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5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大动脉扩张性、内皮功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高血压 (EH)患者脉压 (PP)与大动脉扩张性、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择 1 0 9例EH患者 ,其中男性56例 ,女性 53例 ,平均年龄 60 8± 6 2岁。将所有病例按PP值分成四组 ,应用B超声对颈动脉、肱动脉进行扫查 ,在静息、反应性充血时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对肱动脉内径进行检测。结果 颈总动脉舒张期直径 (DD)随PP增大而增加 ,收缩期与舒张期直径之差 (DS D)及DS D/DD却随PP增大而减小 ,PP与IMT呈正相关关系 ,其相关性强于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平均压 (MAP)。加压充血后 ,肱动脉管径平均扩增 (Flow MD) 3 %~ 1 3 % ,随PP增大 ,Flow MD逐渐减小 ,各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结论 PP增大与高血压患者大动脉扩张性降低、管壁增厚 ,内皮功能受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报道2侧局灶性房颤的射频消融结果。方法 常规穿刺置入冠状窦电极、希氏束电极,右室心尖电极和/或右房Halo电板,确定诱发房颤的房早起源的大致部位,对起源于左房者,穿刺房间隔,置入标测电板至左、右上肺静脉和左下肺静脉,确定起源后进行电隔离消融。结果 例1为阵发性房颤.起源于左上肺静脉,例2为“无休止性”房颤,起源于右房后侧游离壁。例1采用8mm大头消融电板,对左上肺静脉主干进行片状消融,功率20W,放电7次,消融成功。例2先采用最早激动部位消融未成,后改为“井”形线性消融,获得即刻成功。随访16和15个月,例1房颤未发作,例2术后15d房颤复发。术中、术后无并发症。结论 射频消融局灶性房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老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纳入131例老老年高血压患者,按有无缺血性脑卒中将患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和非卒中组,所有患者均行动态血压监测及血生物化学检查。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舒张压均无统计学差异;缺血性脑卒中组收缩压(166.82±24.00 mmHg比154.81±23.71 mmHg)、脉压(81.29±17.44 mmHg比72.41±17.32 mmHg)及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较非卒中组显著升高(P<0.01)。缺血性脑卒中组白昼平均收缩压和白昼平均舒张压较非卒中组升高(137.57±19.66 mmHg比132.00±15.09 mmHg、71.92±12.47 mmHg比68.29±10.82 mmHg,P<0.05),夜间平均收缩压和夜间平均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压节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收缩压、脉压、血压节律异常是老老年高血压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4.
目的:利用动态心电图测定凌晨高血压(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MBPs)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方法:连续入选于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我院住院的凌晨高血压患者50例,同时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非凌晨高血压患...  相似文献   
55.
张进  佘强 《北方药学》2012,(10):60-61
目的:研究氯沙坦(Losartan)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左室非梗死区(LVNIZ)P38MAPK、p-P38MAPK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雄性Wistar心肌梗死大鼠随机分为AMI组(n=30)及Losartan组(n=10)。另设空白对照组(Sham)。Western-blot印记检测LVNIZP38、p-P38的表达。结果:AMI后28天组P38、p-P38的表达水平达到高峰(P<0.01vsSham);与AMI后28天组相比,氯沙坦组p-P38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心肌梗死后LVNIZP38MAPK信号被激活,氯沙坦改善心室重构的机制可能是阻断了P38MAPK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56.
冠状动脉成形术对p波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在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成形术过程中,球囊扩张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对p波离散度的影响.方法:选择单支冠脉病变的患者76例,分为在球囊扩张时有心肌缺血改变和无心肌缺血改变两组.心肌缺血组又分为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和右冠脉(RCA)三个亚组.同步记录球囊扩张前和球囊扩张期间12导联心电图,计算p波离散度.结果:①球囊扩张前,各组p波离散度无差异(37.5±4.97ms,36.7±5.70ms,36.9±4.59ms,36.4±4.76ms,P>0.05),②球囊扩张期间,无心肌缺血组p波离散度与球囊扩张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37.5±4.97 vs 37.9±4.61ms,P>0.05);而心肌缺血组与球囊扩张前比较,p波离散度均明显增大(36.7±5.70 vs 46.3±4.21ms,36.9±4.59 vs 44.7±6.47ms,36.4±4.76 vs 44.8±5.88ms,P<0.001).结论:p波离散度增大可作为严重急性心肌缺血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57.
