脏彩超检查诊断为冠状动脉左室右房瘘,当时有低热、右上肺结核、左侧结核性胸膜炎,抗结核治疗8个月后肺部病灶消失;2004年3月因心功能不全于阜外医院行心脏修补术,术后恢复良好。2004年8月27日游泳后受凉发热,体温39.5℃,呈弛张热,伴寒战,余无异常表现。于当地静点抗生素无好转,2004年9月13日以“发热待查”入住我院血液科。入院查体:体温39~40℃,一般情况好,双手掌面有多发性点状红斑,脾肋下4cm。化验检查血常规WBC2.94×109/L,N0.7,L0.28,Hb136g/L,Pt116×109/L,肝功能ALT128…  相似文献   
76.
骨髓转移癌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骨髓转移癌瘤细胞形态学特征及患者血像、骨髓像的变化 ,我们回顾性分析我院 1995年 5月~ 2 0 0 3年 1月收治的 2 0例骨髓转移癌的临床资料 ,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自 1995年 5月~ 2 0 0 3年 1月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收治骨髓转移癌 (行骨髓穿刺涂片确诊 ) 2 0例。患者年龄 2 6~ 83岁 ,平均年龄 5 6岁。男性 15例 ,女性 5例。其中 4例 (3例乳腺癌 ,1例胃癌 )是在原发肿瘤得以确诊后发现的 ;其余 16例是在未明确原发性肿瘤前发现。 19例经病理、X线、CT、胃肠镜等检查证实原发肿瘤 :肺癌 8例 ,胃肠癌 …  相似文献   
77.
多种微生物及寄生虫感染人体时可引起血液学的变化 ,这种感染性疾病引起的血液系统的异常最为常见 ,现就其特征逐一叙述。1 感染性疾病引起的白细胞数量及分类异常1 1 白细胞增多伴中性粒细胞增多 白细胞增多伴中性粒细胞增多最为多见 ,外周血以中性分叶核细胞增多为主 ,有时可出现一些中性杆状核细胞 ,偶尔可见少量中性晚幼粒细胞。(1)细菌感染 :多种细菌感染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 ,尤其是球菌中的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等。严重的结核分支杆菌感染也可致中性粒细胞增多。严重的细菌感染 ,可导致中性粒细胞核固缩、核…  相似文献   
78.
患者,男,29岁.因"确诊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3b 3个月余,左耳痛伴听力明显减退1周"于2001年5月24日入我科.2001年2月3日因"发热、肉眼血尿半个月"首次入院,当时血常规:WBC 41.1×109/L,RBC 2.08×1012/L,Hb 73 g/L,Pt 16×109/L,DIC筛选:PT 17.5 s,APTT 29.8 s,Fbg 1.654 g/L,Pt 13×109/L,D-dimer 4 mg/L,肝、肾功能正常.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以病理性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为90.5%,该细胞大小不一,形态较不规则,胞浆有伪足,胞浆内充满细小或粗大的紫红色颗粒,细胞核扭曲折叠,该细胞POX强阳性,红、巨两系增生受抑.B超示脾大,厚44 mm,长138 mm.胸部CT示左肺下叶背段、前内基底段、后基底段均见片状高密度影,密度不均,边缘模糊,两肺纹理增强,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左胸腔见条状水样密度影,右胸膜肥厚、粘连,提示左肺下叶炎症、左胸腔积液、右胸膜肥厚粘连.  相似文献   
79.
本研究探讨急性白血病细胞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周期的关系。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酶联免疫吸附法 (PCR ELISA)检测了 14 8例急性白血病病人和 36例正常对照的细胞端粒酶活性 ,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L) 92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5 6例 ;同时对 1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和 4例正常对照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了细胞周期。结果发现 :①急性白血病患者细胞的端粒酶阳性率为 71.6 % (10 6 14 8) ,显著高于对照组 5 .6 % (2 36 ) ,其中复发组患者端粒酶阳性率为 88.9% (32 36 ) ,初治组 81.3% (6 1 75 ) ,二者显著高于完全缓解组 35 .1% (13 37) ,P <0 .0 5。ANLL 92例 ,端粒酶阳性率为 71.7% (6 6 92 ) ,ALL 5 6例 ,端粒酶阳性率为 71.4 % (40 5 6 ) ,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②端粒酶阳性组与阴性组细胞周期各期细胞数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端粒酶激活在急性白血病中极为普遍 ,且端粒酶阳性率的高低与急性白血病病期相关 ,它可能是急性白血病发展过程中白血病细胞增殖旺盛的分子标志。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与各期细胞数无明显相关 ,提示端粒酶活性的表达还受其它生物学因素的调控。  相似文献   
80.
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白血病等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既往已应用大剂量骨髓抑制性放、化疗作为预处理方案来达到消灭恶性肿瘤和预防移植物排斥反应的目的。然而这种致死性的预处理方案带来的相关毒副作用严重 ,故近年来出现了一种减轻预处理强度同时加强免疫治疗 ,建立受体与移植细胞之间双向免疫耐受的新移植方法———非清髓性预处理异基因干细胞移植 ,又称小 /亚移植[1~ 4] 。研究表明此方法采用非清髓性预处理加上高效移植后免疫治疗可使干细胞持续植入。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及非恶性遗传性疾病取得一定疗效 ,具毒副作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