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1765篇
  国内免费   9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4篇
皮肤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948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34篇
  2017年   237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39篇
  2012年   380篇
  2011年   342篇
  2010年   352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41.
目的:总结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2例胰腺浆液性囊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22例中男4例,女18例;年龄16~74(平均47.0)岁。患者多以腹痛腹胀等非特异性症状就诊,部分无症状。超声诊断灵敏度为86.3%(19/22),CT诊断灵敏度为93.8%(15/16),MRI诊断灵敏度为100%(12/12)。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及病理检查证实,其中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2例行胰腺中段切除术,3例行胰体尾切除术,5例行胰体尾及脾切除术,2例行腹腔镜下胰体尾及脾切除术,4例行胰腺肿瘤局部剜除术。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5例发生胰瘘,1例发生胰腺残端出血,1例发生胃排空延迟,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随访10个月至6年,均未发现肿瘤复发。 结论:胰腺浆液性囊腺瘤多见于中老年女性,超声、CT及MRI诊断价值高,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炎的预防措施。 方法:将2010年7月—2012年11月间行ERCP术后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患者。观察组术后给予联合应用生长抑素(奥曲肽0.1 mg/8 h皮下注射连用24 h)和质子泵抑制剂作预防治疗(泮托拉唑40 mg/d静脉滴注连用2 d),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患者ERCP术后3,12,24 h的血清淀粉酶情况,及胰腺炎的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在术后3,12,24 h各时间点比较,观察组血清淀粉酶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12,24 h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及术后急性胰腺炎明显均低于对照组(18% vs. 42%;8% vs. 22%;2% vs. 16%)(均P<0.05)。 结论:联合应用生长抑素和质子泵抑制剂可减少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与胰腺炎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ERCP术后胰腺炎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3.
根据目前肿瘤的干细胞起源理论,肿瘤的生长是极少量肿瘤干细胞增殖的结果,而肿瘤干细胞的生长调控与多种信号转导通路有关.笔者就胃肠道肿瘤干细胞生长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对急性胰腺炎(AP)的诊断价值。 方法:采用64排螺旋CT对86例AP患者行CT灌注成像检查,根据Balthazar分级将患者分为5组,比较各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管通透性(PS)等灌注参数,以及血尿淀粉酶(AMY)、C反应蛋白(CRP)、血细胞比容(HCT)等临床生化指标的差异,并将各灌注参数与各临床生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在AP患者中,BF与BV值随Balthazar分级增高而逐渐下降,且重症AP患者BF与BV值明显低于轻症AP患者(P=0.013,0.025),而MTT及PS值变化趋势不明显(均P>0.05);血尿淀粉酶在病程早期升高,进展为重症AP时开始下降,而CRP与HCT值随Balthazar分级增高呈逐渐升高趋势,且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P患者BF,BV与HCT明显负相关(r=-0.515,r=-0.624,均P<0.05)。 结论:灌注参数BF,BV与生化指标HCT具有相关性,故螺旋CT灌注扫描对AP的诊断和严重程度的判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术后行化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5月45例术后行FOLFOX4方案化疗联合CIK治疗的直肠癌患者(CIK+化疗组)临床资料,以同期术后仅接受相同方案的45例直肠癌患者(单纯化疗组)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近期疗效、生存率以及不良反应,并分析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单纯化疗组比较,CIK+化疗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率明显升高(82.2%vs.33.3%,P0.05);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31.1%vs.22.2%,P0.05),但疾病控制率明显增加(77.8%vs.51.1%,P0.05);1、2年总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100.0%vs.97.8%;93.3%vs.80%,均P0.05),但1、2年无进展生存率明显升高(86.7%vs.62.2%;62.2%vs.40%,均P0.05);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46.7%vs.53.3%,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直肠癌术后患者的预后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及手术方式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的分化程度和病理分期是影响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术后行化疗联合CIK免疫治疗可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总体疗效,延长无进展生存时间;肿瘤的分化程度和病理分期是影响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经皮腹膜外疝囊高位结扎术(LPEC)治疗小儿单侧腹股沟疝的疗效,及术中腹腔镜探查有无对侧鞘状突未闭(CPPV)对预防对侧异时性疝(MCH)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161例行LPEC的单侧腹股沟疝患儿临床资料(观察组),并以2010年1月—2012年12月252例行开放疝囊修补术的单侧腹股沟疝患儿为历史对照(对照组),观察组同时行对侧腹股沟区探查,如诊断CPPV,均行结扎术,对照组不行对侧腹股沟内环口区探查。