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比较经皮穴位电刺激与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 ,并探讨其治疗机理。方法 :将 6 8例患者随机分成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组和口服西药对照组各 34例。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及神经传导速度、血脂、血流变等指标。结果 :(1)治疗组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 ;(2 )治疗组治疗后的神经传导速度、血脂、血流变值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P <0 0 5 ,P <0 0 1) ,且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5 ,P <0 0 1)。结论 :经皮穴位电刺激能明显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受损神经的传导速度 ,改善微循环 ,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  相似文献   
52.
肌酸尿时多见而又为主要病因的腺嘌呤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但是腺嘌呤过多对人体是有害的。到目前为止,只有应用雄性动物研究腺嘌呤影响的报告。在雄鼠发现喂饲富含腺嘌呤的饲料会引起肾衰竭。由于腺嘌呤对雌性动物的影响的报告还甚少,本实验研究了腺嘌呤处理对不同性别大鼠的影响,并进行了讨论。年轻雄性和雌性大鼠分别给与一种预定浓度的腺嘌呤(6、60及100mg/mL)共8周(3次/周)。结果100mg/mL腺嘌呤处理能引起雄鼠肾衰,50mg/mL能引起肾功能失调。但是,只有100mg/mL才能引起雌鼠肾功能失调,其影响与雄性大鼠有些不同。雄鼠血清睾酮水平及BMD可因腺嘌呤处理而降低,但肾功能失调可有可无。相反,雌鼠尽管有肾功能失调,血清17-β雌二醇水平及BMD可完全不受腺嘌呤处理的影响。如上所述,本研究能说明腺嘌呤对骨代谢的影响是通过性激素合成实现的。腺嘌呤常含于临床药物及日常食物中,过多摄入包括腺嘌呤在内的核酸会影响内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53.
小结了Fuscoporia oblique褐孔菌属植物(含有多糖)、Samallanthus onchifolius洋根(洋根中含有低聚糖)和传统中药糖脂清对遗传性2型糖尿病伴随高胰岛素血症的KK-Ay小鼠的抗糖尿病作用。Fuseoporia oblique(FO)褐孔菌属植物(中含有多糖)的水提取物口服给药4h后,即可降低KK-Ay小鼠的血糖(与对照组相比)。连续口服给药6周后,可降低血糖并显著降低血浆中的胰岛素和糖耐量,但不影响正常小鼠血糖。结果表明褐孔菌属植物(FO)具有抗糖尿病作用。Samallanthus sonchifolius洋根(洋根中含有低聚糖)叶子的水提取物连续口服给药6周,可以降低KK-Ay小鼠的血糖、改善糖耐量和降低高胆固醇血症,但不影响正常小鼠的血糖。研究结果表明,洋根可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高血糖症和高血脂症。糖脂清连续口服给药4周后,可降低KK-Ay小鼠血糖、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并且可以显著降低小鼠小肠黏膜上的麦芽糖酶活性,改善蔗糖和麦芽糖的耐量。此研究结果支持糖脂清通过降低α-糖苷酶的活性改善糖代谢的假设。因此,糖脂清对于2型糖尿病的高糖血症和高脂血症具有十分有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54.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使电针疗法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方法]通过大鼠坐骨神经横断的方法构建神经再生室模型,分别采用不同频率电针针刺大鼠患侧环跳、足三里、三阴交治疗,采用图像分析系统分析,观察大鼠坐骨神经再生和修复情况。实验筛选电针最佳治疗参数及治疗时机再临床应用。[结果]电针能够改善神经肌肉结构、代谢和功能,改善神经肌肉动作电位,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以及肌肉收缩力,促进损伤神经再生和神经肌肉的神经再支配。[结论]变频电针能够有效促进损伤周围神经的再生和修复,与低频电针比较,以5Hz电针效果最佳,变频电针效果次之,变频Ⅱ电针效果再次之,早期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5.
