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23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观察脊柱结核患者经皮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的病情变化过程,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月本院骨科收治的6例经PKP误治后的脊柱结核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上述患者的疾病发展过程、易感因素、化验指标变化、影像学特点及对治疗措施的效果反应。[结果]6例脊柱结核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1~76岁。PKP前5例患者诊断为压缩骨折,1例诊断为肿瘤。2例经PKP治疗后疼痛症状短暂缓解,但疼痛症状再次出现并逐渐加重,4例PKP后疼痛症状无缓解。入院时6例患者ESR及CRP均升高,MRI提示椎体炎症信号,5例患者椎旁及腰大肌脓肿形成,CT提示椎体骨质破坏、椎体压缩。在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6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病灶清除、骨水泥取出、植骨、内固定)。经抗结核及手术治疗后6例疼痛治疗症状得到缓解,ESR及CRP恢复正常,结核治愈,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PKP手术不利于脊柱结核的控制,对可疑脊柱结核的患者,PKP前穿刺活检及培养是重要的检查手段,抗结核治疗是脊柱结核治疗的基础,手术有助于结核控制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2.
秦世炳  兰汀隆  范俊  董伟杰  徐双铮 《北京医学》2012,34(12):1041-1043
目的 探讨含利福平的可降解的医用CaSO4颗粒在骨关节结核治疗中的作用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骨关节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彻底清除结核病灶及复位内固定的基础上,应用含利福平的医用CaSO4颗粒或自体骨与CaSO4颗粒混合物进行骨移植替代治疗,其中脊柱病变26例,关节病变9例,胸骨病变3例.结果 骨缺损量10~40 ml.36例患者一期手术治愈,早期观察CaSO4颗粒吸收期21~60d,与植骨生长同步.1例结核复发,1例局部形成滑囊积液,局部处理后治愈.随访3~12个月,骨的顺应性及受力情况均得到良好改善.结论 含利福平的医用CaSO4颗粒在骨关节结核骨缺损治疗中,能起到增加移植物容量,促进骨修复、骨生长,增加局部抗结核药物浓度的作用,提高了骨结核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33.
34.
小切口单纯脓肿清除治疗脊柱结核112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小切口单纯脓肿清除引流术治疗脊柱结核合并腰大肌脓肿及流注脓肿的方法、疗效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全身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支持下,对112例脊柱结核合并腰大肌脓肿的患者采用小切口单纯寒性脓肿清除术,清除脓液、干酪及肉芽组织,同时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局部脓腔,术后低位放置脓腔引流管。结果:脓肿清除术后患者结核中毒症状明显好转,102例一期治愈,5例术后形成脓腔积液.3例术后瘘管形成.2例术后复发行第二次手术。结论:小切口单纯脓肿清除创伤小、手术时间短,脓肿清除干净.对结核毒性反应强、体质差不能耐受大手术或骨性病灶破坏轻的患者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5.
目的 分析脊柱结核病灶中结核分枝杆菌菌型,耐药性及耐药原因和处理原则。 方法 搜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确诊为脊柱结核的住院患者1057例。通过穿刺或外科手术获得骨病灶中的脓液及干酪样物,进行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结果 在1057例患者中,分枝杆菌培养阳性128例,阳性率12.1%;128例患者中耐一线药物异烟肼、利福平及链霉素最多,分别为22例、16例、27例,占17.2%,12.5%及21.1%;利福平、利福喷丁及链霉素的高浓度耐药情况严重,分别为16例、12例、25例,占耐该药菌株中的100.0%(16/16),75.0%(12/16),92.6%(25/27);其中耐多药结核(MDR-TB)21例,占阳性患者的16.4%(21/128),均为复治患者,培养阳性患者均按照药敏试验结果给予规范的抗结核治疗或个性化治疗,同时择期给予手术治疗,均痊愈。 结论 脊柱结核病灶中结核分枝杆菌耐药仍以常规药物(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利福喷丁)为主,耐多药脊柱结核多为复治患者,即以获得性耐药为主。因此早期获得患者耐药及药敏,并给予合理的抗结核治疗并结合合理的手术方法是治愈结核病的关键,对防止耐多药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脊柱结核内固定术后复发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脊柱结核内固定术患者的发病及治疗经过以及复发后的表现和再治疗经过。重新调整抗结核药物治疗,并且用药时间为18~30个月;19例行手术病灶清除术及重新植骨,其中2例内固定物取出1例重新行内固定手术;4例单纯行瘘管清创换药。结果 23例患者19例治愈,术后安置病灶引流管相应延长到3-14天;2例耐药术后又瘘管形成,经局部换药及调整结核药物治疗,2年后痊愈,平均用药时间增加6~12个月;2例内固定取出后绝对卧床6~8个月。结论 脊柱结核内固定术后复发是严重的并发症,它影响结核的治疗和预后以及结核的播散问题;规范抗结核治疗和正确的手术时机和方法的选择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调整抗结核药物治疗及瘘管换药和局部结核病灶的进一步清除是治愈结核复发的关键;内固定物取出不是治愈结核的关键条件。  相似文献   
37.
