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1.
阑尾粘液囊肿的CT诊断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估阑尾粘液囊肿CT检查的术前诊断价值。方法:对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阑尾粘液囊肿的 CT表现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阑尾粘液囊肿在CT上表现为右下腹部紧邻回盲部的大小不等囊性病灶,圆形、类圆形或长条状,部分病灶内可见线状分隔影。囊肿壁光整、可有强化,病灶内容物无明显强化。病灶周围结构清晰,邻近肠管均有不同程度管腔受压变窄改变。2例囊肿近端见结石影,1例示囊肿近段阑尾壁增厚、管腔变窄。未经治疗的 1 例囊肿1周后体积明显缩小。结论:阑尾粘液囊肿罕见且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CT表现具有特征性,可在术前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2.
处方评价工作中抽样调查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处方抽样调查方法。方法:收集2008年4月~2009年2月本院门诊处方资料,采用分层等比例及非等比例抽样调查法(各取200例),与分层全查法(10725例)的数据进行比较,并以处方评价指标中的针剂使用率计算样本量。结果与结论:分层等比例抽样与全查的调查值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总体概率最低值估算最小样本量的调查值接近总体水平,故此法可作为医疗机构开展处方评价工作中抽样调查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涎腺上皮性肿瘤的细胞学特征,以提高针吸细胞学确诊率.方法:对253例有组织学对照的涎腺上皮性肿瘤细针吸取细胞学诊断标本进行分析.结果:针吸细胞学诊断涎腺上皮性肿瘤的总准确率为95.7%,其中良性准确率为98.1%(203/207例),恶性准确率为84.8%(39/46例).同一类型的涎腺上皮性肿瘤中常有不同的细胞学特征,少数高分化涎腺癌可呈良性细胞学表现.结论:针吸细胞学对涎腺上皮性肿瘤的诊断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镜下缺乏组织学结构及针吸成分少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4.
FHIT和PCNA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HIT)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两者在宫颈癌早期诊断和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0例正常宫颈组织;20例宫颈CINI级、25例CINⅡ/Ⅲ级;60例宫颈癌组织中的FHIT蛋白和PCNA的表达。结果FHIT蛋白在正常宫颈组、宫颈CIN组、CINI组、CINⅡ/Ⅲ组和宫颈癌组中的阴性率分别为0%(0/20)、24.4%(11/45)、10.0%(2/20)、36.0%(9/25)和66.7%(40/60),各组间阴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NA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CIN组、宫颈癌组中的阳性率分别是65.0%(13/20)、93.3%(42/45)和98.3%(59/60),各组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宫颈CIN和宫颈癌中,FHIT和PCNA的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结论检测宫颈CIN中的FHIT蛋白表达情况,可用作高级别的CIN筛查或预测。FHIT和PCNA对于宫颈癌前期病变和宫颈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复合血管基质片段细胞( 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 cells,SVFs)细胞疗法对移植颗粒脂肪组织血管化的影响,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简单的细胞辅助脂肪移植术式.方法 取患者植皮术后废弃的皮下脂肪,提取SVFs.用DiI染色观察SVFs染色标记情况,锥虫蓝染色观察SVFs活性.将0.3 ml待移植的脂肪颗粒分别与0.2 ml下列细胞混合:①复合有VEGF的SVFs(A组);②SVFs(B组);③DMEM完全培养基(C组).按照随机化原则将3组脂肪组织混合物分别注射移植于裸鼠背部皮下,每只裸鼠背上注射3个点(共12只).观察移植物外形、成活情况、湿重、直径,HE染色及CD31染色镜下观察并计数毛细血管密度.使用SPSS 16.0进行方差分析检验.结果 新鲜提取的SVFs可被DiI标记染色,加用VEGF仍能保持较好的细胞活性,移植术后2个月3组移植脂肪的湿重为:A组(191.90 ±9.81)mg、B组( 177.01±10.50)mg、C组(92.05±8.30)mg,A组>B组>C组(P<0.01).移植物直径为:A组(0.49±0.24)cm、B组(0.40±0.26) cm、C组(0.32±0.28) cm,A组>B组>C组(P<0.01).CD31染色镜下,每高倍镜视野微血管密度:A组(14.58±2.06)个、B组(11.55±2.18)个、C组(7.87±1.55)个,与B组和C组比较,A组较少见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及坏死凋亡细胞.结论 结合VEGF因子的SVFs辅助脂肪移植是一种临床可操作性强、简便可行的较理想的细胞疗法,比单纯SVFs更能有效地促进移植脂肪血管化.  相似文献   
26.
