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8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supra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block,SCBPB)使用相同浓度不同容量罗哌卡因对膈肌麻痹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右上肢骨折术后取内固定装置术的患者72例,男32例,女40例,年龄18~65岁,ASA I或II级。随机分为两组:0.375%罗哌卡因20ml组(A组)和0.375%罗哌卡因30ml(B组),每组36例。所有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记录臂丛各主要神经根的感觉阻滞、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并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采用M型超声测量阻滞前、阻滞后30min时两组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的膈肌移动度,通过观察膈肌移动度的变化来反映膈肌麻痹情况,并计算膈肌麻痹率。结果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阻滞后30min A组和B组分别有12例(33.3%)和22例(61.1%)患者出现膈肌麻痹,B组膈肌麻痹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0.375%罗哌卡因20 ml与30ml在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均可达到理想的臂丛阻滞效果,0.375%罗哌卡因20 ml引起膈肌麻痹较少。  相似文献   
22.
目的比较臂丛神经阻滞中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的镇静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80例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咪达唑仑组(M组),在超声引导下以0.375%罗哌卡因30 mL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满意后开始镇静,分别予右美托咪定1.0μg.kg-1及咪达唑仑0.1 mg.kg-1。观察2组麻醉前(T0)、开始镇静时(T1)、输注镇静药后15 min(T2)、切皮后30 min(T3)、手术结束时(T4)生命体征变化。记录2组镇静起效时间、效果和持续时间,并观察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2、T3时,2组患者血压、心率及M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均较T1时降低(P<0.05),D组SpO2无显著变化。D组镇静起效时间短于M组(P<0.05),镇静深度D组集中于Ⅲ级,而M组多分布于Ⅱ级及Ⅵ级,D组满意率高于M组且镇静持续时间长于M组(P<0.05)。D组不良反应主要为术中心动过缓和术后头晕,而M组多见呼吸抑制和术后头晕,不良发生率D组(25%)低于M组(48%,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较咪达唑仑更适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中镇静。  相似文献   
23.
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应用10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择了我院98年以来腰麻硬膜外联合应用1036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4.
实验性脑出血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采用向脑内注入自体血或植入微气囊等方法先后制作成功了狗、猫、猴、猿、狒狒、兔及啮齿类的脑出血动物模型。1974年,又用遗传学方法培育出易卒中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sp)。近年来,脑出血动物模型的研究又有一些新的进展,促进了脑出血的实验研究,并获得了一些新的发现。本文对各种实验性脑出血动物模型的制备技术、特点及应用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5.
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术 )与传统开腹手术比具有创伤小 ,伤后疼痛轻 ,恢复快 ,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近年来我院共完成LC 915例 ,含急诊 2 3例。现将我们在LC术中实施的麻醉情况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1 1 病例情况 男 3 80例 ,女 53 5例 ,年龄 2 0~ 86岁 ,其中60岁以下 595例 ,61岁以上 3 2 0例 ,术前病人检查发现合并症有 :高血压病 78例 ,糖尿病 3 4例 ,慢支肺气肿 95例 ,心电图检查异常 92例 ,包括 :房性、室性、交界性各种早搏共 9例 ,窦性心动过速 18例 ,窦性心动过缓 42例 ,左、右束支传导阻滞 5例 ,ST段改变 4例 ,QT延长 2例 ,…  相似文献   
26.
