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4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患者1 女性,44岁,因头晕1年,加重伴恶心5 d于2009年5月8日入院.体检:记忆力及计算力稍差.MRI示右颞叶异常T1WI强信号及T2WI弱信号,强化不均.术前诊断:胶质瘤.手术取右额颞入路将其全切,病理为胶质瘤Ⅲ级.术后恢复良好,但术后第3天出现昏迷,右侧瞳孔散大,直径4.0mm,对光反射消失,并出现左侧肢体偏瘫及病理征,提示脑疝形成.CT检查示瘤腔内积液.急诊手术探查,术中见瘤腔颈部由复位的脑组织、蛛网膜及约2 cm×5 cm的絮状止血材料形成的活瓣结构将其封闭,吸除40 ml左右的清亮囊液后,还纳骨瓣关颅.术后第5天患者再次脑疝形成,查CT示瘤腔内形成积液(图1).再手术将瘤腔内液体吸除,同时破坏活瓣结构.因患者两次脑疝,遂去除骨瓣.术后1周后查头部CT见积液尚存,但对周边压迫不重(图2).随访3个月MRI示积液消失,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52.
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率约占颅内动脉瘤的30%~37%、破裂率高达39%,前交通动脉复合体解剖复杂,手术夹闭时极易损伤穿支血管,文献报道预后良好率仅为67%[1].血管内栓塞治疗由于损伤小、恢复快,临床上广泛应用.但前交通动脉瘤的生长方向往往使得栓塞的难度不尽相同,3D-DSA能充分对瘤颈进行评估,能为不同生长方向的动脉瘤提供最佳的工作角度.  相似文献   
53.
<正>色素性神经鞘瘤(melanotic schwannoma MS)由Millar于1932年首次报道为起源于施万细胞,以产黑色素为特征的罕见肿瘤[1]。MS生长缓慢,很多报道者考虑MS为良性肿瘤,但可发生转移及复发。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将MS分为神经鞘瘤畸变的一种类型[2]。根据最新基因水平研究显示MS与普通的神经鞘瘤具有明显差异性[3,4],并且MS具有一定的恶性。本文以我  相似文献   
54.
有学者应用海藻酸钙凝胶进行动脉瘤栓塞实验,短期内观察此材料可以成功栓塞动脉瘤模型。但海藻酸盐凝胶随时间推移是逐渐降解的,可能导致动脉瘤发生再通,实验拟设计一种再生性栓塞材料。将大鼠成纤维细胞接种到海藻酸盐凝胶中,探讨细胞在海藻酸盐凝胶的三维立体培养的可行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鼠成纤维细胞生长状态良好,数量明显增多,与海藻酸盐凝胶紧密融合。说明大鼠成纤维细胞能够适应海藻酸盐凝胶的生长环境,而且生长状态良好,进而说明成纤维细胞在海藻酸盐凝胶上可完成三维立体培养,理论上可以成为一种再生性血管栓塞材料。  相似文献   
55.
例1 女,38岁.因头痛4个月,加重伴右侧肢体无力1个月入院.4年前曾行脑膜瘤切除术.查体:右侧肢体轻偏瘫,肌力Ⅳ级.MRI见左侧中颅窝底占位性病变,7.0 cm×6.2 cm×6.1 cm大小,T1WI及T2WI均呈低及稍低信号,增强后病灶强化不均(图1a).结合病史及辅助检查,术前诊断为复发脑膜瘤,拟行病变切除术.术中见病变呈暗红色、质软、血运丰富,起源于中颅窝底骨质,将其切除后刮除受侵的骨质.病理诊断为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图1 b).术后患者恢复良好,肢体偏瘫缓解,随访2年未见复发(图1c).  相似文献   
56.
单鼻孔经蝶窦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垂体腺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垂体瘤显微切除术的经验。方法179例垂体腺瘤均经CT或MRI确诊,并在显微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切除。结果全切150例,次全切除21例,近全切除8例,无死亡。术后病人症状均改善。结论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侵袭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7.
患者男,73岁.3年前因间断性头痛行MRI检查诊断为鞍区脊索瘤,而后行伽玛刀治疗.3年来头痛无明显缓解.4个月前症状加重并出现复视.查体:双眼视力及视野粗侧正常,右眼外展受限,右眼睑下垂.MRI平扫示鞍内、鞍上及蝶窦内不规则形肿块影,大小约3.5 cm×4.2 cm×3.8 cm,T1WI及T2WI呈混杂信号,但均以等信号为主;垂体柄左移,双侧海绵窦受侵(图1a,b).  相似文献   
58.
CTA与2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CTA与2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治疗及临床应用方面的各自优势.方法 将67例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CTA及DSA检查结果与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的最终结果进行对比,评价CTA及DSA在动脉瘤的检出率、三维形态与空间关系的显示能力.结果 67例疑似患者有53例经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证实为动脉瘤,发现动脉瘤69个.CTA检查准确性为98.6%,敏感性为98.1%,特异性为92.9%,DSA检查准确性、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7.1%,96.2%,92.9%.CTA对检出78.3%的动脉瘤可准确清楚地显示其三维形态及空间关系,而DSA仅为58.8%.结论 CTA与2D-DSA在动脉瘤检出率方面无明显差异,但CTA对动脉瘤三维形态及空间结构的显示要明显优于DSA.  相似文献   
59.
患者男,42岁.因"头部外伤后1个月,右侧搏动性突眼及颅内杂音20 d"入院.入院时查体见右侧眼球突出,球结膜充血水肿,于右侧额颞部听诊可闻及与脉搏一致的杂音.术前行Mata(s)试验1周,患者能够完全耐受闭塞右侧颈内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显示为右侧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经右侧眼上静脉引流.同时发现右侧脑膜中动脉分支与海绵窦沟通,参与瘘的形成,亦向右侧眼上静脉引流.我们尝试用可脱性球囊封堵CCF颈内动脉瘘口.由于瘘口较大,无法单纯用一枚球囊进行封堵.最终使用了4枚球囊,封堵了CCF瘘口的同时,也闭塞了右侧颈内动脉(ICA).经左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造影,见侧枝循环代偿良好.右侧颈外动脉造影见右侧脑膜中动脉分支与海绵窦的沟通依然存在.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未再给予特殊治疗.45 d后复查发现右侧颈内动脉闭塞完全,颈内动脉瘘口无复发,同时右侧脑膜中动脉分支与海绵窦的沟通完全消失.患者的CCF彻底治愈,无任何临床症状及体征.  相似文献   
60.
患者女性,46岁,因"无明显诱因突发头痛5 h"于2010年1月17日人院.既往无高血压及凝血系统疾病病史,亦无服用抗凝药物及抗血小板药物病史.体检:颈强直,Kernig征阳性.实验室检查未见凝血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