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16篇
外科学   1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应用计算机及WINCEPH软件测量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探讨不同术式治疗骨性安氏III类错(牙合)效果的稳定性。方法:62例骨性安氏III类错(牙合)患者36例接受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SSRO),26例接受下颌升支垂直骨切开术(intraoral vertical ramus osteotomy,IVRO),分别在手术前(T0)、手术后1个月(T1)、手术后6个月(T2)、手术后18个月以上(T3)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利用计算机测量其各个阶段12个测量点矢状向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SRO术后出现与手术目的相反方向的复发;IVRO术后出现与手术目的相同方向的移位,无明显差异。结论:SSRO和IVRO方法各有其优缺点,术后移位率无明显差异,临床上选择哪一种术式应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确定。  相似文献   
12.
836名退休职工牙齿楔状缺损调查及病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了解836名退休职工牙体楔状缺损疾病的发生和分布情况,探讨楔状缺损发生的病因.方法:对836名退休职工的牙体楔状缺损按年龄、牙位、缺损程度、刷牙方式、生活饮食习惯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楔状缺损随年龄的增长患病率逐渐增高(60岁以下者),且缺损程度随着年龄的增加有明显地增加趋势;楔状缺状发病率最高的是第一双尖牙;其发生与刷牙方法关系密切,与饮食及生活习惯有关.结论:牙体楔状缺损是与年龄、机械摩擦、化学侵蚀和应力疲劳等多因素有关的疾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鼻牙槽塑形器对唇腭裂患儿进行术前唇、牙槽裂隙及鼻畸形矫正,观察鼻牙槽塑形疗效,总结矫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为鼻牙槽塑形治疗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鼻牙槽塑形治疗的患儿29例,其中单侧唇腭裂19例,双侧唇腭裂10例;初诊年龄为出生后3~150d,矫治周期2.5~3个月,每2周复诊,调整矫正器。结果:参照鼻牙槽塑形治疗评价标准,17例患儿矫治成功,唇、牙槽裂隙明显缩小,鼻不对称畸形明显改善,鼻小柱延长;9例好转,唇、鼻畸形部分纠正,利于手术;3例患者放弃治疗。结论:鼻牙槽塑形成功的关键因素包括初诊年龄、印模、腭护板和鼻撑的调整、鼻模的应用;正畸科需要与口腔颌面外科、整形外科医师取得共识,尽早给患儿开始治疗,以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上前牙排列位置对全口义齿基托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构建3种前牙排列位置的上颌全口义齿及其支持组织的有限元模型,分别行4种咬合形式加载,分析全口义齿基托各区的应力分布状况。结果:不同的加载形式在基托内呈现不同的应力分布特点,随前牙排列位置的前移,基托内综合应力值大小发生变化。结论:上前牙排列位置对全口义齿基托内应力分布产生影响,全牙列加载及前牙加载时在义齿基托前部易形成高应力区。  相似文献   
15.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oral and maxillofacial space infections,OMSI)是颌面部潜在筋膜间隙的感染,是口腔颌面部的常见疾病。OMSI病例具有耐药菌感染增多、重症感染增多、致死风险增加等特点。为提高OMSI的治愈率,其治疗原则与方法需与时俱进。因此,依据国内部分专家当前诊治OMSI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声母广度(consonant inventory,CI)和声母(辅音)出现率(percent correct consonants,PCC)在腭裂患儿术后汉语普通话语音发展规律研究中的运用。方法:对同一手术者,同一手术方法,腭裂手术患儿年龄在12~18个月的腭裂术后语音进行随访研究。分别计算术后6个月、1年(最终语音评估年龄均不超过3岁)语料中 CI 和 PCC,并考察腭裂患者与正常儿童间的差异。结果:初次与再次评估时,CI 以及 PCC 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同龄儿童语音发展的 PCC 值相比较,约2岁时(初次评估)PCC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约2.5岁时(再次评估)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腭裂术后特别是2~2.5岁间患儿在语音发展方面获得了显著进步。  相似文献   
17.
