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50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 评估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支具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2003年7月至2009年7月,完成支具治疗或因侧凸进展而行手术治疗的女性AIS患者142例,初诊时平均年龄为(13.1±1.5)岁,平均主弯Cobb角29.6°±5.4°,平均Risser征为(2.0±1.5)级.定义侧凸畸形进展为末次随访Cobb角大于初诊6°以上或治疗期间建议行矫形手术(Cobb 角>45°),其余为非进展.根据侧凸进展或需手术治疗的比率来评估支具治疗效果.运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支具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 平均支具治疗时间为(2.5±1.0)年.按照侧凸进展的定义,进展组为27例(19%),非进展组115例(81%);手术组病例18例(13%),因支具治疗而避免手术病例124例(87%).卡方检验发现侧凸进展组和手术组中以初诊年龄10.0~12.9岁、月经初潮未至、Risser征0~1级、初诊Cobb角>30°以及胸弯型居多.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月经初潮未至(P=0.000)和胸弯型(P=0.012)是支具治疗后侧凸进展的独立预测因素,而初诊Cobb角>30°(P=0.022)是支具治疗期间因侧凸进展而需手术治疗的另一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支具治疗可有效控制多数AIS患者的侧凸进展,而生长发育状态、侧凸严重程度和侧凸类型是影响支具疗效的重要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outcomes of bracing treatment for girls with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predictive factors of the protocol. Methods This study included 142 girls with AIS who finished standardized bracing treatment from July 2003 to July 2009. These patients had a mean age of 13.1±1.5 years, a mean main curve of 29.6°±5.4°, and a mean Risser grade of 2.0±1.5 before bracing treatment. Curve progression was defined that Cobb angle was greater than 6° compared to bracing initiation or was aggravated to more than 45° (indicative for surgery). The outcomes of bracing treatment were assessed based on the ratio of curves of progression or indicative for surgery. Chi-square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predictive factors of bracing treatment. Results The duration of bracing treatment averaged 2.5±1.0 years. Twenty-seven girls with curve progression (19%)and 115 girls (81%) with non-progression were found. Final curve which was greater than 45° was found in 18 girls (13%) who need a correction surgery, the remaining 124 girls (87%) had completed bracing treatment and avoided surgery. Chi-square analyses revealed that curve progression were more common in younger girls with lower Risser grade, with initial larger Cobb angle and with a main thoracic curve pattern.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found that premenarchal status and a main thoracic curve pattern wer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curve progression despite bracing. While initial Cobb angle which was greater than 30° was the additional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of progression requiring surgery. Conclusion Bracing treatment could effectively prevent curve progression in most girls with AIS. The degree of growth maturity, the pattern and grade of curve a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 for bracing treatment.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不同Risser征的胸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行前路矫形术后胸椎及远端腰椎矢状面的重建模式。
方法 分析2002年6月至2006年11月行胸弯前路矫形内固定术且有2年完整随访资料的L enke 1型AIS患者43例,男3例,女40例;年龄11~18岁,平均(14.1±1.7)岁;胸弯Cobb角39°~ 65°,平均46.0°±7.5°。按照患者Risser征评分分为:A组(Risser 0)、B组(Risser 1~3)和C组(Risser 4~5)。分别测量这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历次随访时的胸弯Cobb角、腰弯Cobb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内固定远端交界性后凸角、胸腰椎交界性后凸及骶骨后上缘与C 7铅垂线的距离。
结果 三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60个月,平均27.4个月。末次随访时,A组胸腰椎交界性后凸角为6.6°,较术前的- 1.7°增大8.3°;B组为0.6°,较术前的- 7.3°增大7.9°;C组术后历次随访与术前均无显著性差异。三组患者胸椎后凸角分别为21.2°、18.4°和14.7°,胸椎后凸角历次随访时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三组患者的内固定远端交界性后凸角均表现为前凸丢失,后凸增大。
结论 低Risser征的Lenke 1型AIS患者行前路矫形内固定术后胸椎后凸角及胸腰椎交界性后凸增加,可能与胸椎后份生长后矢状面重建引起的胸腰椎交界区失代偿有关。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如何根据儿童胸腰椎结核性后弯畸形的临床及影像特征,选择手术方式,防止后弯畸形进展及降低神经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本组14例,男3例,女11例,年龄4~18岁,平均11.8岁.其中活动性结核性后弯畸形6例;静止性结核性后弯畸形8例.活动性结核性后弯畸形(6例)的手术方法 :①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3例;②Ⅰ期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融合、Ⅱ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3例.静止性结核性后弯畸形(8例)的手术方法 :①后路原位融合术3例;②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内固定融合术2例;③Ⅰ期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内固定融合术、Ⅱ期前路支撑融合3例.影像测量:在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侧位X线片上测量后弯角(K)、畸形角(D).结果随访6~48个月,平均25个月.活动性结核患儿无结核复发、窦道形成及切口感染,无神经并发症.6例活动性结核性,后弯角(K)术前平均46°,术后平均20°,末次随访平均22°;畸形角(D)术前平均47°,术后平均25°,末次随访平均27°.8例静止性结核性后弯,后弯角(K)术前平均50°,术后平均44°,末次随访平均47°;畸形角(D)术前平均42°,术后平均34°,末次随访平均36°.结论 儿童胸腰椎结核性后弯畸形的术式选择应根据其自然史特征、病变累及范围及后弯畸形的病理阶段,采用个体化的手术策略,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4.
