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0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48篇
药学   20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目的:探讨最佳房室间期(AVD)的设置和管理方法。方法:选择因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而安置双腔起搏器的患者,研究组(23例)通过超声心动图指导进行感知房室间期的优化,对照组(21例)则常规设置房室间期。对比起搏器植入后1周和7个月2组患者超声心动图的变化以及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结果:(1)研究组的AVD为(138.7±8.7)ms,对照组的AVD为(124.8±0.8)ms(P〈0.001)。(2)起搏器植入后1周,2组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指标无显著差异。(3)随访结束时,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左房内径分别为(36±2.8)mm和(38.7±3.4)mm,P=0.008;左室内径分别为(46.7±4.5)mm和(49.4±5.2)mm,P=0.07,对照组的左心房、左心室较研究组相对增大。E波最大血流速度-时间积分分别为(13.2±0.9)和(9.9±1.7);A波最大血流速度-时间积分分别为(5.1±0.9)和(4.1±0.9);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58.6±2.2)%和(55.3±4.1)%;每搏量分别为(63±5.2)mL和(54.9±6.6)mL,对照组患者的心功能明显降低。结论:最佳房室间期起搏有利于患者的心功能,超声心动图是指导房室间期设置的简便而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42.
局灶性心房颤动及其点消融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导管射频消融心内膜根治心房颤动 (房颤 )开始于 1 994年 Swartz等 [1]报道的“类迷宫术”,在心律失常领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久 ,Haissaguerre等 [2 ] 报道 2例单点消融根治局灶性房颤 ( focal atrialfibrillation) ,例数较少 ,影响不大。近年发现许多阵发性房颤都可以标测到其发生的关键部位 ,而且大部分局限在左房的肺静脉入口内及其附近 ,消融的成功率很高。本文对局灶性房颤及其点消融治疗方面的进展作如下综述。   1 .概念和特点 [3 -8]  局灶性房颤定义为由激动方式恒定的单个或多个房性早搏 (房早 )诱发的房颤 ,在房早的起源…  相似文献   
143.
先天性长QT综合征七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1例先天性长QT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患者(先证者)所在的家族进行普查,研究该家族的发病情况及临床和心电图特点,推测其相应的表现型和基因型。方法 按常规采集26例家庭成员的临床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并采集同步12导联心电衅,测量QT间期和校正的QT间期,采用Schwartz提出的评分标准作为LQTS的诊断标准。结果 26例中有7例(28%)长QT综合征患者,6例可疑诊断。发生晕厥的诱因均为情绪激动或体力劳动,心电图表现为QT间期延长,在发病前后延长得更加明显,T波宽大有切迹,多可见U波,病情严重的患者心电图表现更加典型,该家族中患者的首次发病年龄较在,预后好,没有1例发生猝死或未成年夭折。结论 该家族中LQTS患者的临床和心电图表现符合LQTS1或者LQTS2。基因型有可能为KVLQT1或者HERG基因的突变。  相似文献   
144.
目的通过对植入起搏器的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右心室心肌的临床病理研究及超微结构分析,探讨缓慢心律失常病因、判断病理改变程度及超微结构特点。方法对13例需植入起搏器的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在植入术中行心内膜心肌活检。三度房室阻滞5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8例。标本分别进行光镜及电镜检查。以5例高血压病Ⅰ期患者为对照。采用SekiguchiM的组织病理学半定量分析方法,按照病变严重程度进行4级病理计分。结果病理诊断心肌病1例、非特异性改变12例。光镜结果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心肌细胞肥大、心肌变性及间质纤维化,比较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组和三度房室阻滞组患者改变差异无显著性(P>0.05)。组织病理学衰竭指数平均值(2.2±1.2)。电镜结果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组和三度房室阻滞组比较,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组线粒体数目增加、肌浆网扩张、脂褐质沉着增加及空泡变性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缓慢心律失常患者线粒体数目增加、线粒体形态改变、空泡变性及肌原纤维断裂疏松化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心内膜心肌活检对于了解缓慢心律失常发病原因缺乏特异性,对判断病理改变程度及超微结构有一定价值。缓慢心律失常者心肌均有不同程度病理改变,光镜改变轻,超微结构改变则较明显。  相似文献   
145.
