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8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临床医学 | 2篇 |
内科学 | 6篇 |
外科学 | 63篇 |
综合类 | 13篇 |
预防医学 | 3篇 |
药学 | 1篇 |
肿瘤学 | 4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肠瘘11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并发肠瘘的原因和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1例SAP合并肠瘘病人的临床资料,对发生肠瘘的原因、部位、时间及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1例病人中发生十二指肠瘘4例(36.4%),小肠瘘2例(18.2%),结肠瘘5例(45.4%).肠瘘发生在SAP后2~10周,均经引流管或消化道造影获得影像学证据而确诊.治愈10例(90.9%),其中非手术治疗6例,手术治疗4例;1例(9.1%)病人因感染严重,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 SAP并发肠瘘与局部组织的坏死侵袭、合并感染、手术操作、引流管放置等多种因素有关.肠瘘部位的诊断对治疗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经充分引流、控制感染、营养支持和维持内环境稳定等处理后多数肠瘘可自行愈合,少数长期不愈合者可考虑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2.
目的比较几种不平衡氨基酸营养支持对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以荷Walker-256癌肉瘤SD大鼠为研究对象,空肠喂饲肠外营养制剂10 d.据所喂饲肠外营养制剂中氨基酸组成的不同,分为:A组(平衡氨基酸组)、B组(增量精氨酸不平衡氨基酸组)、C组(去蛋氨酸不平衡氨基酸组)、D组(去缬氨酸不平衡氨基酸组)、E组(增量精氨酸、去蛋酸、去缬氨酸不平衡氨基酸组).肿瘤体积增长速度、肿瘤重量、肿瘤重量/尸重,以及肿瘤组织PCNA指数、肿瘤细胞周期各时相百分比、DNA倍性作为观察肿瘤生长速度的指标.结果上述各指标值显示:B,C,D组与A组相比,除DNA倍性外,其余各指标值均明显降低(P<0.01),但B,C,D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1);E组与B,C,D组相比,所有指标值均降低(P<0.01).结论①平衡氨基酸营养支持具有促进肿瘤生长作用;②增量精氨酸、去蛋氨酸及去缬氨酸三种不平衡氨基酸营养支持,具有同等程度抑制肿瘤生长作用;③增量精氨酸、去蛋氨酸、去缬氨酸不平衡氨基酸,抑制肿瘤生长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53.
54.
目的 观察促血管生成素2(Ang2)单链抗体(ScFv-Ang2)对人肝癌血管生成及肿瘤生长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各组分别添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 Ang2、VEGF+ Ang2+ ScFv-Ang2,通过HUVEC增殖测定、迁移实验、小管形成实验观察ScFv-Ang2在体外对HUVEC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建立荷人肝癌细胞株MHCC97的肝原位移植瘤模型裸小鼠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瘤内注射ScFv-Ang2 (4×1011 pfu/ml),对照组予以生理盐水,测量肿瘤大小、肺转移灶数目、癌组织CD31蛋白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计数,观察ScFv-Ang2对肝细胞癌(HCC)血管生成及肿瘤生长的作用.结果 体外实验中观察到ScFv-Ang2可抑制VEGF和Ang2诱导的HUVEC增殖、迁移及小管形成;ScFv-Ang2瘤内注射组肿瘤体积、重量、肺转移灶数目、CD31表达水平以及MVD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ScFv-Ang2在体外实验中具有抑制HUVEC形成血管的作用,体内实验中对裸鼠人肝癌具有抑制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55.
56.
结肠次全切除逆蠕动盲直吻合术治疗特发性慢传输便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估结肠次全切除伴逆蠕动盲直吻合术治疗特发性慢传输型便秘的疗效。方法:特发性慢传输型便秘患者12例,慢传输型合并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1例,行结肠次全切除伴逆蠕动盲直吻合术。所有患者术前排便均为泻药依赖性,平均9d排大便1次。术后随访记录患者排便情况、并发症、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术后1个月每天平均大便次数为2.4次(1~5次),半液体状大便。术后8个月平均每天大便次数1.6次(0.7~3.5次),半固体状大便。术后所有患者均不需用止泻药,1例混合型便秘患者仍用泻药外其余患者均未用泻药。13例患者(100%)术后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术后1例患者出现粘连性小肠梗阻,其余患者未出现腹泻、腹痛、腹部不适等并发症。结论:对部分慢传输便秘患者选择性行结肠次全切除后逆蠕动盲直端端吻合术近期效果理想,但长期疗效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7.
电磁场介导纳米铁粒磁性顺铂微球栓塞热化疗治疗兔VX2肝癌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用交变电磁场(E)介导纳米氧化铁粒磁性顺铂微球(nCDDPmm)靶向栓塞热化疗治疗肝癌的作用。方法 制备移植性兔VX2肝癌模型,随机分5组经肝动脉插管灌注:(1)对照组,生理盐水+40kHz、24kA/min的E30min;(2)nCDDPmm(铁30mg/kg,顺铂2mg/kg)+E组;(3)纳米铁粒磁性微球(nmm,铁30mg/kg)+E组;(4)nCDDPmm组;(5)nmm组。用光纤温度测量仪监测癌中心区、癌边缘区、正常肝组织和直肠的温度变化;观察治疗时和治疗后14d肝癌体积的变化,肿瘤生长率,肝癌和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 nCDDPmm+E和nmm+E组的癌中心区(43.71℃,43.66℃)和癌边缘(40.21℃,40.63℃)的温度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36.95℃,36.21℃)和直肠(36.18℃,35.88℃)(P〈0.01),对照组、nCDDPmm和nmm未加E组各部位的温度无明显升高。14d后,除nCDDPmm+E组肿瘤体积缩小外,其余各组的肿瘤体积增大4~15倍;各组肿瘤生长率分别为600%,-63%,139%,428%,598%(P〈0.01)。nCDDPmm+E组肝癌细胞大面积坏死(70%以上),癌灶及癌边缘可见到栓塞的微球,其余各组的肝癌细胞中到轻度坏死(0~70%),正常肝组织未见明显的微球和坏死。结论交变电磁场可以通过诱导兔VX2肝癌靶区栓塞nCDDPmm和nmm的温度升高,介导靶区温度升高达43℃以上,磁介导的热疗对顺铂化疗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用氟康唑预防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真菌感染的效果。方法将1998年7月至2004年6月收治的SAP并存真菌感染易感因素79例患者随机分预防组和对照组。预防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每日静脉点滴氟康唑200mg,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发生时间、抗真菌治疗后的真菌清除率和因真菌感染的死亡率,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结果预防组的真菌感染率(5.3%:27.5%,P〈0.05)。因真菌感染的死亡率(5.1%:12.5%。P〈0.05),住院时间(38.3:57.4,P〈0.0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预防组发生真菌感染后抗真菌治疗的真菌清除率低(33%:72.7%,P〈0.05)。结论氟康唑能有效降低SAP合并真菌易感因素患者的真菌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9.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将1998年7月-2002年6月收治的70例SAP病人随机分3组:大蒜素预防组、氟康唑(小剂量)预防组、对照组,比较各组的真菌感染发生率,治疗后真菌清除率及死亡率。结果:大蒜素组真菌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6%:30%,P<0.05)及氟康唑组(9%:30%,P<0.01)。真菌感染发生后,采用治疗剂量的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对大蒜素组、对照组的真菌感染病人有效,而对氟康唑组真菌感染病人无效。结论:预防性应用大蒜素、小剂量氟康唑均可明显降低SAP的深部真菌感染发生率。真菌感染发生后,如氟康唑治疗无效,应及时改用两性霉素B。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