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 研究脉冲射频术(PRF)和射频热凝术(RFTC)对原发性眶下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16例原发性眶下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PRF组和RFFC组,分别行PRF和RFTC.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于术前、术后1 h和1、7、15 d及1、3、6个月行数字疼痛评分(NRS),评估疼痛缓解程度(PR)和治疗有效率.结果 RFTC组第1、2、3次手术前、后阻抗分别为(490 ±86)Ω和(424±82)Ω、(492±90)Ω和(432±84)Ω、(481±98)Ω和(409±85)Ω,术后明显降低(P均<0.05);PRF组和RFTC组术前NRS评分分别为9(7~10)分和8.5(7~10)分,术后各时间点均明显低于术前(P均<0.05);PRF组在第7、15天的PR为3分(0~4分),RFTC组为4分(3~4分),PRF组低于RFTC组(P<0.05);但2组各时间点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RF组术后出现麻木,但1周内消失;而RFTC组患者麻木严重.结论 PRF对原发性眶下神经痛的近期疗效与射频热凝术一致,但神经损伤症状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引导定位在经锁骨下静脉人路置入植入式输液港的效果.方法 选择乳腺癌患者60例,年龄28~63岁,体重41~70 kg,身高150~168 cm,ASA Ⅰ或Ⅱ级,拟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植入式输液港行长期输液及化疗,输液港导管尖端位置应在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随机分为2组(n=30):对照组(C组)经锁骨下静脉穿刺,采用脉冲注射冰盐水实验的方法引导定位植入式输液港导管尖端位置.超声组(U组)经锁骨下静脉穿刺,采用超声引导定位植入式输液港导管尖端位置.所有患者术后均经过X线摄片进行导管定位.计算两组患者首次置入成功率.结果 U组患者术后X线摄片显示输液港导管尖端均在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未发生导管偏离进入颈内静脉的现象,首次置入成功率100%.C组术后X线摄片显示有6例患者的输液港导管发生了偏离,进入颈内静脉,需回手术室在超声引导定位下重新穿刺置管,首次置入成功率80%.U组首次置入成功率高于C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定位是经锁骨下静脉正确放置植入式输液港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帕瑞昔布是一种注射型的环氧合酶-2(COX-2)选择性抑制剂,推荐用于手术后急性疼痛的短期治疗,但对腰肌筋膜炎等无菌性炎症引起疼痛的治疗效果尚不清楚。本研究拟联合应用帕瑞昔布和枝川注射疗法治疗腰肌筋膜炎,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42℃的脉冲射频和80℃的射频热凝对大鼠臂丛神经及其周围组织的损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11/2005-05在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动物实验室进行。取Wistar大鼠55只,其中50只随机分为脉冲射频组和射频热凝组,另5只为正常组。脉冲射频组大鼠左臂丛神经行脉冲射频,温度42℃,时间120s,脉冲频率2Hz;射频热凝组相同部位行射频热凝术,温度80℃,时间75s。于术后即时、1,7,14和30d(n=5)取材。正常组不干预,取相同节段臂丛神经。记录刺激电压、电流的最小值和手术前、后的阻抗,术后行神经功能评分(0~5分,5分为正常步态),观察神经的病理变化,并对有髓神经进行体视学分析。结果:53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脉冲射频组出现神经内水肿并在术后1d最重,至7d完全消失;射频热凝组神经以沃勒变性和轴突再生为特点。②射频热凝组术后阻抗低于术前和脉冲射频组眼(326±65),(392±84),(408±74),P<0.05演。③射频热凝组即时神经纤维的平均面积、平均直径和面密度高于正常组和脉冲射频组(P<0.05),但数量低(P<0.05);脉冲射频组即时、1,7d有髓神经纤维的数量和1,7d的面密度低于正常组(P<0.05);在脉冲射频组内,1d有髓神经纤维的数量和面密度最低(P<0.05),7d的数量、面密度及即时的数量低于14,30d(P<0.05)。④射频热凝组术后神经功能评分低于术前和脉冲射频组(P<0.05)。结论:脉冲射频对神经及周围组织损伤轻微,且可以很快恢复,提示脉冲射频治疗疼痛较射频热凝更安全。并证明脉冲射频的镇痛作用不是通过破坏神经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外侧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偏侧四脑室区肿瘤的手术方法和优点。方法以小脑后下动脉入小脑处为分界点,将小脑延髓裂分为内、外侧两部分。21例偏侧四脑室区肿瘤患者均经后颅凹正中开颅,经外侧小脑延髓裂入路,显微镜下切除占位性病变。结果病变全切除18例,近全切除3例;全切除率85.7%,近全切除率14%。术后无共济失调、平衡障碍和小脑缄默等并发症的出现。结论将小脑延髓裂分为内、外侧两部分方便、实用。经外侧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偏侧四脑室区肿瘤显露充分,不损伤任何小脑组织,手术更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脉冲射频术(PRF)和射频热凝术(RFTC)对大鼠臂丛的损伤作用。方法Wistar大鼠55只,随机分为PRF组(n=25)、RFFC组(Ft=25)和正常组(N组,n=5),PRF、RFTC组大鼠左臂丛神经分别行PRF和RFTC,记录手术前、后的阻抗,记录PRF、RFTC组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评分(Tarlov评分),PRF组和RFTC组术后即刻、1、7、14、30d分别处死5只大鼠,光镜、电镜下观察神经的病理学改变,并对有髓神经进行体视学分析。