随着针吸技术的改进和细胞学诊断经验的积累,甲状腺细胞学诊断的准确性逐渐提高,多数病例不但可确定良恶性,而且有可能确定其组织学类型[1-3].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防治作用.方法: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罗格列酮组,对照组、罗格列酮组予高脂饮食,罗格列酮组同时予罗格列酮.12 w后处死大鼠,称量大鼠体重和肝脏湿重,检测血糖、血脂、氨基转移酶,做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和肝脏脂肪的测定.结果:①对照组大鼠体重、肝湿重、肝指数(肝湿重/体重× 100%)均升高(P<0.01);罗格列酮组大鼠体重与正常组无差别,肝湿重、肝指数低于对照组(P<0.01).②血糖对照组较正常组增加(P<0.05),而罗格列酮组与正常组无区别;对照组存在脂代谢紊乱(P<0.01),罗格列酮组脂代谢紊乱明显改善(P<0.01).③对照组有程度不同的肝细胞脂肪变性(P<0.01),脂变程度以中、重度为主,罗格列酮组肝细胞脂肪变性以轻度为主,不存在重度病变,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和罗格列酮组肝脏脂肪含量增高,但罗格列酮组肝脏脂肪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罗格列酮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血脂紊乱和脂肪变性.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慢性前列腺炎(CP)的细菌学病因.方法:前列腺标本取自140例意外死于非前列腺疾病的器官捐献者,年龄20~35岁.取前列腺周围带组织,分成两块,一块做常规病理检查和抗IgA抗体组化染色,另一块用PCR方法检测细菌16S rRNA基因(16S rDNA).结果:32.9%(46/140)的组织病理呈CP,其中轻度灶性间质炎42例,轻度灶性间质伴腺体周围炎3例,轻度灶性腺体周围炎1例.16S rDNA阳性率为19.3%(27/140).其中前列腺炎标本阳性率为48.9%(22/46),非前列腺炎标本阳性率为5.3%(5/94),前列腺炎标本阳性率高于非前列腺炎标本(x2=36.910,P<0.01).在CP标本中,16S rDNA阳性组IgA表达高于16S rDNA阴性组(Z=-3.85,P<0.001).结论:细菌感染可能是引起CP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神经生长因子(NGF)在慢性前列腺炎(C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162份前列腺标奉取材于周围带,分别进行病理观察及IL-1β、TNF-α和NGF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31.5%(51/162)的组织病理呈CP改变,其中轻度灶性间质炎44例,轻度灶性间质伴腺体周围炎5例,轻度灶性腺体周围炎2例.IL-1β、TNF-α和NGF在前列腺间质及上皮细胞中均有表达,在CP标本中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IL-1β和TNF-α之间的表达(r=0.797,P<0.01)、NGF和IL-1β(r=0.674,P<0.01)及TNF-α之间的表达(r=0.714,P<0.01)均存在正相关.结论 CP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存在神经免疫调节的参与,IL-1β、TNF-α和NGF可能参与了CP的神经免疫调节.  相似文献   
30.
图像分析仪测定胸、腹水细胞DNA含量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胸腹水脱落细胞的DNA含量对诊断良恶性胸腹水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仪(ICM)测定32例恶性胸腹水脱落细胞(癌细胞、恶性间皮瘤细胞)和18例良性胸腹水脱落细胞(正常和增生间皮细胞)的DNA含量,以同一涂片内成熟淋巴细胞作对照进行DI测定、倍体分析、绘制DNA直方图,计算出其恶性细胞的检出率,并与常规脱落细胞学检查作比较.结果:胸腹水中恶性肿瘤细胞(癌细胞,恶性间皮瘤细胞)的DNA含量明显增高,多为异倍体(≥5C),DI值为(3.85±1.24).间皮细胞(增生和正常间皮细胞)的DNA含量多呈二倍体,DI值为(1.35±0.23),二者差别有显著性(P<0.01).恶性肿瘤细胞DNA分布直方图在5C处形成主峰值,间皮细胞DNA分布直方图在2C、3C处形成主蜂值.根据DNA测定结果,其恶性肿瘤细胞检出率为87.5%(28/32),常规脱落细胞学检出率为71.9%(23/32),二者联合检查检出率为90.6%(29/32).结论:ICM具有经济、方便、准确等特点,应用其测定胸腹水脱落细胞学的DNA含量,并与常规脱落细胞学相结合,可提高恶性胸腹水的检出率,对诊断及鉴别诊断良恶性胸腹水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