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7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胸腰椎爆裂型损伤联合椎板骨折与硬脊膜撕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性分析了64例经后路手术治疗的胸腰椎爆型骨折,CT及手术证实椎板骨折15例;硬脊膜撕裂13例(20.3%),椎板骨折合并硬脊膜撕裂9例,其余49例无椎板骨折发生硬脊膜撕裂4例(P值〈0.001)。分析提示硬脊膜撕裂与椎板骨折高度相关(相关系数r=0.688),而与病人的年龄,性别,椎管狭窄程度及X线特征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神经损伤与硬脊髓撕裂相关(P值〈0.05,r=0.377),作者认为,经  相似文献   
102.
目的:通过马血清、激素联合作用于实验家兔,研究激素与血液黏稠度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探究激素性骨坏死的发病机理。方法:新西兰白兔60只,体重2.6~3.5 kg,随机分成4组。A组:20只。经耳缘静脉单纯注射马血清,剂量为10 ml/(kg.次)-1,共2次,间隔3周。B组:15只。连续3 d腹腔内注射甲基强的松龙,45 mg/(kg.d)-1,C组:20只。先静脉注射马血清10 ml/(kg.次)-1,共2次,间隔2周。第2次注射马血清后2周,连续3日腹腔内注射甲基强的松龙,45 mg/(kg.d)-1。D组:5只,单纯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次)-1,方法同C组。分别于最后一次给药后1、2、3、5、7周处死取材。标本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并在用药的不同时期进行血液流变学观察。结果: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在马血清和激素协同作用的C组中,股骨头内小动脉损害严重,血栓形成广泛,共有74%标本发生骨坏死。而单用马血清或激素的A、B两组中,可见轻度骨内小动脉损害及骨髓内脂肪堆积,仅有28%、20%发生骨坏死。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显示,C组血液呈高黏滞状态,表现为全血黏稠度、血浆黏稠度、红细胞聚集性明显增高。与A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P<0.001)。结论:在血管炎基础上应用激素促进了血液高黏、高凝状态,加重了微血管损伤,在小动脉断裂、栓塞、出血的基础上导致骨组织缺血性坏死。  相似文献   
103.
背景: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病机制未明,缺血缺氧是其根本原因,缺氧状态下低氧诱导因子1α参与多种信号通路传导。作者的前期研究发现,骨细胞凋亡与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存在关联。 目的:分析低氧诱导因子1α和骨细胞凋亡是否与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存在关联。 方法:选健康5月龄新西兰白兔2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只。实验组兔给予激素联合内毒素制备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最后一次给药后第4周处死所有实验动物,取双侧后肢股骨头,光镜与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形态与超微结构变化,计算各组空缺骨陷窝;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α表达,应用TUNEL法检测骨细胞凋亡。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空缺骨陷窝率高于空白对照组(P < 0.01);实验组骨细胞凋亡高于空白对照组(P < 0.01);实验组低氧诱导因子1α低于空白对照组(P < 0.01);实验组中低氧诱导因子1α表达与细胞凋亡率呈负相关(r=-0.675),实验组中空缺骨陷窝率与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r=0.793)。结果说明,在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早期,低氧诱导因子1α的低表达与骨细胞凋亡存在相关性,二者参与了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理变化过程,骨细胞的死亡方式为凋亡。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比较不同髓内针直径与髓腔峡部直径之比(nail diameter/medullary canal diameter ratio,ND/MCD)的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08例股骨干骨折儿童纳入前瞻性研究对象。年龄5.2~11.7岁,平均8.6岁;平均体质量指数(BMI)19.7 kg/m2;其中男187例,女121例;左侧163例,右侧145例;不稳定骨折130例,占42.2%(130/308)。所有患儿均采取逆行弹性髓内针内外侧穿针技术治疗,手术操作由同一位资深高级职称医生主刀或指导完成。术前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A、B两组,A、B两组分别为154例。A组选择弹性髓内针时要求其直径满足ND/MCD>60%而<80%;B组直径要求满足ND/MCD≥80%。两组患儿在术前一般资料及影像学表现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前准备、手术步骤、术后治疗及康复训练相同。记录并比较两组畸形愈合、骨折不愈合率,以及手术时间、内固定物取出时间、感染、针尾激惹发生比例。组间比较...  相似文献   
105.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 talipes equino varus,CTEV)临床常见,延误或不当治疗不仅给患儿带来巨大的身心痛苦,也给父母和社会带来极大的心理及社会负担。Ponseti技术是治疗所有CTEV初始阶段的理想方法,正确使用该方法会大大减少由CTEV引起的残疾。然而,Ponseti技术在我国开展尚不普遍,方法还未完全统一,部分医疗机构不能完全规范地按照标准方法进行技术操作。在开展该方法的诸多医疗机构中,重视程度亦远远不够,许多机构也仅限于开展。由于治疗方法及规范未能统一,治疗结局也差强人意,一些医疗机构过早介入手术等方法,使整体治疗效果令人堪忧。本文就中国开展Ponseti方法的现状及非步行年龄、步行年龄、非典型及复发CTEV的治疗、管理与问题做一述评,期望通过加强Ponseti技术的普及与规范,不断提高CTEV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6.
