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59篇
内科学   12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69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large multifunctional proteasome 7 (LMP7) gene polymorphism with susceptibility to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DM-1) and the DR3 gene in south Chinese Han population.Methods LMP7 genotypes and the DR3 gene were identified in 71 DM-1 patients and 86 hea lthy persons (as controls)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 ngth polymorphism. DM-1 patients and controls were divided into DR3-positive and DR3-negative subjects. The frequencies of LMP7 genotypes and allel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DM-1 patients and controls respectively in the random subjects and in the DR3-matched subjects. Furthermore, DM-1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 o 3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age of diabetic onset: group A≤14 years, group B 15 -30 years, group C≥31 years. Results In the random subjects, the frequency of LMP7-B/B was lower (39% vs 58%, P< 0.05) and that of LMP7-B/A was higher (54% vs 31%, P<0.01) in DM-1 patie nts than that in controls. In DR3-positive subjects, the frequencies of LMP7 g enotypes and alleles showed no differences between DM-1 patients and controls. In DR3-negative subjects, the frequency of LMP7-B/B was decreased (40% vs 61% ) and that of LMP7-B/A was increased (55% vs 28%, P<0.01) in DM-1 patient s. The frequencies of LMP7 genotypes and allele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 ces among different ages of diabetic onset.Conclusions LMP7-B/B may be the protective genotype, and LMP7-B/A may be the susceptible g enotype of DM-1, and this may not be affected by the DR3 gene. Persons with LM P7-B/B may have a decreased risk, and those with LMP7-B/A have an increased ri sk suffering from DM-1. The LMP7 gene may not be associated with the age of di abetic onset.  相似文献   
232.
目的 观察糖尿病静脉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与慢性静脉疾病病情加重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血管外科住院的合并糖尿病(DM组)或非合并糖尿病(NC组)的慢性下肢静脉疾病患者共44例,对比两组患者的静脉病变临床表现。按静脉病变程度将患者分为4组,对比各组间基线资料,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与慢性下肢静脉疾病加重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糖尿病患者的静脉病变较非糖尿病患者更为严重;合并糖尿病和高水平肌酸激酶同工酶(CM-KB)是慢性静脉病变加重的风险因素。结论 糖尿病患者的慢性静脉疾病较非糖尿病患者更严重;合并糖尿病、高水平CK-MB可以作为慢性静脉疾病加重高风险的评估因素。  相似文献   
233.
目的了解不同部位糖尿病足溃疡愈合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142例Wagner分级2~4级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采取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治疗方法,收集入院首次临床检查资料,留取入院每次清创后足溃疡照片,比较治疗30d内不同部位的足溃疡创面缩小率。结果发生在足背、足踝、足弓、足趾、足前掌及足跟的Wagner分级为2级的溃疡创面缩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生在足趾的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缩小率最小,足踝部及足背部溃疡创面缩小率较大。Wagner分级为2、3级的非受压组溃疡创面缩小率显著大于受压组(均P0.01)。结论不同部位糖尿病足溃疡愈合存在差异,治疗糖尿病足过程中采取适当的减压措施有利于糖尿病足溃疡的愈合。  相似文献   
234.
目的比较热板测痛试验与up-down测试机械痛这两种感觉功能评价方法的稳定性、准确性。方法用10只体重20~25 g的雄性C57BL/6J小鼠,分别用智能热板测痛仪、Von Frey Hair Test纤维丝测痛仪进行热痛的反应潜伏期、50%机械性撤足阈值的测试,比较这两种感觉功能评估方法的稳定性、准确性。结果 3次测量的热痛的反应潜伏期分别为26.24±7.36 s、22.28±7.78 s、20.80±6.85 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足3次测量的机械性撤足阈值分别为:2.69±1.22 g、2.71±1.19 g、2.58±1.15 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足3次测量的机械性撤足阈值分别为:2.97±1.07 g、2.99±1.03 g、2.99±1.04 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次测量的热痛之间无明显差异,3次测量的左右足机械痛之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35.
目的了解首发糖尿病足溃疡患者5年内复发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4例首次诊断为糖尿病足溃疡出院后5年内患者糖尿病足溃疡复发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204例糖尿病足患者5年足溃疡复发率39.0%,再次发生足部溃疡距首发时间中位数36个月;再发溃疡的原因自发和外伤各为50.0%。吸烟、糖尿病足溃疡病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足患者再发溃疡的独立预测因素(RR为1.775~1.930,均P0.05)。结论糖尿病足患者首次发生溃疡后,易再次发生足部溃疡,其中外伤是导致再发溃疡的重要诱因。吸烟、糖尿病足溃疡病程≥2个月、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再发糖尿病足溃疡风险较大,应给予针对性干预,避免再发溃疡。  相似文献   
236.
