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212篇
基础医学   54篇
临床医学   69篇
内科学   61篇
外科学   239篇
综合类   57篇
预防医学   1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2篇
  1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51.
透析患者甲状旁腺机能亢进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透析患者甲状旁腺机能亢进与左心室肥厚 (L VH)的相关关系。方法 分别测量我院 46例腹膜透析 (CAPD)患者、73例血液透析 (HD)患者、18例透析前慢性肾衰竭患者及 16例健康人的超声心动图 ,以了解左心室肥厚的发生率 ,并分别检查血甲状旁腺素 (i PTH)、钙、磷水平 ,分析血钙、磷、i PTH与 L VH之间的关系。结果 CAPD组、HD组、肾衰竭组的 i PTH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P<0 .0 0 1) ,以肾衰竭组升高明显 ,并且与 L VH呈显著正相关 (r=0 .70 5 ,P<0 .0 0 1)。 CAPD组、HD组的血钙值、血磷值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 ,而慢性肾衰竭组则血钙明显低下、血磷明显升高。结论 尿毒症患者普遍存在甲状旁腺机能亢进 ,是导致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52.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膜性肾病 (membranousnephropathy)是成人肾病综合征(NS)的常见病因 (约占 2 5 %~ 40 % )。临床表现几乎都有蛋白尿 ,70 %~ 85 %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型蛋白尿。由于本病进展缓慢 ,有自发缓解倾向 ,且药物治疗时间长 ,敏感性较低 ,副作用多 ,临床治疗方案有较大的争议。现结合近几年国内外的文献报告及本单位的临床实践经验 ,就膜性肾病的治疗问题作一简要的阐述。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 :①免疫抑制治疗 ;②以减少蛋白尿为主的非特异性治疗 ;③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1 免疫抑制治疗近 3 0年来 ,国内外学者提出了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各种…  相似文献   
453.
目的探讨defensin α1-3在不同病理类型狼疮肾炎(LN)肾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47例LN患者的肾活检的肾组织,包括世界卫生组织(WHO)Ⅱ型7例、Ⅲ型6例、Ⅳ型29例、Ⅴ型5例,以及11例泌尿外科手术切除的远离肿瘤的肾皮质区的肾组织作为正常对照,使用defensin α1-3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量分析defensin α1-3在各个病理类型LN肾组织及正常肾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并分别与相应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肾小球病变活动指数(GAI)和肾间质病变活动指数(TIAI)进行相关性的分析.结果各个病理类型LN肾组织及正常肾组织的肾小球、肾间质中均有defensin α1-3的表达,其中肾小球的defensin α 1-3的表达在Ⅱ、Ⅲ、Ⅳ型LN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肾间质中defensin α1-3表达在Ⅳ型LN组高于其他类型的各组及正常对照组.Ⅳ型LN组的肾小球区域的defensin α1-3的表达与Ⅳ型LN组的肾小球区域的PCNA阳性细胞数(r=0.785,P<0.05)、及GAI评分之间(r=0.749,P<0.05)呈正性线性相关.Ⅳ型LN组的肾间质的defensin α 1-3的表达与其TIAI之间呈正性线性相关(r=0.767,P<0.01).结论defensin α 1-3可能参与了Ⅳ型LN的发病.  相似文献   
454.
目的 评价盐酸司维拉姆治疗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高磷血症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来自国内5所综合性医院共138例并发高磷血症(透析前血磷>1.78 mmol/L)的MHD患者纳入本研究。经过2周磷结合剂洗脱后,根据患者血磷水平予以相应口服剂量的盐酸司维拉姆片剂治疗,疗程为10周,随后为2周的停药观察期,总观察期为14周。给药期间每2周根据患者血清钙磷水平调整药物剂量。 结果 共有111例患者完成全部试验。经盐酸司维拉姆治疗2周后,患者血磷和血清钙磷乘积水平明显下降。10周疗程结束时,与用药前比较,患者血磷[(1.85±0.50)比(2.57±0.54) mmol/L,P < 0.01]、钙磷乘积[(4.16±1.72)比(5.79±1.50) mmol2/L2,P < 0.01]和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1.64±0.76)比(2.31±0.87) mmol/L,P < 0.01] 显著下降,而血浆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水平和血清校正血钙水平无显著变化。停药后2周,血磷和钙磷乘积水平高于10周治疗结束时,但仍显著低于基线水平[(2.26±0.7)比(2.57±0.54) mmol/L;(5.12±1.63)比(5.79±1.50) mmol2/L2,P < 0.01]。 纳入研究的138例患者中,106例(76.8%)发生了214件不良事件,其中89例(64.5%)的121件为不良反应。胃肠道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68.11%(94/138),以轻至中度的便秘最为常见,经对症处理后可缓解或消失。 结论 盐酸司维拉姆可有效纠正终末期肾病MHD患者的高磷血症,并能降低血清钙磷乘积和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用药后便秘等胃肠道症状较常见。  相似文献   
455.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6(rIL-6)在体外对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的影响。方法浓度为25ng/mL的IL-6刺激HK-2细胞,在0h、24h、48h、72h不同时间点,分别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荧光技术检测HK-2细胞中α—SMA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刺激前比较,IL-6以时间依赖方式上调HK-2细胞α—SMA mRNA的表达、α—SMA蛋白表达逐渐增强。结论IL-6可诱导体外培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α—SMA。  相似文献   
456.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6(IL-6)在体外对人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K-2)信号转导因子和转录活化因子1(STAT1)酪氨酸磷酸化的影响,探讨IL-6刺激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0、25、50 ng/mL浓度的IL-6刺激48 h后α-SMA阳性细胞表达百分数;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0、5、10、25、50 ng/mL的IL-6刺激30 min以及IL-6(25 ng/mL)刺激0、15min、30min、60min、120min后P-STAT1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样方法检测,AG490预处理细胞4 h,IL-6(25 ng/mL)分别刺激30 min后及48 h后P-STAT1和α-SMA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刺激前比较,IL-6以剂量依赖方式上调α-SMA阳性细胞表达百分数;与刺激前比较,IL-6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方式上调HK-2细胞P-STAT1的表达,高峰发生在30 min;AG490部分抑制STAT1激活,下调α-SMA蛋白的表达。结论HK-2细胞中,信号蛋白STAT1酪氨酸磷酸化介导了IL-6诱导的α-SMA的表达,参与了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457.