背景:将成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潜能干细胞方案主要通过反转录病毒将Oct-4,Sox2,c-Myc,Klf4等基因转入成体细胞而实现。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1作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对成体细胞向诱导多潜能干细胞转化的关键性基因Oct4、Sox2、c-Myc、Klf4、Nanog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培养基为α-MEM,体积分数5%FBS,1%双抗;用药组培养基为α-MEM,体积分数15%FBS,1000U/mLRatESGRO,1%双抗,并加入6.25μmol/L和12.5μmol/L人参皂苷Rg1。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Oct4,Sox2,c-Myc,Klf4,Nanog等mRNA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人参皂苷Rg16.25μmol/L培养30d,Nanog、c-Myc、Oct、Klf4、Sox2mRNA表达均有升高,且Nanog、c-Myc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人参皂苷Rg1能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c-Myc,Nanog,但Nanog阳性的诱导多潜能干细胞在基因表达谱上很难与胚胎干细胞区分出来,提示人参皂苷Rg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诱导多潜能干细胞转化可能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中药有效成分对神经干细胞(NSCs)增值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从16天SD大鼠胚胎脑体外培养原代NSCs,增生并传代.用Neet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ICC)鉴定NSCs,用BrdU染色鉴定NSCs增生.限量稀释法观察了几种中药有效成分对NSCs增生的作用,如人参皂苷Rg1和黄芪皂苷(ASIV).[结果]不同剂量的人参皂苷Rg1和黄芪皂苷AS Ⅳ能促进神经干细胞的体外增殖.与对照组比较,Rg1和AS的3种剂量可使神经球生成数目增加(P<0.05或P<0.01).其中两种药物成分低剂量组比其他组效果更显著.Hes1,Hes5和细胞周期蛋白D1的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RT-PCR)分析显示Rg1高剂量组的Hes1基因表达和AS高剂量组Hes5基因表达增长明显.同时,Rg1中剂量组的Hes5基因表达轻微增加(P>0.05).两药各剂量组的周期蛋白D1(CyclinD1)基因表达可见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g1和ASⅣ可明显促进神经干细胞体外增殖,实时定量检测结果显示HeM、Hes5和周期蛋白D1与Rg1和AS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1对体外培养胚胎神经干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从孕16天SD大鼠胚胎脑组织中分离培养胚胎神经干细胞,免疫组化法进行神经干细胞的鉴定及增殖鉴定,采用稀释法筛选和检测人参皂苷Rg1对体外培养胚胎神经干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结果剂量筛选结果显示,人参皂苷Rg1组(100、4、0.8μmol/L)神经球数明显增加。选定人参皂苷Rg140、4、0.4μmol/L作为高、中、低剂量进行进一步实验研究,与对照组相比,人参皂苷Rg1高、中、低剂量组神经球生成数目明显增加。结论人参皂苷Rg1可以明显增加神经球生成数目,具有促进胚胎神经干细胞体外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8.
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态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BV感染后可呈现多种临床表现,本文分别从高危因素、病毒变异、基因整合及宿主免疫状态、遗传背景等方面探讨感染HBV后发展成AsC的机制,从而有助于发现预防、治疗AsC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9.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对周围神经损伤后肌肉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构建坐骨神经截断后神经再生室,以5Hz和100Hz电针刺激患侧环跳、足三里和三阴交穴.每次治疗10min.隔日1次.每星期治疗3次,设对照组。各组分别治疗14w、17w和20w后.取腓肠肌组织HE染色,测量肌细胞直径、截面积.取其平均值。结果电针刺激能明显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后腓肠肌肌细胞的恢复.其中以5Hz电针组治疗效果最佳。结论电针是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肌肉功能恢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0.
吸收不良综合征(malabsorption syndrome)是消化道对糖、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和水分等各种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障碍而引起的各种临床症状及营养缺乏疾病的总称,通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是小肠上皮细胞本身病变所此起的,以幼儿性乳糜泻(celiac sprue)为其代表。继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的原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