结果与术前及PRF组比较,RFTC组术后阻抗和Tarlov评分降低;与N组比较,RFFC组术后有髓神经纤维的形态学以沃勒变性和再生为特点,轴索内线粒体严重损伤或消失;PRF组术后即刻、1d有髓神经纤维的形态学有损伤,但程度较轻,并在术后7d恢复,而轴索内线粒体轻度损伤,但在术后7、14d损伤加重,术后30d恢复。结论与RFTC比较,PRF对大鼠的臂丛损伤较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引导定位在经锁骨下静脉人路置入植入式输液港的效果.方法 选择乳腺癌患者60例,年龄28~63岁,体重41~70 kg,身高150~168 cm,ASA Ⅰ或Ⅱ级,拟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植入式输液港行长期输液及化疗,输液港导管尖端位置应在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随机分为2组(n=30):对照组(C组)经锁骨下静脉穿刺,采用脉冲注射冰盐水实验的方法引导定位植入式输液港导管尖端位置.超声组(U组)经锁骨下静脉穿刺,采用超声引导定位植入式输液港导管尖端位置.所有患者术后均经过X线摄片进行导管定位.计算两组患者首次置入成功率.结果 U组患者术后X线摄片显示输液港导管尖端均在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未发生导管偏离进入颈内静脉的现象,首次置入成功率100%.C组术后X线摄片显示有6例患者的输液港导管发生了偏离,进入颈内静脉,需回手术室在超声引导定位下重新穿刺置管,首次置入成功率80%.U组首次置入成功率高于C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定位是经锁骨下静脉正确放置植入式输液港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神经阻滞联合皮内阻滞治疗头面部急性带状疱疹痛的疗效。方法将32例确诊为头面部急性带状疱疹痛的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神经阻滞联合皮内阻滞+药物治疗)和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每组16例,观察两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VAS评分)、睡眠评分、情绪评分、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联合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联合组治疗后睡眠、情绪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联合阻滞较单纯药物治疗效果更佳,PHN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轻、中度疼痛电刺激对第一躯体感觉皮质(SⅠ)和第二躯体感觉皮质(SⅡ)的激活规律。方法对7名右利手健康志愿者右足测定痛觉阈值后,给予痛觉阈值和2倍痛觉阈值刺激,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疼痛分级,行功能磁共振成像。结果痛觉阈值和2倍痛觉阈值刺激分别引起志愿者轻度疼痛和中度疼痛;两种刺激均可激活SⅠ和SⅡ,并以左侧为主。其中,轻度疼痛主要激活左侧SⅠ,对两侧SⅡ激活区域小;中度疼痛明显激活左侧SⅠ和双侧SⅡ。结论 SⅠ对轻、中度疼痛电刺激反应一致,但SⅡ对中度疼痛电刺激的反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温度经皮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RFT)治疗不同分支单支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2011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行经皮半月神经节RFT治疗的单支三叉神经痛患者550例,其中V1分支(眼支)38例,V2分支(上颌支)257例,V3分支(下颌支)255例。根据温度分为70、75、80 ℃组,分析其治疗有效率、1~5年复发率和面部麻木程度。结果 V1分支三叉神经痛70、75、80 ℃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10/10、18/20、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12,P=0.545);V2分支三叉神经痛70、75、80 ℃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3.1%(54/58)、94.4%(167/177)、100.0%(2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18,P=0.468);V3分支三叉神经痛70、75、80 ℃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7.7%(50/57)、94.8%(165/174)、95.8%(23/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53,P=0.153)。V1、V2分支三叉神经痛不同温度治疗组患者1~5年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3分支三叉神经痛不同温度治疗组患者1~5年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75、80 ℃组患者1~5年复发率低于70 ℃组(P<0.01)。V1分支三叉神经痛不同温度治疗组患者面部麻木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2、V3分支三叉神经痛不同温度治疗组患者面部麻木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V2、V3分支三叉神经痛75、80 ℃组患者面部麻木程度高于70 ℃组(P<0.01)。仅1例V1分支三叉神经痛患者80 ℃治疗后出现角膜溃疡,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 70 ℃经皮半月神经节RFT适用于V1、V2分支三叉神经痛,而75 ℃适用于V3分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