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50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bnormality of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SEPs) in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 with different curve magnitudes, and to explore its effect on the etiopathogenesis of AIS. Methods Posterior tibial nerve SEPs were evaluated on 489 young operative treated AIS patients with a Cobb angle > 40°and 45 age-matched healthy control individuals. Absence of SEPs waveforms, prolongation of peek latency or asymmetrical peek latency were defined as pathological change. Base on the control reference, the incidence of pathological SEPs was determined in AIS group. The association of abnormal SEPs and curve severity for MS patients was also assessed. Results Peek latency corrected for body height was slightly longer in AIS patients than in controls, however,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terside difference of latency was significantly larger in AIS patients. Abnormal SEPs were found in 166 of 489 AIS patients. Among these, 17 (10.2%) showed absent waveforms, 50 (30.1%) had unilateral latency prolongation, 38 (22.9%) had bilateral latency prolongation, and 120 (72.3%) showed significant interside difference. Statistical analysis failed to show a correlation between abnormal SEPs and the curve severity of spinal deformity. Conclusion Disorder of somatosensory pathways does exist in a subgroup of AIS patients, and it might be a primary factor other than secondary change, and could play an import role in the etiopathogenesis of AIS.  相似文献   
212.
目的 分析不同Cobb角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异常模式,探讨其在AI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9月至2007年9月治疗的489例AIS患者(AIS组)的术前SEP的峰潜伏期及左、右侧峰潜伏期差值,并与45例年龄匹配的健康青少年(对照组)的SEP相比较.SEP波形消失、峰潜伏期延长及峰潜伏期不对称定义为SEP异常的标准.计算AIS组SEP异常发生率,并分析SEP异常与侧凸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AIS组峰潜伏期(身高校正)较对照组略高,但无统计学意义.AIS组左右侧峰潜伏期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489例AIS中SEP异常者共有166例,其中波形单侧或双侧消失17例(10.2%),单侧潜伏期延长50例(30.1%),两侧均延长38例(22.9%),两侧不对称120例(72.3%).根据不同侧凸严重程度分组分析,结果提示SEP异常与侧凸严重程度无关.结论 部分AIS患者存在体感传导通路异常,其可能为AIS的原发性因素,可能在AIS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13.
目的:探讨全椎弓根螺钉矫正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6年4月~2009年8月100例(女84例,男16例)接受单纯后路矫形内固定的AI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手术时间、Cobb角、年龄、性别、体重、融合节段数、植入螺钉数、植骨方式以及Lenke分型作为变量,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的因素.结果:患者出血量为300~4 300 ml(平均1 732 ml),手术时间为180~390 min(平均282 min).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和融合节段数对术中出血量有显著影响(P<0.01),植入螺钉数对手术时间有显著影响(P<0.01).Cobb角、年龄、性别、体重、植骨方式和Lenke分型对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无影响(P>0.05).结论:手术时间和固定节段数是术中出血量的显著影响因素,植入螺钉数是手术时间的显著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14.
目的 使用钉钩联合的经椎弓根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探讨该技术预防胸腰椎骨折术后纠正丢失的生物力学基础和远期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 1997年 7月至 2 0 0 2年12月采用椎弓根钉 -椎板钩联合短节段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 98例中随访时间超过 2年的 6 4例患者。本组均在伤后平均 3.2d获得手术治疗。CD或CD -Horizon器械内固定 4 1例 ,TSRH器械内固定 2 3例。远期疗效的评估包括椎体高度恢复率的维持、矢状面后凸校正Cobb角及额状面Cobb角纠正的丢失率。 结果 本组无死亡 ,1例术后神经损害加重 (1周后恢复至术前水平 ) ,2例术后深部感染。术后椎体高度压缩纠正率和额状面Cobb角纠正率分别为 89.0 %和 10 0 .0 % ,矢状面后凸校正Cobb角由术前平均 31°纠正为 - 1°。随访时间为 2 4~ 6 2个月 ,无脱钩和断棒 ,有肯定假关节 1例 ,可疑假关节 2例 ,平均椎体高度纠正丢失率为 8.6 % ,而后凸纠正丢失平均为 4°。结论 钉钩联合使用的经椎弓根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可满意重建胸腰段的矢状面形态 ,有效预防胸腰椎骨折术后远期纠正丢失及内固定松动、断裂。  相似文献   
215.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术后并发迟发性后凸畸形的危险因素,并分析经椎弓根椎体椎间隙截骨脊柱缩短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7月-2004年7月本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术后远期并发后凸畸形患者17例,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24~52岁,平均34岁。患者初期均在伤后3~11d内接受后路手术;就诊时后凸畸形Cobb角32°~72°,平均46°。17例患者均采用经椎弓根椎体椎间隙截骨脊柱缩短术。结果术后迟发性后凸畸形的因素为初次后路手术未行植骨融合12例,初次手术没有满意恢复骨折椎体的高度9例,初次手术没有满意重建脊柱正常矢状面形态而残留部分后凸畸形9例,内固定失败和假关节形成7例及固定节段过度撑开3例。本组术前胸腰椎后凸Cobb角46°,术后8°,纠正率为83%(38/46)。随访6个月~4.5年,平均2年4个月,Cobb角11°,纠正丢失率8%(3/38)。无死亡、深部感染患者,其中12例腰痛消失。结论初次后路手术未行植骨融合、没有满意恢复骨折椎体的高度、没有满意重建脊柱正常矢状面形态、内固定失败及假关节形成是胸腰椎骨折术后并发迟发性后凸畸形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经椎弓根椎体椎间隙截骨脊柱缩短术可以一次后路手术完成内固定取出和矫形内固定,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16.
