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6篇
外科学   144篇
综合类   63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皮层功能优化整合训练,已被作为一种注意力训练方法应用于军人和执行特种任务人群的射击训练中,该注意力训练法融合了大脑皮层机能定位学说和注意双加工理论,虽然,皮层功能优化整合训练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该训练法的实践应用情况却未见任何文献报道.本研究首次将该训练方法引入射箭项目中,对皮层功能优化整合训练在射箭项目中的训练特点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2.
目的:评价Nevin、AJCC、JSBS三种胆囊癌分期法与胆囊癌术后生存率的关系。方法: 1988年 10月至1998年 12月,新华医院收治的 30例胆囊癌患者施行根治性切除,分别按三种分期法归类,评估不同分期的术后1、3、5年生存率。结果:所有Ⅰ期患者均长期生存。NevinⅡ、Ⅲ期的病例数较少,其 3年、5年生存率优于其余两种分期法的Ⅱ、Ⅲ期。NevinⅢ期的术后 5年生存率显著优于NevinⅣ期(P<0. 05)。NevinⅣ、Ⅴ期的术后 3年、5年生存率显著优于JSBS及AJCCⅣ期(P<0. 05)。JSBS及AJCCⅣ期患者无长期生存者,术后 5年生存率为 0。其中,JSBSⅣ期的术后 3年生存率显著低于AJCCⅣ期 (P<0. 01),JSBSⅢ期与Ⅳ期术后 3年生存率有显著差异 (P<0. 05),AJCCⅢ期与Ⅳ期则不明显。结论:胆囊癌的分期与术后生存率有显著关系,JSBS分期详细划分了胆囊癌的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是比较手术效果及判断预后的较好的分期方法。JSBSⅠ、Ⅱ、Ⅲ期的胆囊癌应行根治切除手术,JSBSⅣ期(肿瘤侵犯到胰周、腹腔动脉、肠系膜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或肿瘤浸润肝脏超过 2cm、侵犯2个以上邻近脏器)患者根治手术无效。  相似文献   
63.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Cln在肿瘤免疫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可维持机体的氮平衡,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到目前为止,没有证据显示Gln会加速体内肿瘤的生长。此外,Gln可作为一种化疗配合药物在加强化疗作用的同时减少化疗的副反应,提高机体对化疗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64.
胆囊癌的分期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诊断技术的提高,胆囊癌的发现率有增加的趋势。目前,手术治疗仍是胆囊癌首选治疗方法,治疗方法、预后与肿瘤分期密切相关。本文重点讨论胆囊癌分期与手术治疗和预后的关系:Ⅰ期胆囊癌行单纯胆囊切除术,Ⅱ期、Ⅲ期及部分Ⅳa期胆囊癌可行胆囊癌根治术或扩大胆囊癌根治术,Ⅳb期行姑息手术。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血清CEA、CA19-9和CA242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普外科手术治疗结直肠癌192例,正常对照组20例和结直肠良性病对照组26例,分别测定血清CEA、CA19-9和CA242含量,结直肠癌标本做免疫组化检测p53和Ki67蛋白表达,统计分析研究结果。结果 结直肠癌组血清CEA(22.03±16.42ng/ml,P<0.01)和CA242(29.22±22.40U/ml,P<0.01)均明显升高,且在D期呈显著上升;CA19-9在D期(120.23±192.16 U/ml)远高于B期(20.15±27.53 U/ml),P=0.023;CEA(38.18±27.43ng/ml,P<0.01)和CA19-9(86.85±69.32U/ml,P<0.05)在近端结肠癌中表达水平远较其他两组肠癌升高;CEA在低分化癌(31.69±28.72ng/ml,P<0.01)和粘液腺癌(35.42±20.01ng/ml,P<0.05)明显升高;p53蛋白表达+++组的CEA(34.21±14.33 ng/ml,P<0.01)和CA242(37.42±29.05U/ml,P<0.01)显著高于他组;Ki67表达+++者的CEA(37.79±26.79ng/ml,P<0.01)和CA242(32.94±23.78U/ml,P<0.05)亦均明显高于他组。结论 CEA、CA242和CA19-9是与结直肠癌相关的血清肿瘤标记物,其水平升高预示肿瘤分期较晚、尤其CEA更提示肿瘤低分化和较差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66.