葛伟  许鹏程  丰浩荣 《山东医药》2012,52(28):30-32,104
目的探讨氯胺酮雾化吸入对呼吸机所致肺损伤(VILI)家兔模型的影响。方法 48只家兔随机均分为对照组(C组)、呼吸机损伤模型组(V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和不同浓度氯胺酮处理组(分别为K1、K2和K3组)。除C组外,其他组均给予大潮气量通气(VT=40 mL/kg)4 h,K1、K2、K3、NS组在给予大潮气量通气同时雾化吸入12.5、25、50 mg/mL的氯胺酮10 min/h或等量生理盐水。4 h后测定肺湿/干重比、肺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白介素-10(IL-10)水平以及肺泡灌洗液(BALF)中蛋白含量、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的比例。结果与C组比较,V组和NS组肺W/D比值和BALF中白细胞总数和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V组比较,K3组肺W/D比值和BALF中白细胞计数和蛋白含量减少,肺组织中IL-10水平升高、MPO活性降低,改变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氯胺酮雾化吸入对呼吸机所致兔肺损伤有保护作用,高浓度氯胺酮的保护作用更显著,该作用与氯胺酮雾化吸入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改善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氯胺酮麻醉对老年烧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年龄≥65岁的老年烧伤患者60例,随机分为氯胺酮组(K组)和右美托咪定复合氯胺酮组(DK组)各30例,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方法,观察两组分别应用氯胺酮麻醉和右美托咪定复合氯胺酮麻醉术前1 d、术后1 d、3 d及7 d对老年烧伤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术前1 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 d、3 d及7 d MMSE评分均下降(P0.05),但DK组下降的幅度小于K组(P0.05)。K组与DK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分别为26.7%和2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氯胺酮麻醉可改善氯胺酮引起的老年烧伤患者POCD,但不能降低氯胺酮引起的POCD发生率。  相似文献   
28.
对麻醉医学研究生自身素质涵义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麻醉医学教育家曾因明说:“我国麻醉学科在临床二级学科中属弱势学科,是一个发展中学科,正从三级学科向二级学科平台发展,对这一点应有客观的认识,而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一代新人的努力”。现正在麻醉医学领域中探索的研究生是未来麻醉学界的中坚力量,为了成才,应该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笔者为徐州医学院麻醉学院研三学生,结合徐州医学院麻醉学院对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对这方面进行了一些简单思考。  相似文献   
29.
目的 观察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对髋骨折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及S100β蛋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拟在椎管内麻醉下行髋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麻醉穿刺前15 min试验组给予艾司氯胺酮0.25 mg·kg-1静脉注射,对照组给予等量氯化钠注射液。2组其他麻醉方案相同。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术前和术后1、2、3 d评估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检测血S100β蛋白浓度,并记录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均较平稳,麻醉穿刺时、手术开始时试验组MAP、H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与术前相比,2组术后MMSE评分均显著下降(P <0.05),术后1、2、3 d试验组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 <0.05)。术后2、3 d,试验组POCD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2组术后S100β蛋白水平均较术前显著上升(P <0.05),术后1、2、3 d试验组S100β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艾司氯胺酮0.25...  相似文献   
30.
目的 观察不同气腹压力对气管隆凸位置的影响。方法 选择无明显器质性疾病腹腔镜胆囊手术5 5例,分别在平卧位及头高左斜卧位时无气腹、10 mm Hg、15 mm Hg气腹6种情况下,用OL YMPUS- L F- GP测量气管导管远端至隆凸的距离,观察隆凸形态、位置的改变及气管导管支气管内插管发生率。结果 无气腹平卧位气管导管末端至隆凸距离为(4.5 9±1.6 6 ) cm,头高左斜卧位为(4.5 1±1.5 6 ) cm ;10 mm Hg平卧位气腹导管离隆凸为(3.5 1±1.6 2 ) cm,头高左斜卧位距离为(3.4 4±1.5 8) cm ;15 mm Hg气腹平卧位距离为(3.4 5±1.6 4 ) cm,头高左斜卧位距离为(3.4 2±1.5 9) cm。无气腹时两种体位隆凸至气管导管的距离无统计学意义上差别,P>0 .0 5 ;10 mm Hg及15 mm Hg气腹与无气腹时相比有统计学意义上差异(P<0 .0 1) ;头高左斜卧位10 mm Hg与15 mm Hg气腹间数值无统计学上差别。有3例气腹后气管导管进入支气管内。结论 气腹对气管至隆凸间的距离有影响,应适当减少气管导管插入气管的深度,以防支气管内插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