影响平板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准确性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目的 对照平板运动试验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旨在探讨影响运动试验正确诊断冠心病的因素 ,从而提高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同期内 (相距时间 <1周 )行平板运动试验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住院病人 83例 ,男 6 4例 ,女 19例 ,平均年龄 5 2± 10岁。运动试验阳性诊断标准为运动中或后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 0 .1mV且持续 1分钟以上 ,或呈损伤缺血型抬高≥ 0 .2mV。冠状动脉造影以冠状动脉狭窄≥ 5 0 %为阳性 ,对比平板运动试验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1) 83例病人中冠状动脉造影阳性 2 2例 ,其中运动试验阳性 13例 (真阳性 ) ,阴性 9例 (假阴性 ) ;冠状动脉造影阴性 6 1例 ,其中运动试验阴性 45例 (真阴性 ) ,阳性 16例 (假阳性 )。 2 ) 6 1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病例中女性 18例 ,假阳性 4例 (2 2 .2 %) ;男性 43例 ,假阳性 12例 (2 7.9%)。总假阳性率为 2 6 .2 %。 2 2例冠状动脉造影阳性中 9例假阴性 ,假阴性率为 40 .9%。 3) 13例真阳性组病人 7例在ST段发生缺血型改变同时伴随胸痛症状 (5 3.8%) ,16例假阳性组仅 3例伴胸痛 (18.7%) ,P <0 .0 5。 9例假阴性组 4例出现胸痛 (44 .4%) ,高于真阴性组 8.9%(P <0 .0 5 )。 4)真阳性组病人运动量 (6 .6± 1.8METs)及运动时间 (2 85 .7± 10  相似文献   
146.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心房去迷走神经减少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心房电重构与房颤密切相关。然而,迷走神经干预对心房电重构的影响尚不清楚。本实验根据心房电重构后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这一现象,通过测量心房有效不应期来研究迷走神经阻断对心房电重构的影响。材料与方法8只杂种犬,体重10~15kg。用硫代巴比妥钠腹腔麻醉后气管插管予氧气吸入,整个试验过程中监测血氧饱和度并使之保持在90%以上。术前以美托洛尔0.2mg/kg首次静脉推注,随之0.2mg/(kg.h)维持,使基础心率下降20%~40%,以阻断交感神经效应。行颈部正中切口,逐层分离获得颈部交感-迷走…  相似文献   
147.
目的针对心房颤动(房颤)基质消融是房颤消融的最终目标,最紊乱的房颤波(Ⅲ型房颤)所在部位可能为房颤维持的关键所在。本文分析Ⅲ型房颤波在双侧心房的分布特点及肺静脉隔离对其影响。方法11例持续性房颤患者,用普通的电生理检查导管或64极Basket导管分别在上腔静脉、右心房游离壁、右心房后壁、右心耳、右心房间隔部、左心房后壁、左心耳、肺静脉及冠状静脉窦记录2分钟房颤心内电图。根据Wells对房颤电活动的分类,人工计算Ⅲ型房颤占所记录的2分钟心电图的百分比(房颤紊乱指数,DI)。比较肺静脉隔离前及房颤自动终止或电复律前冠状窦口及冠状窦中、远端房颤紊乱指数的变化。肺静脉隔离在房颤中进行。在窦性心律下证实仍然存在心房—肺静脉间电活动传导,在窦性心律或心房刺激下完成肺静脉隔离。结果在所有720次采样中,房颤紊乱指数成双峰分布,第二峰起始点为75%。在左心房后壁(包括肺静脉)采样326次,房颤紊乱指数大于75%占22.4%,在间隔部(包括冠状静脉窦开口部)采样118次,房颤紊乱指数大于75%占37.3%,在心房其它部位(包括右心房游离壁、右心房后壁、上腔静脉、左心耳及冠状静脉窦左房部)采样276次,房颤紊乱指数大于75%占6.2%。左心房后壁及间隔部与心房其它部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肺静脉隔离导致了冠状静脉窦远端的房颤电活动变化(房颤紊乱指数消融前14.34±25.01,消融后4.62±8.64,P=0.016),而对冠状静脉窦口无明显影响(房颤紊乱指数消融前37.49±38.09,消融后46.83±41.96,P=0.243)。平均随访7个月,6例患者维持窦性心律,5例患者转为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结论Ⅲ型房颤多集中在左心房后部,包括肺静脉。肺静脉隔离可降低Ⅲ型房颤在左心房的百分比,而对右心房影响较小。提示Ⅲ型房颤的集中部位可能为房颤维持的关键部位,肺静脉隔离可能改变了房颤维持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8.
1994年Swarts报告的“类迷宫术”治疗心房颤动开创了应用导管射频消融技术治疗房颤的先河。同年 ,Haissaguerre报道 3例单点消融根治局灶性房颤 (简称房颤 ) ,并提出了房颤可能与“局灶性触发”有关。 1996年 ,Haissaguene等进一步对 4 5例阵发性房颤患者行心房线性消融 ,发现消融后心房电活动由无序变为有序、房颤发作程度减少、出现频发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 ,且常见房早引发房颤 ,经过进一步的电生理检查后证实 ,这些房早均有其局灶性起源部位 ,其中多数位于肺静脉开口部 ,射频消融这些异位灶后房颤也随…  相似文献   
149.
肺静脉内的心肌袖组织在心房颤动(房颤)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肺静脉已成为房颤非药物疗法中重要的发展方向,而在术中清晰准确地显示肺静脉电位(pulmonary vein potential,PVP),是成功电隔离肺静脉和正确判断手术终点的关键之一,本文旨在研究不同部位心房刺激在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0.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经历了近10年的不断探索,近年来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1998年,法国电生理学家Haissaguerre等[1]报告了肺静脉内异常电活动在房颤触发机制中的作用并应用导管消融治疗取得较满意的效果,这是房颤消融治疗的重要里程碑。从此,开始认识到肺静脉在触发房颤的机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消融肺静脉内的触发灶使得阵发性房颤不再发生。然而,在随后的临床实践中发现有时阵发性房颤可以有多个触发灶,可以在肺静脉口内,也可以在肺静脉口外其他部位。同时也观察到在肺静脉口部的消融可以导致部分病例出现肺静脉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