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2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科学   318篇
综合类   7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目的 解剖学观察肱二头肌腱和前臂内、外侧皮神经之间的解剖位置关系,为肘关节前方入路手术切口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解剖30例成人肘关节标本,均无外伤、畸形、肿瘤、骨折。其中新鲜冰冻标本8例(性别不详,左5例、右3例),经10%甲醛溶液浸泡的标本22例(男12例、女10例,左11例、右11例)。仔细观察肘关节前方的肱二头肌腱和前臂内、外侧皮神经,并测量前臂内、外侧皮神经穿出深筋膜的位置,及其与肱二头肌肌腱之间的解剖位置关系。结果 前臂外侧皮神经走行于肘关节的前方偏桡侧,与肱二头肌腱相毗邻,在肱骨外上髁平面下方(20.5±2.5)mm处穿出深筋膜,穿出点与肱二头肌腱桡侧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为(12.6±0.9)mm;前臂内侧皮神经沿肱动脉下行,在肱骨内上髁上方约5 cm处穿出深筋膜,在肱骨内上髁平面处,后支与肱二头肌腱尺侧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为(33.1±2.7)mm。两者之间的安全宽度约为40 mm。结论 距肱二头肌腱两侧缘之间约40 mm的宽度为肘关节前方入路的相对安全区域,以肱二头肌腱为参照设计切口,可以减少医源性前臂内、外侧皮神经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92.
目的 探讨镍钛记忆钩钉(NiTi shape memory nail,NTMN)固定股骨粗隆间粉碎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采用10具新鲜尸体股骨上端标本,分别沿其内外侧骨皮质粘贴6枚电阻应变片,测定不稳定状态股骨粗隆间骨折中,NTM钉、Richard′s钉、Ender′s钉、γ钉及3枚螺纹钉固定组在1800N载荷下比较其生物力学性能。结果 表明NTM钩钉在抗压、抗弯、抗扭转和极限性能比其他装置更具有优势,经统计显著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NTM钩钉的生物力学优势是由于其独特的力学结构和材料性能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93.
SandersIV型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梅炯  俞光荣等 《中华外科杂志》2001,39(2):106-108,T002
目的:总结SandersIV型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29例31侧SandersIV型跟骨骨折进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内固定方法采用重建钢板(17侧)和自制逆形啃骨钛钢板(14侧),疗效评定标准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结果:21侧骨折术后获12-57个月(平均18.4个月),随访,患足功能优5侧(23.8%),良13侧(61.9%),可3侧(14.3%),结论:开放复位内固定可作为治疗SandersIV型跟骨骨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4.
背景:自1968年Kimura首次描述了峡部裂的直接修复以来,直接修复峡部崩裂已成为青年患者合乎逻辑的术式,并发展了多种内固定形式以增加修复的成功率。目的:观察腰椎弓崩裂直接修复后采用改良Scott法固定的生物力学效应,并评价应用于青年患者的临床疗效。设计、时间及地点:分组设计,对比观察,于2003-10/2004-02在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和对象:选用8具新鲜健康小牛L2~L6标本,由光明乳业南汇屠宰场提供;另选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及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骨科采用改良Scott法治疗的青年性腰椎弓崩裂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16~31岁。方法:①生物力学实验:8具新鲜小牛标本,于L4椎弓峡部制作椎弓崩裂模型,在Spine2000测试仪上按正常组、椎弓崩裂组、改良Scott组、钩螺钉固定组和Buck螺钉组顺序分别测量腰椎不同运动状态下的稳定性。②临床试验:对12例单纯腰椎弓崩裂患者接受自体骨直接修复峡部裂后施行改良Scott法内固定,根据术后X射线结果评价修复效果,并根据MacNab’s标准进行临床评价。