肠内营养对外科手术病人血液内毒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肠内营养能否降低外科手术病人血液内毒素水平。将门脉高压症、胰腺癌、胃癌等病人 41例 ,随机分成 EN组和 PN组 ,EN组 2 1例 ,PN组 2 0例。两组年龄分别为 (5 9.6 2± 8.44 )岁和 (6 1.2 0± 8.12 )岁。按 Harris- Benedict公式 ,计算出基础能量需要量 ,每天实际能量供给为 BEE× 1.2 ,非蛋白质热量和氮的比值为 135∶ 1。术后第 1天起行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 ,第一天给半量 ,第二天起给全量。肠内营养在手术时经鼻放置鼻肠管 ,或行空肠造口术。将含膳食纤维的液体型肠内营养制剂 (能全力 )均匀、持续滴注 ,速度为 10 0~ 2 0 0m l…  相似文献   
67.
����θ��318���ٴ�����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目的分析和总结老年胃癌的临床特点.方法老年胃癌病人入院后,对可能增加手术风险的因素,尽可能在术前予以纠正.必要时,在术后继续处理.术中、术后严密观察病人全身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结果318例老年胃癌病人,238例(74.84%)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老年人常见病.术后发生并发症共71例次,死亡13例.手术前有共存病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5.63%;而手术前无共存病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50%,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老年胃癌病人常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8.
48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本院手术的48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结果病理类型共13种,良性18例(37.5%),恶性30例(62.5%).临床表现包括腹胀、腹痛、腰背酸痛、低热、消瘦、尿频尿急、月经不调和贫血.主要辅助检查为CT、B超、X线胃肠造影、泌尿系统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等.18例良性肿瘤均完整切除,30例恶性肿瘤中12例(40%)实行广泛切除术,18例(60%)实行部分切除或仅作活检.实行广泛切除术者平均生存时间40±4.88个月,3年与5年生存率分别为50.0%和25.0%;而实行部分切除或仅作活检者平均生存时间20.83±2.84个月,术后3年与5年生存率则分别为16.7%和0,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2).恶性肿瘤因复发施行多次手术7例(58.3%).结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早期不易发现,应重视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手术是治疗本症的主要方法,良性肿瘤应完整切除,恶性肿瘤应争取作广泛切除术.本病复发率高,术后应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69.
��Ĥ����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F)的定义是由法国泌尿外科医生Albrran在1905年病例报道中首先确定,但是直到1948年Ormond医师报道了2例RF后,该病才被更多人认识。 1 病因 各种因素均可引起RF,包括出血、尿外渗、辐射、手术,非特异性胃肠炎症如Crohn病,阑尾炎、憩室炎,各种感染。如结核、组织胞浆菌病、梅毒、放线菌病[1]。约2/3的病例是原发性的,称为Ormond病[2],其余和应用麦角胺、恶性肿瘤及主动脉瘤有关。RF可以是系统性硬化症的一部分,有四种疾病与其有关,且局部组织学表现相似:(1)眶后的纤维假肿瘤,(2)Riedle甲状腺炎[3],(3)硬化性胆管炎,(4)纵隔纤维化[4]。RF病人中有8%~15%同时伴有其它部位的纤维化。  相似文献   
70.
胆囊癌(gallbladder carcinoma,GBC)作为侵袭性较高的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是其唯一获得痊愈的治疗方式;但是仅10%的GBC有机会接受手术治疗;术后仍面临着高复发率的问题.目前没有针对GBC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因此晚期GBC患者预后极差.分子靶向治疗有可能突破这一治疗的瓶颈;目前关于GBC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已经逐步深入开展,研究发现相关的重点分子可能成为治疗靶点,其中针对GBC血管生成以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路相关机制等的靶向治疗已经进入临床研究,更深入的GBC分子机制研究将更有助于GBC靶向治疗的选择和疗效判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