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4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aneurysms,UIAs)是指没有破裂史或者与以前出血没有关系的动脉瘤,包括偶然发现的动脉瘤、多发动脉瘤中未破裂的动脉瘤,以及有临床症状但没有出血的动脉瘤[1]。国外尸检报告显示,颅内动脉瘤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5%,多数人无临床症状[2~4]。而颅  相似文献   
12.
颅内巨大动脉瘤(直径〉2.5cm)因其瘤体较大、宽瘤颈及常合并钙化、血栓等,手术死亡率及致残率在20%左右,其治疗仍是神经外科及介入医师面临的巨大挑战。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床突旁巨大动脉瘤因其发病率高(约占颅内巨大动脉瘤的66%左右)、解剖结构复杂,治疗更为棘手。巨大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大体分为两类,①直接方法:将动脉瘤排除于血液循环之外,保持载瘤动脉通畅。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73岁.3年前因间断性头痛行MRI检查诊断为鞍区脊索瘤,而后行伽玛刀治疗.3年来头痛无明显缓解.4个月前症状加重并出现复视.查体:双眼视力及视野粗侧正常,右眼外展受限,右眼睑下垂.MRI平扫示鞍内、鞍上及蝶窦内不规则形肿块影,大小约3.5 cm×4.2 cm×3.8 cm,T1WI及T2WI呈混杂信号,但均以等信号为主;垂体柄左移,双侧海绵窦受侵(图1a,b).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静脉畸形(AVM)合并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较为复杂,若治疗不当,可引起动脉瘤或AVM再次出血,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1].但目前对其了解还不多,2005年6月至2009年6月间我科共收治此类病例1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0 引言 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giant cell reparative granuloma, GCRG)是一种少见的非肿瘤性良性病变,但是具有局部侵袭性,影像学表现容易误诊为肿瘤.GCRG由Jaffe在1953年首次提出,约占骨良性病变的7%,好发于上颌骨及下颌骨,发生于颞骨的GCRG 报道较少.近20年国内外文献报道仅10余例.本文报道我院2例发生于颅骨颞部的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STC)后患者意识障碍恢复情况,探讨其在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TMIH)治疗中的价值。 方法: 收集2014年手术治疗的TMIH患者57例,其中行STC患者39例,行常规开颅手术18例,排除1个月内死亡、失联和占位病变等患者,分别随机选取STC组10例和对照组(常规开颅组)10例。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及Wilcoxon秩和检验对术前和术后24h、1周及1个月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综合术后时间因素及术式因素进行分析,术后不同时间点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术后时间延长,GCS评分呈逐步升高趋势。不同术式间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术式对GCS评分整体恢复趋势相同,但在不同时间点GCS评分因术式不同存在差异。通过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GCS评分变化率,与对照组比较,术后24h和术后1周时STC组GCS评分变化率明显升高(P<0.01),而术后1个月时GCS评分变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常规开颅手术比较,STC对术后7d内TMIH患者意识障碍的恢复作用明显,而对术后1个月患者意识障碍的恢复无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33岁,因"突发剧烈头痛后神志不清2 h"于2005年11月15日入院.患者2个月前曾出现间断头痛,未予注意.体检:浅昏迷状态,右侧瞳孔散大,直径4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均消失,并出现左侧肢体偏瘫及病理征,提示脑疝形成.头部CT见右侧额叶类圆形高密度影,直径约5 cm,其内密度不均,双侧侧脑室前角受压明显,环池受压消失,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图1).术前诊断为右侧额叶肿瘤卒中,拟行病变及血肿切除术、弃骨片减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伴破裂囊泡形成的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年间治疗的此类病例30例,将其分为Ⅰ~Ⅳ4型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采用GOS评分判定,各型间采用x2检验进行比较.并行DSA复查.结果 Ⅰ型及Ⅱ型的19例中,GOS评分5分18例、4分1例.Ⅲ型7例山,GOS评分5分6例、1分1例.Ⅳ型4例,GOS评分5分2例、1分2例.x2检验见预后:Ⅰ及Ⅱ型>Ⅲ型>Ⅳ型.所有病例随访至半年至1年时行DSA复查,未见动脉瘤再通.结论 伴破裂囊泡形成的颅内动脉瘤病例采用血管内治疗多能获得较好疗效.这其中以Ⅳ型的预后最差,Ⅲ型次之,Ⅰ及Ⅱ型最好.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性,15岁,因"摔伤前额部致头痛及头皮肿胀4 h"于2009年10月6日就诊于外院,行头部CT检查后诊断为帽状腱膜下血肿(SGH),给予加压包扎治疗.患者伤后第3天开始出现视物模糊,并逐渐加重,至第8天时视力已完全丧失,于2009年10月16日转入我院.体检:双眼球突出、固定,球结膜水肿、充血,双侧瞳孔直径约5.0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消失.枕部、顶部、颞部、额部头皮广泛肿胀.  相似文献   
20.
目前认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是老年人脑出血治疗的关键,但关于术式的选择及预后的情况了解还不多.本院神经外科在2008年1月至2009年8月之间共收治病例23例,均采用微创治疗,并与同期开颅手术的19例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