杨凤江  钟敦璟  俞杨  蒲丽 《海南医学》2013,24(13):1954-1955
目的探讨部分胃肠激素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武警海南总队医院2002-2011年住院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3例为实验组及同期健康体检者36例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其血清SP、VIP和ET水平,分析其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SP[(1130.75±109.85)μg/mlvs(426.64±89.62)μg/ml]、VIP[(124.81±17.61)μg/mlvs(83.26±7.65)μg/ml]和ET[(157.73±28.39)μg/mlvs(88.65±13.76)μg/ml]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P、VIP和ET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均明显升高,可能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35.
目的:评估纵向可撑开型人工钛肋技术(vertical expandable prosthetic titanium rib,VEPTR)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合并肩部失衡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VEPTR技术治疗的8例EOS合并肩部失衡的患者,其中男6例,女2例。初次手术年龄5.0±3.4岁(3~10岁),撑开间隔时间为6~12个月,随访3年以上。比较初次术前、初次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的侧凸Cobb角、顶椎偏移、喙突高度差(coracoid height difference,CHD)、锁骨角(clavicle angle,CA)、锁骨倾斜角差(clavicular tilt angle difference,CTAD)和躯干偏移距离(trunk shift,TS)。结果:VEPTR术后随访56±8个月(43~70个月)。全部患者共接受手术46次,平均5.8次/例;共进行撑开延长手术38次,平均4.8次/例(3~6次),平均10个月行撑开延长一次。初次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主弯Cobb角分别为82°±19°、49°±19°和52°±18°,顶椎偏移分别为48±17mm、32±12mm和36±12mm,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胸椎高度由术前13.2±2.1cm增加到术后15.0±2.2cm,末次随访时增加至18.3±2.4cm;T1-S1高度由术前24.3±3.7cm增加到术后27.8±4.8cm,末次随访时增加至33.8±5.1cm。CHD初次术前为25±5mm,初次术后减至19±6mm(P=0.001),末次随访时为11±4mm(P0.001)。CA、CTAD初次术前分别为9°±2°和13°±4°,初次术后分别降低为6°±4°和11°±4°(P0.05),末次随访时则分别降低至5°±4°和9°±4°(P0.05)。术前的CHD与T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存在显著性正相关(r=0.716,P0.05)。TS初次术前为31±13mm,初次术后减至14±7mm(P=0.011),末次随访时为16±7mm(P=0.007)。结论:VEPTR技术作为一种非融合性矫形技术,依靠纵向撑开力可有效控制EOS患者主弯畸形的进展,维持脊柱的生长,还可促进肩部平衡的改善。  相似文献   
36.