何莉  向玉鸾  佘强 《中国药房》2011,(5):389-392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TMZ)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心室肌Ito通道α亚单位(Kv1.4、Kv4.2、Kv4.3)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高脂喂养1月后,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35mg·kg-1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治疗组(高脂饮食,灌胃TMZ10mg·kg-1)和模型组(高脂饮食,灌胃生理盐水),每组10只,给予相应药物,每天1次,4周后分别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Real-timePCR)、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左心室Kv1.4、Kv4.2、Kv4.3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另设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左心室Kv1.4mRNA和蛋白质表达明显升高,Kv4.2、Kv4.3mRNA和蛋白质表达明显降低(P均<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左心室Kv1.4mRNA和蛋白质表达明显降低,Kv4.2、Kv4.3mRNA和蛋白质表达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TMZ可逆转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心室肌Ito通道α亚单位表达的变化。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普伐他汀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瞬时外向钾电流(Ito)表达的影响。方法 结扎大鼠前降支建立AMI模型,分为24h组、1周组、4周组及普伐他汀干预(20 mg/kg)组,并设假手术组,Real-Time PCR及Western-Blot分别检测大鼠右心室游离壁Kv1.4、Kv4.2、Kv4.3mRNA及蛋白质表达。结果 Kv1.4mRNA及蛋白质表达在AMI后24h开始增高;Kv4.2mRNA及蛋白质表达在AMI后24h逐渐降低,4周组更低;Kv4.3mRNA及蛋白质表达在AMI后各时间点均降低,24h组最低;普伐他汀组与4周组比较, Kv1.4mRNA(P<0.01)及蛋白质(P<0.05)表达更低,而Kv4.2(P<0.05,P<0.05)及Kv4.3(P<0.01,P<0.05)mRNA及蛋白质表达增高。结论 大鼠AMI后Kv1.4mRNA及蛋白质表达明显增高,而Kv4.2及Kv4.3mRNA及蛋白质表达明显降低,普伐他汀可能减轻上述变化。  相似文献   
59.
本文采用脉冲多普勒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测冠心病右室舒张收缩功能及左室收缩舒张功能,探讨左、右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的改变。1 资料及方法收集1996年10月至1997年10月,我院心内科就诊和住院的冠心病30例病人,根据1979年WHO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标准确诊的冠心病患者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42~88岁,平均年龄6375岁,病程1~20年,其中心绞痛患者25例,陈旧性心肌梗塞5例。健康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40~60岁,平均年龄6217岁。使用日本岛津公司SDU800型彩…  相似文献   
60.
目的观察已接受长期他汀治疗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前单次服用80 mg阿托伐他汀能否降低术后炎症反应、血小板活性以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events,MACE)的发生。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在本科接受PCI术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5例,年龄(59.23±10.23)岁,男性83例,女性32例。随机分为2组:强化组(n=56)在PCI术前12 h给予单次负荷剂量(80 mg)阿托伐他汀;对照组(n=59)在PCI术前12 h予常规剂量(2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2组患者术前24 h及术后24 h血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p-选择素(CD62p)水平,并随访所有患者术后30 d内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术前24 h各指标无差异(P>0.05)。强化组术后24 h炎症因子及血小板活化因子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强化组炎症因子及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在PCI术后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术后较术前有一定程度的升高(P>0.05);术后30 d强化组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已接受长期他汀治疗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前12 h再给予单次80 mg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炎症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及MACE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