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0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8篇
临床医学   28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0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椎间盘代谢受许多因素影响,探讨静水压对人体腰椎间盘的一氧化氮产生及蛋白多糖合成的影响。方法:1998-05/2000-03在日本国富山医科药科大学骨科收集后方腰椎椎间盘摘除术所获标本69例样,样品切成1.0~2.0mm碎块后,3与1mL不含碳酸氢钠培养基DMEM一同装入2.5mL塑料注射器中,再放入37℃充满蒸馏水的能够培养椎间盘组织的装置,分别提供0.1,0.3,3MPa气压。蛋白多糖合成由35S-硫酸盐结合率来测定。无活性、稳定的一氧化氮的最终产物亚硝酸盐浓度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0.3MPa蛋白多糖合成最高,约为0.1MPa的1.3倍;3MPa抑制蛋白多糖合成率。但静水压对一氧化氮的产生起着逆转效应。在0.3MPa一氧化氮的产生量和0.1MPa的相比略微降低,而3MPa增加一氧化氮的产生量,约是0.1MPa的1.34倍。结论:人的突出腰椎间盘组织诱导一氧化氮产生,其一氧化氮产生和蛋白多糖合成的改变与静水压有明显的相关性。高负荷静水压(3MPa)增加一氧化氮产生量而减少蛋白多糖合成。需要进一步研究澄清在人体腰椎间盘静水压环境下基质金属蛋白酶产生中一氧化氮发挥的作用。如果在椎间盘代谢中一氧化氮的作用得到明了,提示可用特异性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或一氧化氮的药物阻止或延缓腰椎间盘的退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性总结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脑瘫髋内收畸形的效果,针对内收肌群痉挛的不同情况选择切断不同的神经节段,对其疗效进行观察分析,并对其治疗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自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对596例伴髋内收畸形的脑瘫患者施行了SPR术或SPR+内收肌部分切断术.其中男364例,女232例,年龄3 ~ 24岁,平均9.8岁.根据术前内收肌痉挛的不同情况将其分为两组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第1组:整个内收肌群痉挛,第2组:以长收肌痉挛为主,对第1组行腰段SPR治疗,神经节段分别选择L3、5及S1后根和L4、5及S1后根.对第2组分别行一期SPR+矫形术和分期治疗,术后1周对患者进行观察评估,术后6个月和1年时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调查.结果 第1组术后肌张力缓解率为97.7%,髋内收畸形改善率为86.6%,第2组术后肌张力缓解率为97.6%,髋内收及步态改善率为85.3%.结论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能够长期有效地解除肢体痉挛,改善肢体功能.神经节段选择L3、5及S1后根或L4、5及S1后根在改善髋内收方面无明显差异,SPR与矫形分期手术的效果要优于一期手术.  相似文献   
13.
背景:脊柱外科手术中已广泛应用术中肌电图监测,但肌电图监测标准仍有待深入研究,而术中肌电图监测在国内的应用报道十分有限。 目的:分析电诱发肌电图监测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过程中的敏感程度以及可靠性。 设计、时间、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8-07/2009-05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骨科完成。 对象:选择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骨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患者74例,男31例,女43例;年龄22~83岁,平均58岁。 方法: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和椎管内手术操作中全程使用电诱发肌电图监测,刺激电流为2 Hz、时程0.2 ms的方波脉冲电刺激,打入椎弓根螺钉时刺激强度限制为0~60 mA,电刺激强度为逐级递增。腰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神经根探查松解等椎管内手术操作时刺激强度限制为2~4 mA。于双侧长收肌、股直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内侧头的肌腹中部及肛门括约肌记录分析肌电反应。 主要观察指标:实时监测和记录自由肌电反应及触发肌电反应中动作电位出现的时间、频率、振幅、肌群,以及术后神经根功能损伤及恢复情况。 结果:74例患者在术中肌电图监测和3-D脊柱导航系统帮助下共置入378只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仅有3只椎弓根螺钉(L4 2只,L5 1只)置入过程中,当电流强度小于10 mA时即出现肌电反应,及时提醒术者,经术中C臂X射线透视证实椎弓根骨皮质穿透,而予以重新置入,置入准确率达99.2%。电诱发肌电图监测下进行椎管内手术操作,仅2例患者术中进行L5,S1节段减压、松解时反复出现下肢明显肌电反应, 术后出现下肢神经症状较术前加重,经2~4周保守治疗后恢复,神经根误损伤率为2.7%。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不可逆的相关神经根损伤症状。 结论:椎弓根螺钉置入腰椎椎管内手术过程中电诱发肌电监测可最大限度地保证安全操作、预防神经根损伤。与术中脊柱导航系统的联合应用可增加监测的敏感性,在复杂腰骶椎术中是目前最为有效的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椎弓钉非融合与融合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12月62例三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30例采用椎管减压非融合椎弓钉-PEEK棒固定,32例采用减压常规钉-棒融合固定。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两组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切口愈合等级、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非融合组手术时间[(172.2±48.7) min vs (216.5±75.4) min, P<0.05]及术中出血量[(216.5±75.4) ml vs (268.8±94.5) ml, P<0.05]显著优于融合组。所有患者平均随访(28.1±3.8)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及LSDI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7.2±4.1) vs (9.7±3.9), P<0.05]及末次随访时[(6....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Isobar TTL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并探讨术后融合率。方法:对2013年4月至2016年1月行Isobar TTL动态固定系统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8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9例,女41例;年龄28~69岁,平均46.4岁;单节段42例,双节段38例。临床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改良Macnab评价标准进行评估。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椎间活动度(rang of motion,ROM),椎间隙高度比值(intervertebral space height ratio,ISR),按照SUK等制定的标准评定动态固定节段的融合情况。结果:80例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时间17~45个月,平均31.9个月,共有30例患者完成影像学复查。