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0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54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原因浅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42.
霉菌性脊柱炎一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临床资料患者女,39岁。因腰痛伴活动受限3个月入院。腰痛以活动时明显,不伴发热、乏力、盗汗等症状。既往史中,患者曾在农村居住10年;19年前行左侧卵巢畸胎瘤切除术。入院查体:L_4,5棘突处压痛、叩痛。腰椎X线片可见L_5椎体密度不均,椎体破坏,椎间隙正常。MRI显示L_4、L_5椎体呈长T_1、长T_2异常改变,信号不均。CT显示L_5椎体呈不规则低密度灶,椎体前缘骨皮质不连续(图1)。同位素骨扫描见L_5椎体呈放射性浓聚。诊断为L_5椎体病变,性质待定。在全麻下行前路椎体病灶清除活检术。术中见L_5椎…  相似文献   
43.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凸的自然转归及手术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脊柱侧凸临床常见,已为脊柱外科医师所熟悉,而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凸临床上较少见,尽管两者有时影像学表现相似,但后者常具有畸形发生早、发展快、侧弯僵、术中出血多、术后假关节发生率高等特点,在治疗方式、手术时机、术式选择等方面两者有着很大不同,因而不能等同对待。为让广大脊柱外科医生对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凸有全面了解,本刊特邀请了几位有经验的脊柱外科专家,对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凸的分型、自然史、治疗方法选择、术后并发症处理、伴发病的诊断与治疗等,作一全面介绍与讨论,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44.
背景:目前国内对休门氏病报道较少,缺乏相关临床经验。 目的:回顾性分析休门氏病脊柱后凸畸形的诊断、临床表现、手术方法以及术后早期疗效。 方法:选择2002-01/2009-12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收治的休门氏病脊柱后凸患者9例,均采用脊柱后路截骨并三维矫形治疗。评价治疗前后脊柱后凸矢状面Cobb角、矢状位颈7铅垂线与骶1后缘铅垂线距离以及临床症状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7例患者获得临床及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3~88个月,失访2例。脊柱后凸内固定前Cobb角平均68°(30°~86°),矢状位颈7铅垂线与骶1后缘铅垂线距离平均为4.5 cm;脊柱后凸内固定后Cobb角平均29°(0°~56°),矫正率平均55%(35%~100%),末次随访脊柱后凸Cobb角平均30°(5°~58°),平均丢失1°,矢状位颈7铅垂线与骶1后缘铅垂线距离平均为1.5 cm,随访未发生明显丢失。全部随访病例均未发生神经损伤及其他并发症。经治疗后脊柱外形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局部无压痛。提示应用一期脊柱后路截骨配合三维矫形器械可以有效地矫正休门氏病脊柱后凸畸形,获得满意的脊柱矢状位力线,良好的植骨融合以及内固定后短时间佩戴支具有助于矫形效果的维持。  相似文献   
45.
目的初步评估应用椎弓根螺钉-椎板钩系统行腰椎峡部裂修补术治疗青年腰椎峡部裂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06年12月至2015年10月于本院接受后路椎弓根螺钉-椎板钩辅助峡部裂修补术的7例(男性5例,女性2例)青年峡部裂患者为研究对象,接受手术时平均年龄(20. 1±4. 2)岁,均采用"后路峡部裂修补+椎弓根螺钉+椎板钩内固定+髂骨取骨植骨术"联合治疗的方案。同时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时刻腰椎正侧位X线片、末次随访时刻CT矢状重建片、临床表现及手术并发症等资料。结果 7例患者手术平均时间为(105. 1±29. 3) min,出血量(90. 0±53. 5) m L,随访(45. 2±11. 8)个月。其中4例MacNab评分等级为非常好,2例评分等级为好,1例评分等级为中等。7例术后腰痛等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腰椎X线片及CT矢状重建确认所有患者示内固定位置良好,双侧峡部裂处均已达到骨性愈合。随访过程中1例出现钉钩植入相关并发症。结论椎弓根螺钉-椎板钩系统原位植骨修复青年腰椎峡部裂安全有效,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应早期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46.