目的 回顾性观察210例脊柱结核的MRI表现,分析脊柱结核的MRI特征,结合临床讨论早期和不典型脊柱结核的MRI表现。方法 收集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行MRI检查并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结核210例,其中男121例,女89例,年龄12-79岁,平均45.5岁。MRI使用PHILLPS0.23T(Panorama0.23T)常导成像系统进行扫描。结果210例脊柱结核MRI影像显示骨性脊柱、椎间盘、脊柱顺应性的改变都有其特点,同时能清晰分析椎旁软组织既流注脓肿的影像表现,特别对于椎管内占位脊髓神经受压和脊髓变性等能明确给予提示。结论 脊柱结核病变部位椎体、附件受累及椎间盘改变都有其特殊性,脊柱结核的MRI影像学表现能早期明确脊柱和椎体形态、椎体信号改变以及椎旁软组织影和寒性脓肿范围,同时能早期明确硬膜囊受压情况和脊髓受累范围,对临床早期诊断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与评价结核感染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试验(T-SPOT.TB)与结核抗体检测在骨关节结核中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 将2011年7月至2013年10月在北京胸科医院骨科住院并手术诊治的骨关节疾病患者156例,经细菌学和组织病理学确诊后分为骨关节结核患者92例和非结核骨关节疾病患者64例,对所有患者应用T-SPOT.TB试剂盒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早期分泌抗原靶-6(ESAT-6)和培养滤液蛋白-10 (CFP-10)刺激后外周血中分泌γ干扰素的特异性T细胞的数量,同时对两组患者行血清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体检测.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x2检验比较两种检测方法诊断骨关节结核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T-SPOT.TB检测在诊断骨关节结核中的敏感度为93.5% (86/92),特异度为78.1%(50/60);结核抗体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4.1%(59/92)、81.3%(52/64).T-SPOT.TB检测的敏感度高于结核抗体检测(x2=23.72,P<0.01).结论 T-SPOT.TB检测方法在辅助骨关节结核快速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上胸椎结核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效果及预后.方法 收集2006年3月至2012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骨科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的上胸椎结核患者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4~67岁,中位年龄49岁;累及椎体38个,平均2.2个;术前选择异烟肼(H)、利福平(R)或利福喷丁(Rft)、乙胺丁醇(E)、吡嗪酰胺(Z)、左氧氟沙星(Lfx)组成四联或五联抗结核治疗方案,抗结核治疗时间2~96周,平均10.3周;术后继续行HR(Rft) EZ或HR(Rft) EZLfx抗结核治疗,抗结核治疗时间12~18个月.结果 患者手术时间165~300 min,平均(224.11±41.35) min.术中失血量300~1500 ml,平均(752.94±435.70)ml.术后并发症:切口积液4例,褥疮1例.Cobb角术前(23.96±6.67)°,术后(19.21±5.97)°.随访12~30个月,平均14个月,截至末次随访胸椎结核均获得治愈,植骨融合100.00%.结核无复发.10例截瘫患者末次随访时按照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均达D级以上.结论 上胸椎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经病椎置入短椎弓根螺钉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多椎体结核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收治的2个及2个以上椎体骨质破坏并完成随访的全部32例患者,均行手术并术后明确诊断为脊柱结核.术前神经功能分级按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其中A级2例、B级1例、C级7例、D级14例、E级8例.行经病椎短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比较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18个月的Cobb角的变化;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手术的优良率;观察其术前及术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对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18个月Cobb角及JOA评分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32例患者均完成至少2年期随访,2年随访期内结核均无复发,无脓液及窦道形成,无螺钉置入病椎相关的并发症.术后2周复查Cobb角明显变小,由术前的(19.8±6.1)°降至术后的(7.8±3.1)°(t=9.9,P=0.00);18个月时随访无明显丢失,Cobb角由术后2周的(7.8±3.1)°变为末次随访的(8.8±4.3)°(t=1.2,P=0.09).JOA评分由术前的(8.7±6.3)分增加至18个月随访的(25.2±2.8)分,获得明显改善(t=13.6,P=0.00),末次JOA总优良率为75.0%(24/32).术后ASIA分级D级7例,E级25例.结论 经病椎置入短椎弓根螺钉固定不仅能够对治疗多椎体脊椎结核取得满意的效果,而且能减少患者术后Cobb角丢失,提高舒适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