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31.
目的 探讨不同代谢当量(MET)的握球运动强度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导管并发症及运动疲劳感的影响。方法 研究类型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2020年4月至2021年8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行PICC置管9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0例;以MET衡量上肢握球运动强度,3组患者分别对应1~2 METs、2~3 METs、3~4 METs的运动强度,3组患者握球运动时均佩戴显示运动耗氧量的运动手表,均每日握球运动300组/d,三餐后2 h分3次开展,每次100组。PICC置管第3天采用多普勒彩色超声测量静息状态与达到目标运动强度运动10 min后的腋静脉最大血流速度(Vmax)与最小血流速度(Vmin),在置管第7天、置管第14天采用多普勒彩色超声完成上肢静脉血栓分级诊断;并记录PICC置管14 d内导管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堵管、静脉炎、穿刺点出血、导管移位)及PICC置管3~14 d患者运动后的主观疲劳感。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计量资料3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两两比较采用LSD法,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1~2 METs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54.60±10.45)岁;2~3 METs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55.70±11.07)岁;3~4 METs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5.25±10.93)岁。1~2 METs、2~3 METs、3~4 METs组患者运动达标10 min后的腋静脉Vmin、Vmax均显著高于同组静息状态下的Vmin、Vma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静息状态下与运动达标10 min后的腋静脉Vmin、Vmax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置管7 d、14 d内的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0.00%(3/30)比6.67%(2/30)比6.67%(2/30),20.00%(6/30)比13.33%(4/30)比10.00%(3/30)](均P>0.05)。3组患者置管14 d内堵管、静脉炎、穿刺点出血、导管移位及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2 METs组运动疲劳感比例低于2~3 METs组及3~4 METs组[26.67%(8/30)比53.33%(16/30)比76.67%(23/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1~2 METs、2~3 METs、3~4 METs运动强度下的PICC置管患者腋静脉血流速度、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其他导管并发症发生率相当,考虑运动疲劳因素,1~2 METs的运动强度适宜作为PICC置管14 d内的握球运动强度。  相似文献   
32.
33.
目的探讨超高分辨率小动物超声影像系统在大鼠腹主动脉移植模型中的应用价值,观察聚ε-己内酯(PCL)-肝素人工血管在体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选取10只Wistar大鼠,应用PCL-肝素人工血管完成大鼠腹主动脉移植,建立大鼠腹主动脉移植模型。应用超高分辨率小动物超声影像系统检测大鼠体内PCL-肝素人工血管在不同时间点的管壁厚度、管腔内径及血流速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移植模型建立后1、2、3个月,PCL-肝素人工血管管壁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92,P0.01),且1个月与2个月间(P=0.01)、1个月与3个月间(P0.01)管壁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时间点PCL-肝素人工血管管腔内径(F=0.08,P=0.99)及血流速速(F=0.58,P=0.5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建模后1个月,PCL-肝素人工血管均无动脉瘤样扩张改变;建模后3个月,瘤样扩张的PCL-肝素人工血管管腔内径明显大于未扩张者(t=2.94,P=0.03),血流速度明显低于未扩张者(t=4.28,P=0.01)。结论超高分辨率小动物超声影像系统可精确测量PCL-肝素人工血管在大鼠腹主动脉移植模型体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34.
任泽钦 《眼科》2020,29(2):87-89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和高眼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一个“连续体”。本文基于病理生理学,探讨了正常眼压性青光眼中眼压与视神经损害的关系,认为视盘筛板是上述关系及其“连续体”概念的中间环节,眼压和筛板共同构成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始动因素。(眼科,2020, 29: 87-89)  相似文献   
35.
近年来随着心血管疾病患者不断增多,人工血管在临床上的需求不断增长。人工聚合材料聚ε-己内酯[poly(ε-caprolactone),PCL]因具有生物可降解性、良好的力学性能而成为了组织工程血管材料研究的热点。但是单一PCL血管存在疏水性强、细胞黏附亲和力差等缺陷,限制了PCL材料在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为了增强PCL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研究者们应用了各种方法对PCL材料进行表面改性或共混成复合物。本文从PCL的表面改性、复合物等方面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通过表面改性后的PCL及其复合物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提高了材料的细胞黏附和组织生长性能,这为进一步构建理想小口径人工血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索维生素AD对肾阳虚证模型大鼠肾上腺、睾丸、血清睾酮水平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维生素AD高剂量组、维生素AD治疗剂量组、维生素AD低剂量组、模型组,以氢化可的松建立肾阳虚模型,维生素AD高剂量组、维生素AD治疗剂量组、维生素AD低剂量组用维生素AD浓缩滴剂灌胃;正常组、模型组灌以生理盐水。2周后,用Elecsys-201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血清睾酮,用分析天平称取肾上腺、睾丸的质量。结果:模型组血清睾酮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肾上腺质量也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维生素AD低剂量组肾上腺质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维生素AD治疗剂量组血清睾酮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维生素AD可提高肾阳虚证模型大鼠的肾上腺质量,并能提高其血清睾酮含量。补充维生素AD可作为肾阳虚证预防和治疗的辅助疗法。  相似文献   
3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文献中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中医用药规律,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整理近10年文献中医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V3.0),采用改进的互信息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法等方法,对治疗狼疮性肾炎的处方进行组方规律分析。结果:对筛选出的治疗狼疮性肾炎的89首处方进行分析,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是茯苓,中药四气以寒、温、平为主,五味以甘、苦为主,归经以肝、肾经为主,功效以补虚和清热为主;组合频次最多的为茯苓-黄芪,聚类分析中获得3个核心组合;舌象以舌红频次最多,脉象以脉细频次最多;证候统计以血瘀证、气虚证及阴虚证为主。结论:高频药物的配伍体现了中医治疗狼疮性肾炎常注重扶正与祛邪,以清热凉血、利水消肿、活血化瘀为主,辅以健脾补肾、益气养阴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38.
任泽钦 《眼科》2020,(1):6-8
正常眼压青光眼在临床和研究上存在的诸多困惑,既出自疾病本身,更多地源于我们临床型思维和认识方法的局限性。正常眼压青光眼临床表现与病理本质关系复杂并相距甚远,基于临床思维的各种研究难以真正解决发病机制问题。正常眼压青光眼的基本问题和特殊性恰在“正常眼压”及其与视神经损害的关系上。正常群体眼压范围不等于正常个体眼压区间;眼压高低不是质的差异,仅是量的差别;眼压即使正常,对眼组织也有“生理性”压迫作用。因此,要从病因、病理生理、病理,到临床表现,全面合理地解释正常眼压青光眼的眼压与视神经损害的关系。  相似文献   
39.
40.
孟鲁司特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少良  陈泽钦 《河北医学》2010,16(12):1469-1470
目的:观察孟鲁司特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方法:将59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惠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吸入糖皮质激素和观察组口服盂鲁司特钠,疗程3个月,两组同时口服班布特罗至咳嗽症状消失。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咳嗽缓解时间、有效率和6个月复发率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孟鲁司特在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疗效与糖皮质激素相当,副作用小,患儿易于接受,依从性好,可作为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治疗的一线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