作者:赵宇 邱贵兴 王以朋 仉建国 沈健雄 李书纲 姜宇 李晔 背景:关于单侧与双侧生长棒在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中的应用很少有研究报道。 方法:2002年11月至2010年5月,共有25例早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接受了生长棒治疗,其中采用单侧生长棒6例,双侧生长棒19例,分析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矫形效果、C7-S1增高值、并发症的差异。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1.9个月。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矫形效果冠状位矫正率双棒组显著优于单棒组(p<0.01),矢状位矫正率两组无明显差异,术后G7-S1增高值双棒组明显优于单棒组(p<0.05)。 结论:生长棒是一种有效治疗和控制早发性脊柱侧凸的方法,相比而言,双侧生长棒在矫形效果上优于单侧生长棒。  相似文献   
47.
48.
目的 评价选择性胸椎融合治疗PUMC Ⅱ型特发性脊柱侧凸(IS)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时间超过1年且影像学资料完整的PUMC Ⅱ型IS 25例,男2例,女23例;年龄11~18岁,平均14.3岁.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X线片,对侧凸类型、侧凸Cobb角、顶椎旋转度、顶椎偏距、侧凸柔韧性、胸腰段后凸、躯干偏移进行测量和分析.侧凸类型包括Ⅱb1型20例,ⅡC3型5例.其中前路矫形4例,后路矫形21例.结果 手术前后胸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48.0°和14.3°,平均矫正率为70.0%;手术前后腰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32.2°和11.9°,自动矫正率为62.9%,最终随访时无躯干失平衡发生.全部病例随访12~58月,平均17.4个月.结论 参照PUMC分型的融合范围选择原则,采用选择性胸椎融合治PUMC Ⅱ b1型和部分PUMCⅡC3型IS,可以保留更多脊柱活动度,同时冠状面和矢状面矫形效果满意,无术后失代偿.  相似文献   
49.
目前,脊柱固定融合术仍是矫形手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标准术式,业已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与临床数据体系。然而,脊柱节段运动功能丧失、脊柱应力传导改变、邻近节段加速退变等一系列的固定融合术“副作用”也接踵而至。近年来,非融合技术逐渐在青少年脊柱畸形矫形中尝试应用,力图在纠正脊柱力线的同时保留脊柱节段的部分运动功能,如AVBT技术等。本期个案报道中刊登了1篇“Dynesys矫形动态内固定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1例报道”的文章,也反映了国内学者在该领域中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态度,但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相关风险仍缺少客观的数据和理论支撑。因此,特邀部分专家围绕该内容展开探讨,以期为非融合技术在AIS畸形矫形中安全、规范、合理的应用提供思路与见解。  相似文献   
50.
目的:评估双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1型神经纤维瘤病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5月~2014年3月于我科接受双生长棒技术治疗的8例早发性1型神经纤维瘤病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患者(男2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7.4±1.4岁(5~9岁)。通过复习病历,对患者年龄、撑开次数及并发症进行记录;同时对影像学资料进行测量分析。测量指标包括侧凸主弯Cobb角、胸后凸、腰前凸、T1-S1长度,对畸形的矫正情况以及脊柱、胸廓的生长指标(Campbell′s space available for lung ratio,SAL)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6.9±13.5个月(24~64个月)。8例患者共接受41次手术,其中33次为撑开手术,平均每位患者经历4.1次撑开手术。冠状面主弯Cobb角术前为75.4°±26.4°,术后矫正至31.6°±10.8°,末次随访时为30.9°±11.4°。T1-S1长度从术前的30.0±4.4cm增至术后的35.1±4.0cm,末次随访时为39.9±3.5cm,平均年增长率为1.66±0.43cm/y。术前SAL为0.92±0.10,术后改善至0.99±0.02,末次随访时为1.00±0.05。有3例患者发生了5例次并发症,主要为内固定相关并发症(4例次);无感染以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双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1型神经纤维瘤病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安全有效,可有效地控制脊柱畸形的进展,保留脊柱的生长潜能,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矫正患者的胸廓畸形,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并无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