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319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介绍一种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使导引钢丝到位的方法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冠心病研究室乔树宾高润霖陈纪林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因发作性胸痛9年余入院。患者于1986年10月曾患“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3个月来常在劳...  相似文献   
52.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相对常见的遗传性疾病,表现为非全身或心脏因素引起的心室肥厚.多数患者没有症状,部分出现流出道梗阻,仅有小部分患者因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药物有效剂量内引起严重不良反应,需要介入治疗或外科治疗.近年来.通过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有症状的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者,可以减轻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3.
目的分析急性下后壁伴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右冠状动脉作为梗死相关动脉罪犯病变造影特点。方法60例明确诊断急性下壁、正后壁或右心室心肌梗死的患者为本院2002年1月~2003年12月收入院,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病例。最小年龄31岁,最大年龄80岁,平均年龄57±11岁。所有资料采用SAS软件处理,以P〈0.05作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1)临床特点:本组入选60例患者,男性占83.3%,女性占16.7%,男女比例5∶1,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0.0001)。男女患者发病年龄无显著性差异(P=0.05878)。40岁以上者占绝大多数;(2)心电图特征:60例经心电图确诊的急性下壁、正后壁心肌梗死患者中,55例合并右心室梗死,占91.7%;(3)冠脉造影特征:60例患者中1例为冠状动脉左优势型,4例拒绝行冠状动脉造影。,其余55例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均为右冠状动脉,罪犯病变在近段者18例(32.7%),其中15例完全闭塞,中段24例(43.6%),13例完全闭塞,远段5例(9.1%),1例完全闭塞;后侧支3例(5.5%),2例完全闭塞,后降支4例(7.3%),2例完全闭塞;锐缘支1例(1.8%),以右冠状动脉近、 中段狭窄或闭塞最常见(占76.4%)。在罪犯病变狭窄程度方面:轻、中度狭窄者5例(5.5%);重度狭窄19例(34.5%);完全闭塞33例(60%);(4)左心室功能:全组平均EF正常(60%±13%)。结论在急性下、后壁伴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右冠状动脉作为梗死相关动脉最为常见。罪犯病变以近、中段重度狭窄或闭塞为主。  相似文献   
54.
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相对常见的遗传性疾病,表现为非全身或心脏因素引起的心室肥厚.其在各种族均有发病,男女比例类似.近年来,通过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有症状的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患者,可以减轻患者症状、改善机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5.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69岁,因发作性胸痛于2008年5月7日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2年,血压最高190/120 mmHg(1 mmHg=0.133 kPa),平素血压控制尚可.入院时查体:血压115/70mmHg,心率70次/分,心肺未见异常.入院血常规白细胞5.44×109,血红蛋白110 g/L,血小板256×109,血沉15 mm/h,凝血功能,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心脏X线胸片均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56.
血管内超声的新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诊断与治疗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出现许多血管内超声新技术,极大的丰富了其应用,现着重描述血管内超声的新技术进展。  相似文献   
57.
目的 评价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CTO)病变患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的远期临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43例于2006年1月至2007年5月期间连续入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置入DES的糖尿病合并CTO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研究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和再次靶病变血管重建.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事件组和非事件组.结果 143例患者中,139例完成随访,4例失访,随访(19.8±5.1)个月.长期随访中共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15例(10.5%),其中死亡3例,心肌梗死1例,再次靶病变血管重建11例.与非事件组比较,事件组的残余狭窄较重[(17.7±1.8)%比(15.4±5.0)%,P=0.001],最终最小管腔直径较小[(2.14±0.22)%比(2.89±0.37)%,P=0.004].Cox回归分析显示,最终最小管腔直径(OR:0.097,95%可信区间:0.013~0.694,P=0.020)为长期随访预后惟一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糖尿病合并CTO患者置人DES安全、有效.最终最小管腔直径可能为长期随访事件的重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8.
目的:评价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自2005-10至2007-04连续入选我院冠心病监护病房的204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1-3天测定其hsCRP水平,并记录患者资料、心肌酶学和心肌损伤标志物、心功能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曲线),确定预测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最佳阈值.计算阈值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记录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根据住院期间有无心血管事件(包括心原性死亡、心原性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分为事件组54例,非事件组150例.结果:事件组与非事件组比较,事件组hsCRP、平均年龄、糖尿病比例显著增加(P均<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男性比例、吸烟比例显著降低(P均<0.05).在预测心脏事件的指标中hsCRP、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38,0.525,0.536,0.694,0.519,只有hsCRP及LVEF有预测价值.将hsCRP阈值点定为12 ms/L时对心脏事件的阳性预测价值为54.3%,阴性预测价值为72.2%,敏感性为46.3%,特异性为86.7%,准确性为75.5%.hsCRP>12 mg/L的患者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hsCRP≤12 ng/L的患者(44.4%比18.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死亡两者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可见性别、年龄、糖尿病、吸烟、hsCRP、LVEF与预后相关(P均<0.05).多元回归结果显示只有hsCRP、LVEF及年龄、糖尿病是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P均<0.05).结论:hsCRP可以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预后,特别是心力衰竭和心原性休克的发生.  相似文献   
59.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CRP)对培养的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抵抗素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分为浓度效应组和时间效应组,即不同浓度的CRP(0,5,10,25,50μg/ml)刺激24h以及25μg/ml CRP刺激不同的时间(0,3,6,12,24h),分别用实时定量PCR和ELISA方法检测抵抗素的表达。结果:CRP可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地诱导人单核细胞抵抗素mRNA和蛋白表达。结论:CRP可诱导人单核细胞抵抗素mRNA和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60.
目的 建立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的临床危险因素评分,指导临床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法 纳入2013年1月至12月于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行冠脉介入术治疗的54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术后血栓弹力图.将血栓弹力图最大凝块强度(TEG-MAADp》 >47 mm定义为存在血小板高反应性.利用患者临床常用指标筛选与血小板高反应性相关的危险因素,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P<0.05的临床指标纳入血小板高反应性危险评分模型,依据比值比(OR)赋予相应分值.结果 547例患者中230例(42.05%)存在血小板高反应性,TEG-MADP值高于非血小板高反应性患者[(56.16±6.57) mm vs (26.43±13.88)-mm,P<0.001].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75岁)、女性、合并糖尿病是血小板高反应性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OR值权重赋予高龄(>75岁)3分,女性和合并糖尿病各赋2分,分值范围0~7分.依据得分将患者分为3组:0~2分组、3~5分组和6~7分组,结果显示3组间血小板反应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分组患者的血小板反应性低于3~5分和6~7分组[(37.79±18.45) mm vs (50.04±15.91) mm vs (56.50±15.78)mm;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得分>2分能有效预测是否存在血小板高反应性(曲线下面积为0.627,95%CI 0.579~0.675,P<0.001).结论 临床风险评分能帮助快速识别可能存在血小板高反应性的患者,从而指导抗血小板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