胸腺肽α1联合乌司他丁治疗脓毒症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胸腺肽α1联合乌司他丁(UTI)对脓毒症患者免疫状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1994年至2009年12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年至2009年12月)、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1989年至2009年12月)、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1997年至2009年12月)、PubMed( 1966年至2009年12月)、Cochrane临床试验数据库(2009年第3期)、荷兰医学文摘(EMbase,1974年至2009年12月)、科学引文索引(SCI,1974年至2009年12月),并辅以手工检索,纳入胸腺肽α1联合UTI治疗脓毒症的随机、半随机对照试验,筛选、提取资料,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4.2.6推荐的标准评价纳入研究质量,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4.2.10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最终纳入5个研究共542例脓毒症患者,荟萃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综合支持治疗相比,胸腺肽α1联合UTI可降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加权均数差值(WMD)=4.67,95%可信区间(95%CI)3.20~6.14]和Marshall评分(WMD=1.82,95%CI 0.61~3.03),减轻病情,降低28 d病死率[相对危险度(RR)=0.63,95% CI0.47~0.85].结论 胸腺肽α1联合UTI的免疫调理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病情,促进恢复并最终降低病死率,改善脓毒症预后.但仍需进一步探讨胸腺肽α1和UTI的最佳剂量、疗程、应用时机,及其对免疫系统和炎症因子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术后机械并发症与GAP(global alignment and proportion)评分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6月在我院行单节段PSO且随访超过2年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在术前、术后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下腰椎前凸角(lower lumbar lordosis,LLL)、整体倾斜(global tilt,GT),计算GAP评分。根据患者GAP评分分为3组:矢状面协调组(GAP评分0~2分)、中等不协调组(GAP评分3~6分)、严重不协调组(GAP评分7~13分),记录随访过程中发生的机械并发症,包括近端交界性后凸/失败(proxim...  相似文献   
38.
目的 观察体外培养的骨髓内皮祖细胞(EPCs)在C反应蛋白作用后功能的改变,探讨C反应蛋白影响EPCs修复损伤血管内膜的可能机制.方法 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骨髓获取单个核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对贴壁细胞进行细胞化学分析,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标记的荆豆凝血素I(FITC-UEA-I)和D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I-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加入不同浓度C反应蛋白,测定C反应蛋白作用后不同时间EPCs迁移、黏附、增殖能力.结果 C反应蛋白作用后骨髓EPCs迁移、黏附和增殖能力明显减退.结论 C反应蛋白可使骨髓EPCs迁移、黏附、增殖功能受损,且这种变化与C反应蛋白浓度与作用时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比较观察脊髓空洞源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超微结构病理改变的特征,探讨脊柱侧凸的发生机制。方法全部病例分为三组:脊髓空洞源性脊柱侧凸(SS)组12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组5例,非脊柱侧凸(NS)组2例。术中切取患者两侧骶棘肌组织,分别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 SS组有2例患者出现小群性肌萎缩。1例发生周围神经脱髓鞘,7例可见靶纤维或靶样纤维。与AIS组相比,SS组患者骶棘肌的超微结构明显异常。表现为肌质网普遍扩张,线粒体肿胀形成髓鞘样结构,胞质内散在脂滴增多,肌原纤维间糖原聚集,糖原湖形成。结论脊髓空洞源性脊柱侧凸患者存在椎旁肌失神经支配现象,椎旁肌超徽结构的异常以胞浆中细胞器为主,两肌原纤维的病变较轻。SS患者椎旁肌超微结构的异常程度明显比AIS严重,这可能与其椎旁肌发生失神经支配有关。  相似文献   
40.
目的:比较青少年L_5S_1发育不良性滑脱与峡部裂性滑脱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特点。方法:对2002年5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4例影像资料完整的青少年L_5S_1滑脱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8例,女16例,年龄10~18(13.4±2.0)岁;其中发育不良性滑脱(发育不良组)9例,峡部裂性滑脱(峡部裂组)15例。在站立位脊柱侧位片上测量滑脱相关指标(滑移距离、滑脱率、滑脱角)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指标(矢状面偏移、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L_5入射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骨盆矢状面厚度、腰骶角、骶骨平台角)。对两组影像学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滑脱距离、滑脱率和滑脱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育性滑脱组矢状面偏移、L_5入射角、骨盆倾斜角和骨盆矢状面厚度均明显高于峡部裂性滑脱组(P0.05)。发育性滑脱组的骶骨倾斜角、腰骶角和骶骨平台角则显著低于峡部裂性滑脱组(P0.05)。两组间胸椎后凸角和腰椎前凸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峡部裂性滑脱明显不同,发育不良性滑脱表现为躯干前倾明显,骨盆后倾。对于发育不良性滑脱,需要严密观察,出现矢状面失平衡时则应早期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