107.
目的分析精神科出现的安全问题,防止再出现。方法对我科六年来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回顾性的调查统计。结果发生安全问题的原因出自于病人及其家属、病区设施、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经皮穿针固定术后超早期(术后2周)拆除石膏外固定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100例Gartland Ⅱ和Ⅲ型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88例符合纳入标准, 男52例、女33例, 均于伤后早期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遵循随机化原则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5)。观察组于术后2周拆除石膏外固定, 术后4周拔出克氏针;对照组于术后4周拆除石膏外固定, 术后6~8周拔出克氏针。两组均于术后即刻及术后12周行X线检查。评估内容包括:术后即刻及术后12周患侧肘关节Baumann角、提携角、肱头角、术后6周及12周患侧肘关节活动度(与健侧比较), 并于末次随访时采用Flynn评分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两组Baumann角、提携角、肱头角、肘关节活动度、Flynn评分标准, 评定肘关节功能优良率及术后骨筋膜室综合征、针道感染等并发症情况。两组患儿均至少随访至术后12周。结果两组均于术后4~8周达到骨折临床愈合标准。术后6周时患侧肘关节...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观察加心理干预、石膏或支具固定以及手术治疗对儿童习惯性髋关节脱位(habitu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 HDH)的临床疗效;采用系统文献复习的方法, 探索HDH流行病学特征和维持髋关节稳定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21年3月治疗并获随访的11例(12髋)HDH患儿相关资料, 其中男2例, 女9例, 首次脱位年龄2.25(1.66, 3.75)岁, 确诊时年龄4.33(3.33, 6.17)岁。同时检索1932年至2022年相关文献, 并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确认24篇HDH个案和临床报道纳入研究, 获得文献中33例(38髋)HDH患儿资料, 男5例, 女28例, 首次脱位年龄2.00(1.50, 2.00)岁, 确诊时年龄4.00(2.55, 5.00)岁。分析共计44例(50髋)HDH患儿性别、首次脱位年龄、确诊时年龄、激发脱位方式、脱位侧别和方向、伴随症状、家族史、外伤史、影像学检查等数据获得HDH流行病学特征。对41例HDH患儿(3例缺少治疗描述, 被剔除), 采取观察加心理干预19例(46.34%), 石膏或支具固定13例(3...  相似文献   
110.
目的分析采用弹性髓内针与髋部锁定加压钢板行儿童股骨转子下骨折手术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因素,并对比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儿童股骨转子下骨折患儿临床资料。患儿年龄5~10岁,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联合髋人字石膏外固定治疗组(A组,34例)和切开复位髋部锁定加压钢板固定联合髋人字石膏外固定治疗组(B组,22例)。对比两组患儿年龄、体重、性别、民族、侧别、受伤至手术的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中透射次数、术中耗时、住院时间、内固定取出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资料;对术后股骨颈干角和前倾角进行影像学评估,按Sanders评分原则实施双侧髋关节功能评定。结果 56例骨折全部愈合良好,两组均未发生即刻术后并发症。A组平均随访25.3个月(15~48个月),B组平均随访28.6个月(13~40个月)。A组术中出血量、输血率、切口长度(A组为双侧切口长度之和)、术中耗时(不包括麻醉、复苏及髋人字石膏固定所耗时间)、内置物取出时间的值均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术中透射次数A组为(45.74±3.22)次,显著高于B组[(15.52±0.54)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切口感染、内置物末端激惹率、双下肢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根据影像学评估,双侧股骨颈干角分别为:A组(132.43±9.52)°,B组(128.44±13.51)°;前倾角分别为:A组(21.45±5.53)°,B组(24.63±6.34)°。两组患侧髋关节颈干角及前倾角与健侧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Sanders评分标准评价患侧髋关节功能:A组中优29例、良4例、中1例,优良率97.06%; B组中优18例、良3例、中1例,优良率95.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结论弹性髓内针与髋部锁定加压钢板技术是治疗5~10岁儿童股骨转子下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两种治疗方法的远期随访结果没有差异,但是使用弹性髓内针技术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降低输血率以及微创切口等方面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