主要观察指标:根据术后X射线、CT结果评价修复效果(融合率),并根据MacNab标准进行临床评价(包括疼痛、对工作的胜任能力)。结果:改良Scott法及另两种内固定方式均能显著增加固定强度,并有效恢复腰椎稳定性。12例患者随访时间6~19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未见椎弓根螺钉及钢丝松动、断裂,X射线峡部融合率为100%;患者下腰痛或放射痛等症状显著缓解,按MacNab’s标准,优8例,良3例,一般1例,优良率为92%。结论:改良Scott法是一种符合正常生理解剖的治疗青年性腰椎弓崩裂的方法,在减少融合节段的同时能有效恢复腰椎稳定,临床应用简便、安全、有效,但需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第一跖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2003年1月-2006年1月,手术治疗第一跖骨骨折17例,其中男15例,女2例;年龄11~65岁,平均40.5岁.第一跖骨基底部骨折4例,第一跖骨干骨折7例,第一跖骨头颈部骨折6例.其中4例为开放性骨折.采用的手术方法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单纯螺钉固定,配以螺钉或克氏针同定较大的骨折块.结果 14例患者获得随访12~24个月,平均14个月.伤口Ⅰ期愈合,无感染.骨折愈合时间8~16周,平均10.5周.患者术后平均13周(9~18周)时可完全负重行走,无明显疼痛不适.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中前足评分标准,评分为78~i00分,平均86.3分.结论 第一跖骨骨折的解剖复位和确切内固定是维持足部正常形态、恢复足弓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96.
后踝骨折的治疗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822年Cooper首先描述了胫骨后唇骨折,1915年Cotton的报告引起大家对后踝骨折的重视,此后也有将涉及后踝的三踝骨折称为"Cotton骨折".后踝骨折常见,合并或不合并其他损伤的后踝骨折占全部踝关节骨折的10%~12%.这种损伤常破坏关节软骨,导致关节不稳定及早期退变,功能恢复及预后常较差[1].笔者从解剖及生物力学和临床对后踝骨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7.
人工第一跖趾关节置换术作为第一跖趾关节炎晚期的一种治疗手段,能够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跖趾关节僵硬、恢复足底骨排列及矫正关节畸形等,在改善患者症状前提下,最大限度维护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8.
距下关节,又称跟距关节,其结构甚为复杂,对中后足的生物力学起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因其相对于足部运动幅度较小,并未引起足够认识。随着平足症、胫后肌腱功能不全、类风湿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足部畸形、创伤性及创伤后关节炎等常见病的治疗由保守转向手术治疗,其中应用最多的是融合术,取得了相应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9.
杨云峰  俞光荣  梅炯  朱辉  袁锋  张凯 《上海医学》2004,27(2):98-100
目的 研究后足的运动特点 ,了解距下关节的运动范围及距下关节固定对后足运动的影响 ,为临床后足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选用青壮年新鲜小腿 足标本 8个 ,固定于特制的夹具中 ,采用横穿跟骨体部的骨圆针标记跟骨 ,在固定距下关节的情况下测量跟骨在笛卡尔坐标系内的三维位移 ,通过矩阵转换和函数方程 ,利用位移计算后足运动角度 ,分析距下关节固定对后足活动度的影响。结果 距下关节的活动范围分别为内翻 15 .99°± 2 .81° ,外翻 8.6 2°± 1.90° ,背伸 3.70°± 1.0 0°,跖屈 5 .87°± 1.39° ,内收 7.6 4°± 2 .0 4° ,外展3.99°± 1.78° ;距下关节固定后 ,后足矢状面运动保留 75 .33% ,冠状面 4 5 .19% ,水平面 5 9.80 % ,后足在 3个平面上的运动均受到影响。结论 距下关节和踝关节共同构成后足的三维运动 ,两者间关系密切 ,临床治疗中应尽量保留距下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0.
我们在对一具成人男尸进行解剖时发现,其左侧桡神经仅发出桡神经深支和5支桡侧腕长、短伸肌肌支;桡神经浅支缺如。前臂外侧皮神经增粗,横径为3.2mm。在前臂中部分为两支,内侧支横为径1.3mm,外侧支为1.7mm。两分支最后分布到鱼际肌表面皮肤、腕背桡侧2/5皮肤、拇指背侧及示指背桡半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