目的:观察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实验性狼疮样肾炎小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建立移植抗宿主病(GVHD)狼疮样肾炎小鼠动物模型,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MIF mRNA及蛋白质在狼疮样肾炎小鼠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肾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肾组织病理变化、肾功能损害的可能关系。结果:随着狼疮肾炎的发展,MIF在肾组织中的表达增多;MIF的表达与狼疮肾炎组织的活动性病变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与肾脏病理及肾功能损害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结论:MIF在介导GVHD狼疮肾炎病损中起重要作用,其表达增多可反映狼疮肾炎活动性病变和肾脏损害。  相似文献   
458.
大剂量ACEI和(或)ARB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对肾脏的保护作用受到日益关注。然而,何为保护肾脏的最佳方案目前尚无定论。联合ACEI及ARB,或者使用单一超大剂量是目前常用的两种方法,但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旨在观察大剂量使用ACEI/ARB耐受性与不良反应,及其对慢性。肾脏病患者血压、蛋白尿、。肾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59.
纤溶活性及D-二聚体变化与老年高血压肾损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了解纤溶活性和血、尿 D-二聚体 ( D-d)水平变化在老年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症( HANS)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 ELISA法测定血、尿 D-d,用发色底物法测定纤溶酶 ( P∶ 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 t PA∶ A)及纤溶酶原抑制剂 ( PAI∶A)活性 ,并同时用放免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和光电比色法测定尿 N-乙酰 -β-葡萄糖苷酶 ( NAG)。 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 ( PH)组及 HANS组较健康对照组 P∶ A( 2 8.3 %± 1 3 .8%及 2 6.1 %± 1 3 .2 %较 4 8.8%± 1 3 .6%)和 t PA∶ A〔( 0 .3 5± 0 .1 1 )IU/ ml及 ( 0 .3 2± 0 .1 3 ) IU/ ml较 ( 0 .54± 0 .1 8) IU/ ml〕明显降低 ,PAI∶ A〔( 0 .55± 0 .1 8) IU/ ml及( 0 .78± 0 .2 1 ) IU/ ml较 ( 0 .3 6± 0 .1 1 ) IU/ ml〕和血、尿 D-d〔血 :( 0 .3 1± 0 .1 3 ) mg/ L及 ( 0 .3 8± 0 .1 4 )mg/ L较 ( 0 .1 6± 0 .1 0 ) mg/ L;尿 :( 0 .2 9± 0 .1 4 ) mg/ L及 ( 0 .52± 0 .1 3 ) mg/ L较 ( 0 .1 7± 0 .1 1 ) mg/ L〕水平显著升高 ;HANS组与 PH组比较 ,血浆 PAI∶ A、尿 D-d、尿白蛋白〔( 3 89.7± 1 1 3 .4 ) mg/ 2 4 h较( 48.4± 1 5.8) mg/ 2 4 h〕和 NAG〔( 1 6.59± 4 .87) U/ mmol Cr较 ( 1 .0 5± 0 .3 5) U/ mmol Cr〕排泄水平均明显升高 ;另外 ,P  相似文献   
460.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peritoneal albumin leakage on malnutrition-inflammation-atherosclerosis (MIA) syndrome in 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 (CAPD) patients. 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a cohort of 130 CAPD patients without edema or active infection was performed. In order to identify peritoneal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 in CAPD patients, a standard peritoneal equilibration test (PET) was carried out. For malnutrition and inflammation, serum albumin and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 levels were measured. Mean-carotid artery intima media thickness (IMT) was used to determine atherosclerosis. Residual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rGFR) was defined as the average of 24-hour urinary urea and creatinine clearances. Results Pearson and Spearman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peritoneal albumin leakage amount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ge, body mass index, night dwell time, blood glucose, 4 h D/P creatinine levels and hs-CRP levels (r=0.204, P<0.05 ;r=0.314, P<0.01; r=0.265, P<0.01; r=0.212, P<0.05; r=0.401, P<0.01; r=0.216, P<0.05); whereas it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diastolic perssure, serum albumin levels, glucose level of dialyzate and peritoneal Kt/V (r=-0.209, P<0.05; r=-0.123, P<0.05; r=-0.271, P<0.01; r=-0.212, P<0.01). Overall,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peritoneal albumin leakage and IMT. Patients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P<0.01), and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eritoneal albumin leakage amount and IMT (r=0.650, P<0.01). Conclusions Peritoneal albumin leakage i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peritoneal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 malnutrition and inflammatory state in CAPD patients. High peritoneal albumin leakage amount is a risk factor for atherosclerosis in patients with rGFR less than 1 ml·min-1(1.73 m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