分析两组术后并发症、复发疝及MCH情况,并分析MCH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术后并发症与复发疝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组共发生MCH 13例,其中观察组1例,对照组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vs.4.8%,P0.05),且对照组9例(3.6%)发生在术后24个月内。观察组术中共发现CPPV 62例(38.5%),且在0.5~2岁组发生率达59.0%(23/39),随年龄增长发生率逐渐下降。对照组中早产儿MCH发生率高于足月儿(3.6%vs.1.2%,P0.05)。总体分析显示,MCH主要发生于4岁以内的行开放手术的男性右侧腹股沟疝患儿。结论:LPEC治疗小儿单侧腹股沟疝的疗效确切,且腹腔镜下探查CPPV可明显降低MCH的发生率,尤其对于有早产和年龄4岁的患儿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多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6年4月297例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PTM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97例PTMC患者中,多灶PTMC 70例(23.6%)。与单灶PTMC患者比较,多灶PTMC患者肿瘤直径小(0.54 cm vs.0.69 cm)、包膜侵犯率高(18.6%vs.8.8%)、行甲状腺全切比例高(87.1%vs.4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癌灶数≥3多灶PTMC患者与癌灶数=2的PTMC患者比较,前者合并双侧癌的比例增高(88.2%vs.44.4%)、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比例增高(47.1%vs.2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多灶PTMC的病灶更为微小且更易出现包膜侵犯;多灶PTMC的病灶数越多合并双侧癌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就越大;多灶PTMC应常规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48.
第九届全国疝和腹壁外科学术大会于2016年7月7日—7月9日在广东省广州市举行,笔者就大会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我国疝外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认为疝外科的发展离不开术式的规范化、标准化以及新材料的应用,更离不开学术争鸣和交流。相信此次会议将为我国疝外科的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以及科研的进步提供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s)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及增殖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68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CD4和Foxp3(调节性T细胞标志)的表达,以42例女性乳腺良性病变乳腺组织为对照,分析Tregs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及乳腺癌组织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表达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中CD4~+T细胞与Foxp3~+T细胞(Tregs)的数量均高于乳腺良性病变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中CD4~+T细胞与Foxp3~+T细胞数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但仅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织中Tregs的浸润数量与Ki-67表达之间无关(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微环境存在免疫抑制,Tregs浸润数量与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但与肿瘤增殖无关,提示Tregs可作为判断乳腺癌患者有无淋巴结转移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一站式"治疗冠心病和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临床策略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6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腔内治疗的7例合并冠心病的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资料,其中男6例,女1例,平均年龄76.2(64~86)岁,术前主动脉CT和冠脉CT确诊主动脉病变和冠脉病变并存,术中造影确认主动脉和冠脉病变均符合介入治疗指征后,实施"一站式"手术治疗。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无围术期死亡。术后并发症包括切口附近皮下瘀斑2例,其中合并血肿1例,后者因血色素下降予以输注浓缩红细胞2 U治疗。1例主动脉弓降部溃疡患者以烟囱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其左侧肱动脉穿刺点出现假性动脉瘤,予以外科修复。所有患者均获得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时间7(6~10)个月,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生活质量改善,无再次手术或死亡。结论:PCI联合EVAR"一站式"治疗冠心病和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早中期疗效满意,切口或穿刺部位出血性并发症应予警惕。术后药物治疗方案严格按照冠心病的治疗原则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