【摘要】 目的:探讨下端融合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相关影像学指标对Lenke 5C型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术后冠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包括30例行后路选择性融合的Lenke 5C型AIS患者,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拍摄站立前后位像及术前仰卧位拍摄左右Bending像。对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冠状面平衡与LIV相关影像学指标(LIV偏移、LIV旋转、LIV倾斜度、LIV尾侧椎间盘开角)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33个月(24~50个月),其中LIV为L3者20例,L4者10例。30例Lenke 5C型AIS患者术前冠状面胸腰弯/腰弯Cobb角平均为49.8°±5.1°,术前冠状面胸弯Cobb角平均为25.6°±7.1°。相关性检验发现以下3个指标与术后即刻冠状面平衡(coronal trunk balance,CTB)有显著相关性:(1)术前CTB(r=0.69,r2=0.48,P<0.01);(2)术前LIV倾斜度(r=0.63,r2=0.40,P<0.01);(3)术后即刻LIV倾斜度(r=0.60,r2=0.36,P<0.01)。在末次随访时,不管是术前还是术后的LIV相关影像学指标均与末次随访时CTB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对行后路选择性融合术的Lenke 5C型AIS患者而言,术前冠状面平衡与否及术前LIV倾斜度大小对预测术后即刻冠状面平衡有重要的作用。术前LIV倾斜大于25°的患者容易发生术后即刻冠状面失平衡。然而,LIV倾斜度对Lenke 5C型AIS患者术后冠状面平衡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17.
目的 探讨胸弯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行后路选择性胸椎融合术时采用不同内固定方式对胸椎矢状面形态及远端腰椎代偿模式的影响.方法 行胸弯后路矫形内同定术且有2年以上(2~3年)完整随访资料的lenke 1、2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51例,按内固定方式分为A组(全钩组)、B组(钩钉混合组)和C组(全钉组).测量术前及术后随访的胸弯Cobb角、腰弯Cobb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远端交界性后凸、胸腰段交界性后凸及C7铅垂线偏离S1后上缘的距离.结果 三组患者主弯矫正率均大于60%,继发弯也获得较满意的自发性矫正.三组患者术前及随访中腰椎前凸角、C7铅垂线偏离S1后上缘的距离均保持正常.随访2年时,A组远端交界性后凸、胸椎后凸角、胸腰段交界性后凸分别达3.6°、23.0°、6.4°,其中远端交界性后凸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钩型同定可以获得良好的冠状面矫形,且在随访中能保持腰椎前凸和欠状面平衡.但钩的固定不如椎弓根螺钉牢固,全钩型固定患者胸椎后凸角有增大趋势,胸腰椎交界区有失代偿的可能.  相似文献   
218.
目的:探讨和评价品管圈在输液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医院2016年8月~2017年1月门诊输液患者3698例为研究对象,依据输液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施行常规输液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施行品管圈护理管理,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对输液护理管理的满意度情况、护理人员输液操作质量情况和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人员输液操作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人员(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掌握情况明显强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人员(P0.05)。结论:品管圈在输液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能显著提升患者对输液护理的满意度,提升护理人员输液质量,并能显著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19.
目的探讨在脊柱矫形手术神经并发症的高危人群和高危操作术中及术后使用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至2004年5月收治的脊柱矫形患者共计86例,患者存在严重侧凸、严重后凸畸形、脊髓病变、侧凸伴旋转脱位等高危病情或术中有高危手术操作.其中78例术前无神经损害(A组),术中术后接受MP治疗;8例术前有神经损害(B组),术中术后接受MP治疗.在人院、术后、术后6个月,按照ASIA 2000神经分类标准进行神经功能评价.结果A组3例术后出现神经损害,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完全恢复,B组患者术前、术后以及6个月随访神经功能评估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在脊柱矫形脊髓损伤高危人群和高危操作术中术后使用MP可以有效促进矫形手术造成的脊髓急性损伤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20.
目的:在MRI上探究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不同体位下(仰卧位与侧卧位)主动脉相对椎体位置的解剖关系。方法:纳入2020年5月~2022年12月在我院行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33例。男29例,女4例;年龄38.3±8.8岁(22~54岁)。收集性别、年龄及顶椎位置等基线资料。在术前站立位全脊柱侧位片上测量全脊柱整体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获取仰卧位与侧卧位MRI并测量以下参数:(1)主动脉-椎体角度(θ);(2)主动脉-椎体距离(d1);(3)主动脉外壁-椎体前缘间隙(d2)。为探究左、右侧卧位对主动脉相对椎体位置的影响,根据侧卧位拍摄MRI的方向分为左侧卧位与右侧卧位两组以比较两组患者在仰卧位与(左或右)侧卧位时主动脉相对椎体位置的差异。根据AS患者的后凸畸形程度,将所有患者分为低后凸畸形组(GK≤70°)及高后凸畸形组(GK>70°)以探究AS患者后凸畸形程度对主动脉相对椎体位置的影响,并通过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