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7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固定结合Telamon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不稳的疗效。方法对32例腰椎管狭窄并椎间不稳、21例腰椎滑脱Ⅰ~Ⅲ度的患者采用了经椎弓根固定,全椎板切除减压或开窗减压单枚或两枚Telamo椎间植入融合术。结果 术后随防了3—37个月,根据JOA29分下腰痛评分系统进行了疗效评分,术前平均9.8分,术后平均24分,术后的平均改善率为74%。结论椎弓根钉固定结合Telamon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不稳疗效满意;手术方式取决于患者病情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外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4年8月至2008年10月采用单侧经椎弓根外穿刺入路行PKP治疗重度OVCFs患者22例(34椎),男性7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61.8(52~74)岁,病程2~6个月。手术前后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伤椎高度与后凸畸形的X线片测量。结果 22例(34椎)手术均安全完成,术中骨水泥注入量平均2.7 ml,术后平均随访34.2(18~66)个月。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较术前改善(P<0.05),椎体前缘及中线平均高度恢复(2.3±0.6)mm,后凸畸形矫正(1.8±0.4)°。2例出现骨水泥渗漏,但无临床症状及体征。结论单侧经椎弓根外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重度OVFs的可行及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3.
病变椎体部分切除、髂骨植骨及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的:探讨病变椎体部分切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5例脊柱结核患者,术前抗痨治疗9~38d后采用前路病变椎体部分切除、大块髂骨支撑植骨、前路或后路器械内固定手术。融合2个椎间隙以下者行前路固定24例;融合3个椎间隙以上者行后路固定31例,其中前后路同期手术者14例,分两期手术者17例。术后负压引流3~5d。结果:随访24~70个月,平均38个月。24例伴脊柱畸形者后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22°矫正至术后平均9°,随访时平均11°。19例伴神经功能障碍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术后半年87%的患者血沉达到正常,CRP93%达到正常;1例出现并发症,经再次手术治愈。X线片复查见全部患者于术后3~6个月(平均5.5个月)植骨愈合,均恢复了正常生活与工作。结论:病变椎体部分切除、植骨、内固定术病灶清除彻底,病椎骨融合快,复发率低,患者卧床时间短,缩短了脊柱结核的疗程,是治疗脊柱结核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64.
在胸腰椎结核的手术治疗中,前方入路可以完成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传统的前路手术显露充分,病灶清除彻底,手术疗效肯定,但手术切口长、创伤大。近年来,微创技术因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在胸腰椎结核前路手术中的应用逐渐增多。作者复习文献,通过探讨改良小切口前路手术、影像学技术实时监控引导下经皮置管引流、内镜辅助下手术、通道下侧方椎间融合术等各种手术的最佳适应证,就微创技术在胸腰椎结核前路手术中的应用特点进行综述,相信对不同患者采用不同微创手术方式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5.
66.
目的检测老年患者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前后D-二聚体含量,探讨PLIF术对老年患者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我科2011年1月至2011年4月行PLIF术的65例老年患者,对比研究术前、术后24h、术后72h 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患者术前D-二聚体含量均在正常范围(0~500μg.L-1)之内,术后24h较术前显著增高(P<0.05),58例患者D-二聚体含量在术后72h下降至正常范围之内,但仍高于术前;7例患者D-二聚体含量在术后72h仍高于正常范围,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治疗后6例患者D-二聚体含量逐渐降至正常范围;1例死于肺栓塞。结论 PLIF手术对老年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影响较大,且术后24hD-二聚体含量升高显著,提示发生肺栓塞的可能性增加,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67.
王庆锋  马园  丁惠强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4):291-293,F0002
目的检测颈椎间盘内髓核组织细胞密度、细胞凋亡率以及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及死亡受体5(DR5)的表达。方法实验组30个标本来自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前路手术所切取的椎间盘组织(C3-C7),对照组30个标本为颈椎创伤患者前路手术所取得的椎间盘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髓核组织中凋亡小体和细胞密度,原位DNA片段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凋亡细胞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RAIL、DR5的表达。结果实验组髓核组织中的细胞密度均低于对照组,TUNEL阳性细胞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TRAIL、DR5染色阳性细胞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将两组全部60例颈椎间盘标本合并后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颈椎间盘TUNEL阳性细胞率与细胞密度之间呈负相关(r=-0.969,P〈0.01);两组髓核内TRAIL、DR5染色阳性细胞率与TUNEL阳性细胞率之间呈正相关r=0.921和0.755,P〈0.01)。结论细胞密度下降参与了颈椎间盘的退变过程,细胞凋亡是椎间盘髓核细胞减少的原因之一,颈椎间盘组织中存在DR5/TRAIL诱导的凋亡途径。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tic factor-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TRAIL)在颈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原位DNA片段末端标记(TUNEL)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比观察30例颈椎病退变颈椎间盘组织细胞及30例创伤对照颈椎间盘组织细胞凋亡状态及TRAIL的表达.结果 TUNEL染色观察示颈椎病组的髓核内的平均凋亡细胞率为(10.93±1.87)%,高于对照组的(6.43±1.56)%(P<0.01).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颈椎病组髓核内TRAIL染色阳性细胞率为(49.13±15.66)%,高于对照组的(20.26±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对照组和颈椎病组全部60例颈椎间盘标本合并后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颈椎间盘髓核内TRAIL染色阳性细胞率与TUNEL阳性细胞率之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921(P<0.01).结论 颈椎病椎间盘组织细胞凋亡数与TRAIL阳性细胞数均明显高于创伤对照组,且凋亡与TRAIL的表达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9.
目的:评价单侧椎弓根外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7月~2008年5月采用行单侧经椎弓根外穿刺入路PKP治疗胸椎骨质疏松性VCFs患者38例;年龄55-72岁,平均60.3岁。结合体检、MRI及X线片确定责任椎体,骨折部位为T4-T12。手术前后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X线片测定,观察患者疼痛、病椎高度的恢复以及后凸畸形的矫正情况。结果:38例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平均骨水泥注入量为3.2±1.4ml,随访6-24个月,平均9.5个月。术后背痛明显缓解,36例(95%)VAS评分获明显改善;椎体中线高度矫正率为50.9%,冠状位X线未发现椎体侧方楔形变增加。有3例共5个椎体出现骨水泥渗漏,但均未出现临床症状。结论:经椎弓根外入路单侧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胸椎骨质疏松性VCFs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迅速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后路病椎间手术治疗胸、腰椎单节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 2015年1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胸、腰椎单节段脊柱结核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法不同,分为 后路病椎间手术组和前后路联合病椎间手术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病变椎体Cobb角、植骨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6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0~30(平均22)个月。后路病椎间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均短于或小于前后路联合病椎间手 术组(P<0.05)。两组随访过程中疼痛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明显恢复。两组术后6个月ESR和CRP 均降至正常范围,组内术前与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的ESR和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个月与末 次随访的ESR和CRP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术前、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的ESR和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组内术后和末次随访的Cobb角均较术前减小(P<0.01),组间术后、末次随访的Cobb角之间的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obb角矫正率、角度丢失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病椎间手术组和前后路 联合病椎间手术组患者术后6个月植骨愈合率和术后1年的植骨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病椎间手术组 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前后路联合病椎间手术组(P<0.01)。结论:后路病椎间手术治疗胸、腰椎单节段脊柱结核的临 床疗效满意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