80例患者术前VAS、ODI评分分别为9.15±1.55,38.65±9.60,术后2周分别为0.55±1.18,1.06±2.17,末次随访分别为0.24±0.70,0.16±0.48,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VAS、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末次随访按照改良Macnab评价标准,优65例,良14例,可1例。完成影像学复查的30例患者动态固定节段ROM值术前(6.87±2.18)°,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降低至(3.52±2.80)°,(3.14±2.60)°(P<0.05);邻近节段ROM值术前(4.36±1.28)°,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提高至(4.80±1.99)°,(6.54±4.83)°(P<0.05)。动态固定节段与邻近节段术前的ISR值分别为(36.73±6.36)%,(40.74±7.29)%,术后2周提高为(38.37±6.35)%,(41.59±7.77)%(P<0.05),末次随访降低为(36.58±9.53)%,(38.25±8.08)%,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例完成影像学复查的患者,可能融合20例,不融合10例。结论:Isobar TTL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以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虽然增加了邻近节段的活动度,但短期仍可有效防止邻近节段退变,动态固定节段有融合倾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4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8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40),实验组采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Cobb's角和ODI评分均显著小于术前(P〈0.05),实验组术后6个月VAS 评分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3 d和术后6个月的Cobb's角和ODI评分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骨水泥渗漏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可以作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金合  李晋玉  俞兴  徐林 《中国骨伤》2012,25(9):757-760
目的:探讨中药骨碎补总黄酮(assemble flavone of rhizome drynaria,AFDR)在修复大鼠颅骨缺损过程中对血清碱性磷酸酶、钙、磷及肌酐、谷丙转氨酶水平的影响。方法:60只6周龄雄性SD大鼠,饲养1周后Excel表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AFDR组),每组30只。用电动磨钻在大鼠左右颅骨钻孔建立颅骨缺损模型,右侧缺损可注射骨修复材料(injectable bone regeneration vomposite,IBRC)。术后第1天AFDR组中药灌胃,对照组去离子水灌胃。分别于术后2、4、8周采血,检测血清中碱性磷酸酶、磷、钙、肌酐、谷丙转氨酶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2周时碱性磷酸酶AFDR组高于对照组,4周时血清钙、磷及钙磷乘积AFDR组高于对照组。血清谷丙转氨酶各时间点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周时血清肌酐AFDR组低于对照组。结论:骨碎补总黄酮在大鼠颅骨缺损修复过程中,于2~4周可影响碱性磷酸酶及血清钙磷水平,对肝肾无毒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相邻非责任节段失稳颈椎病患者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的临床疗效及失稳节段的影像学变化。方法:2005年7月~2009年1月在我院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且术后随访36个月以上的43例颈椎病患者中,9例术前存在置换相邻节段失稳,男4例,女5例;年龄26~43岁,平均33.5岁。术前JOA评分为7~13(10.16±3.17)分,颈痛VAS为1~7(4.3±2.7)分。术前均经颈椎正侧位与屈伸动力位X线片及颈椎MRI证实存在手术相邻节段影像学失稳,但为非责任节段。C4/5置换、C5/6失稳1例;C5/6置换4例,其中C4/5失稳3例,C6/7失稳1例;C6/7置换、C5/6失稳2例;双节段置换2例:C4/5、C5/6与C5/6、C6/7各1例,均为头端相邻节段失稳。术后1周及术后3、6、12、24、36个月行JOA评分、颈痛VAS评分及Odom评分评估手术临床疗效;术前及术后3、6、12、24、36个月在颈椎动力位X线片上测量置换节段、失稳节段、颈椎整体活动度(C2~C7)及颈椎曲度。结果:术后1周JOA评分、颈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6、12、24、36个月JOA评分、颈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和3个月时Odom评分均为优6例、良1例、可2例,优良率为77.8%;术后6个月优6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88.9%;术后12、24及36个月,Odom评分均为优7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为88.9%。术后3、6、12个月置换节段、失稳节段的活动度和颈椎曲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36个月,失稳节段的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置换节段活动度及颈椎曲度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术后各时间点C2~C7活动度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未发现假体松动、移位及下沉。结论: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短中期临床疗效良好,能逐渐改善年轻颈椎病患者置换相邻节段的影像学失稳。  相似文献   
19.
第三届脑瘫外科与康复研讨会纪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第三届脑瘫外科与康复研讨会于 2 0 0 1年 1 0月 2 7~ 2 9日在浙江杭州市召开。来自全国十余个省市的百余名骨科、神经外科和康复方面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陈中伟院士、朱家恺教授、潘少川教授和李树春教授等全国知名专家参加会议并作重要发言。会议回顾了我国脑瘫外科十年的发展过程 ,肯定了脑瘫外科尤其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SelectivePosteriorRhizotomySPR)在脑瘫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和取得的成绩 ,详细的分析了我国脑瘫外科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与会代表就此进行了热烈深入的讨论 ,并对我国脑瘫外…  相似文献   
20.
由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生物组开发的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是将纳米级羟基磷灰石晶体通过自组装技术与Ⅰ型胶原结合合成的骨修复村料。通过历时6年的研究开发、动物实验证明该材料具有易于被吞噬利用、成骨效率高,降解快等特点。于2003年1月15日在北京中国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骨科首例植入人体以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