口内入路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的改良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便于术中行骨间坚固内固定和增强术后的稳定性,设计改良的口内入路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方法并进行应用。方法:66例牙颌面畸形患者均行改良的口内入路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切口设计要点:①软组织切口宜延至第二前磨牙;②骨组织垂直切口应从第一磨牙近中面始垂直向下颌缘;宜在每侧下颌升支骨间斜形线近远骨端两侧用三块小型钛板钛钉行坚固内固定,间隔10mm。术后辅以1~2周颌间牵引固定。结果:无论下颌骨前徙、后退或旋转,下颌骨均较稳定地在设计的位置愈合,获得满意的颜面外形和稳定的咬合关系。结论:该手术改良便于术中骨断端间行坚固内固定,同时钛板钛钉坚固内固定的方法与位置可减少损伤下齿槽神经血管束,增加了术后骨段间的接触面与稳定性并预防了复发。另外,术前与术后正畸治疗的配合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早期鼻畸形整复的手术效果进行回顾性研究,为唇裂鼻畸形整复提供一种治疗思路。方法 选取于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的24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为研究对象,唇裂整复手术同期行鼻畸形整复,重建鼻基底,矫正鼻中隔,整复鼻翼部畸形。术后1周开始佩戴鼻模。评价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鼻部形态。结果 术后1周、术后1年患者的患/健侧鼻孔高度比、健/患侧鼻底宽度比、患/健侧鼻翼角度比、鼻小柱偏斜角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患者的患/健侧鼻孔高度比、鼻小柱偏斜角度与术后1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完全性唇裂早期鼻畸形整复可获较好的鼻部形态,尽管术后会有一些复发,但对称性仍优于术前,鼻部形态可以得到很好的矫正和维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基于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三维测量,探究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行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后近心骨段横向宽度的变化。方法:选择26例行BSSRO的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行CBCT扫描。利用Mimics 21.0软件行三维重建,测量髁状突顶点(condylion,Co)间距、喙突顶点(corsup,Cor)间距、下颌角点(gonion,Go)间距、下颌角外展度,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术后1周,患者Go间距、Co间距及下颌角外展度较术前分别增加了(4.37±3.32)、(1.58±1.51) mm及(5.92±2.04)°(均P<0.05);Cor间距减小了(2.19±3.99) mm(P<0.05)。术后1年,患者Go间距及下颌角外展度较术前分别增加了(2.43±3.04) mm及(5.08±2.59)°(均P<0.05),Cor间距减小了(2.83±4.41) mm(P<0...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双侧唇腭裂婴幼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及同期唇-鼻-牙槽整复术的时机、方法、特点,并进行其疗效的初步观察。方法:对21例双侧唇腭裂婴幼儿进行了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和同期唇-鼻-牙槽整复术。术前鼻-牙槽骨塑形主要包括前颌后退、牙槽骨间隙的关闭、唇的牵张及鼻的矫形;同期唇-鼻-牙槽整复术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整形术及改良长庚式双侧唇裂唇鼻同期整复术。结果:21例行术前鼻-牙槽骨塑形的患者前唇后退充分;唇裂隙宽度变窄,裂隙两侧唇组织适度牵张;鼻小柱延长及鼻塌陷畸形明显改善;牙槽裂隙变窄为1~2mm。19例术后患者经1~5年随访,结果表明:唇鼻形态良好;前庭沟连续;口-鼻腔瘘封闭;16例上牙槽连续、稳定,但部分病例牙槽高度、宽度稍嫌不足,其中13例患者在原牙槽裂隙处长出乳齿。结论:双侧唇裂患者为了获得理想的唇鼻形态及完整稳定的牙槽骨,术前进行正畸鼻-牙槽突塑形和早期同期唇-鼻-牙槽整复术是一种实用、无创、安全、可行、经济、值得借鉴的序列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