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表达和MMP-9/TIMP-1比值在糖尿病组和正常组大鼠皮肤伤口愈合过程中不同时点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糖尿病大鼠形成6周后行皮肤伤口造模,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评估伤口形成后3、7、14 d伤口组织的再上皮化、炎症细胞浸润、肉芽组织厚度、新生血管形成和胶原纤维密度的情况;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术后不同时点MMP-9、TIMP-1在伤口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糖尿病大鼠伤口愈合明显迟缓。术后第3 d两组间胶原纤维、肉芽组织、新生血管和再上皮化没有差异,术后第7 d糖尿病组以上指标得分均低于正常组,第14 d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而第3 d至14 d,糖尿病组的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得分均低于正常组。术后第3 d两组MMP-9表达均达高峰,第7、14 d呈逐渐下降趋势,糖尿病组MMP-9表达水平在各时点均高于正常组;术后第3 d两组TIMP-1表达均达高峰,第7、14 d呈逐渐下降趋势,糖尿病组TIMP-1表达水平在各时点均低于正常组;正常组MMP-9/TIMP-1蛋白水平比值始终维持在一个动态平衡的稳定水平,而糖尿病组却长期处于高水平状态。结论:异常的胶原产生、新生血管重建、炎症反应、再上皮化、肉芽形成可能是糖尿病鼠创面愈合减慢的组织病理学基础;皮肤组织MMP-9/TIMP-1的平衡性改变可能是这种组织病理学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37.
目的 探讨球后放疗在甲状腺相关眼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20例(40只眼)甲状腺相关眼病的患者进行球后放射治疗,对治疗前后的眼球突出度、眼外肌横径值、球后浸润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例(40只眼)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球后放射治疗结束后的眼球突出度、眼外肌横径值、球后浸润程度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眼病的刺激症状明显好转,治疗总有效率70.8%,随访8~18个月无并发症及后遗症发生。结论 利用直线加速器作球后放射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是一种副作用少、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38.
目的:研究体外生理浓度葡萄糖培养胰岛β细胞株NIT-1细胞在不同时间出现的功能变化及其可能机制。方法:观察5.6 mmol/L葡萄糖浓度的DMEM完全培养基培养的NIT-1细胞在 8周培养时间内细胞的形态变化;胰岛素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8周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水平;并以RT-PCR半定量测定各基因Insulin、Glut2、GK、PDX-1、NeuroD1、Pax4、Pax6 mRNA表达水平变化。结果:(1)传代培养过程中细胞生长良好呈多边形,不同培养时间的NIT-1细胞形态无显著差异;(2)胰岛素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示GSIS组胞浆染色阳性,呈淡黄褐色;(3)1-8周每周测定的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GSIS)与第1周数据比较,显示胰岛细胞分泌功能改变差异显著(P<0.05);(4)1-8周每周测定的胰岛素基因、PDX-1基因、GK基因、Glut2基因、NeuroD1基因和Pax6基因mRNA的表达与第1周比较,显示基因mRNA的改变差异显著(P<0.05); Pax4基因mRNA的改变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生理浓度葡萄糖培养的NIT-1细胞的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功能随体外培养时间的延长呈逐步下降趋势;这可能与维持β细胞功能有关的基因Insulin、PDX-1、 GK、Glut2、NeuroD1 和 Pax6 表达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239.
烹饪实践课对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目的观察烹饪实践课对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的影响,以及患者对营养知识的掌握程度。方法已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25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进行门诊课堂教育或个别的糖尿病饮食理论教育,实验组进行烹饪实践课学习。两组患者教育前后均进行营养知识评分以及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检查。结果实验组患者对糖尿病营养知识的掌握较好,其FBG,PBG,HbA1c,TG,TC,HDL-C,LDL-C的控制也比对照组理想。结论烹饪实践课有利于糖尿病患者掌握饮食控制的原则和方法,达到更好地控制糖尿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40.
业务测验(104)答案和题解——内分泌系统疾病专题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科严励程桦答案1.B2.B3.C4.D5.B6.B7.C8.C9.D10.B11.A12.A13.A14.A15.A16.E17.C18.E19.B20.E21.C22.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