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976篇
  免费   16031篇
  国内免费   10298篇
耳鼻咽喉   1510篇
儿科学   2558篇
妇产科学   892篇
基础医学   10437篇
口腔科学   2870篇
临床医学   19740篇
内科学   14574篇
皮肤病学   1766篇
神经病学   4047篇
特种医学   6661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15289篇
综合类   44289篇
现状与发展   45篇
一般理论   2篇
预防医学   19446篇
眼科学   2098篇
药学   19788篇
  220篇
中国医学   15202篇
肿瘤学   7867篇
  2024年   755篇
  2023年   1982篇
  2022年   5035篇
  2021年   6285篇
  2020年   5697篇
  2019年   3189篇
  2018年   3403篇
  2017年   4522篇
  2016年   3521篇
  2015年   6185篇
  2014年   8016篇
  2013年   9867篇
  2012年   14204篇
  2011年   15218篇
  2010年   13703篇
  2009年   12376篇
  2008年   12745篇
  2007年   12525篇
  2006年   11086篇
  2005年   8654篇
  2004年   6950篇
  2003年   6209篇
  2002年   5000篇
  2001年   4619篇
  2000年   3329篇
  1999年   1363篇
  1998年   416篇
  1997年   382篇
  1996年   315篇
  1995年   309篇
  1994年   282篇
  1993年   179篇
  1992年   186篇
  1991年   134篇
  1990年   97篇
  1989年   94篇
  1988年   99篇
  1987年   85篇
  1986年   83篇
  1985年   57篇
  1984年   42篇
  1983年   26篇
  1982年   34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3篇
  1965年   4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 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重组风疹病毒外膜蛋白E1,用其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一种用于诊断风疹病毒感染的ELISA检测方法 .方法 通过基因重组的方式构建表达质粒并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风疹病毒外膜蛋白E1,蛋白纯化后作为包被抗原,用ELISA的方法 检测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风疹检测质控血清以及来自广西桂林的未知血清样本.结果 采用WHO用于风疹检测的质控血清对所表达的重组抗原的抗原性进行鉴定,通过试验,特异性、敏感性均为100%.用表达的抗原对来自我国广西的200份未知血清样本进行风疹病毒外膜蛋白抗体的检测,阳性率为93%,与文献报道的我国其他地区风疹病毒抗体阳性率基本一致.结论 通过实验我们表达了具有良好抗原性的风疹病毒外膜蛋白E1,为进一步研究风疹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外源性CO对LPS攻击时大鼠肠道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 方法: 血气分析监测大鼠呼吸参数,在1、3、6 h的时点上,分别对空白组、脂多糖组(LPS,5 mg/kg)、低浓度CO吸入组(CO 250 mL/M3)、腹腔内CO注射组(CO 2 mL/kg)、脂多糖CO吸入组(LPS 5 mg/kg+CO 250 mL/M3)和脂多糖血症CO腹腔内注射组(LPS 5 mg/kg+CO 2 mL/kg),用硫代巴比妥酸法(TBA)测定肠道丙二醛(MDA)含量,用羟胺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并应用RT-PCR检测肠道组织内的血红素氧合酶-1(HO-1)mRNA的变化。 结果: 给予250 mL/M3的CO持续吸入以及2 mL/kg的CO腹腔内注射,在1、3、6 h时点上,大鼠无缺氧情况的出现。两种方法给予外源性的CO,均降低了内毒素血症时大鼠肠道组织中的MDA含量,提高了SOD的活性,同时诱导了肠组织的HO-1 mRNA 的表达。 结论: 低浓度的CO吸入(250 mL/M3)和一次性腹腔内注射CO(2 mL/kg)补充对大鼠是安全的,补充低浓度或小剂量的外源性CO可以对脂多糖血症肠道提供保护作用,并可以刺激HO-1的产生,促进内源性的CO产生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高眼压状态下青光眼手术方法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对32例药物降压无效的青光眼患者进行青光眼手术,术后观察出血、滤过泡、前房、眼压及视力的变化。结果术后1月视力提高的21只眼(65.63%);保持不变的11只眼(34.38%);眼压术后≤21mmHg者28只眼(87.5%);用药物控制的4只眼(12.5%)。结论高眼压状态采取手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观察益骨胶囊含药血清在成骨-破骨细胞共育体系中对SD大鼠破骨细胞(OC)活性和凋亡的影响。 方法: (1)取1d龄SD大鼠颅骨分离培养成骨细胞(OB),取5d龄SD大鼠四肢股骨、胫骨分离培养OC,建立细胞上清相通但细胞间不相互混杂的平面式成骨-破骨细胞共育体系,实验分为含药血清组和对照组;(2)将10月龄SD雌性大鼠分为益骨胶囊灌胃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制备含药血清和对照血清;(3)重氮盐法检测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和光镜观察骨陷窝数;(4)光镜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共育体系中OC凋亡情况。 结果: 含药血清组在48 h、72 h、96 h对成骨-破骨细胞共育体系中OC分泌TRACP的活性均明显降低于对照组,OC的存活数明显低于对照组,OC的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呈明显的时效关系;所形成骨吸收陷窝的数目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结论: 益骨胶囊含药血清在共育体系中能够抑制OC活性,诱导破骨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探讨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人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人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经含rhGM-CSF(100 μg/L)和rhIL-4(20 μg/L)的Cellgro培养,使其分化为DC。DC与100 mg/L天然的或氧化修饰的LDL孵育72 h后,采用透射电镜和尼罗红染色观察细胞内脂质沉积,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型(CD1a,CD40,CD86,HLA-DR),混合T淋巴细胞反应检测DC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FITC-dextran检测DC吞噬功能,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Th1/Th2 (IL-12/IL-2)细胞因子的浓度。 结果: ox-LDL可诱导DC形成泡沫细胞,而天然的LDL无此作用。经ox-LDL处理的DC吞噬作用明显弱于天然的LDL,而对T细胞增殖作用却明显强于天然的LDL;可明显上调CD80(72.4±9.6 vs 89.5±10.1, P<0.01), CD86(67.2±8.8 vs 80.2±11.6, P<0.01), HLA-DR(80.6±9.8 vs 86.6±10.8, P<0.01) 和CD1a(40.2±10.3 vs 60.2±9.3, P<0.01)的表达,明显促进DC细胞因子IL-12[(44.3±8.9)ng/L vs (65.1±10.4)ng/L, P<0.05]的分泌,但却降低IL-2[(43.6±7.8)ng/L vs (10.0±4.5)ng/L, P<0.01]。 结论: DC可通过摄取ox-LDL形成泡沫细胞,而后者与成熟DC的功能相似,说明DC可能是泡沫细胞新的来源,在动脉粥样硬化免疫病理发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观察硫酸化八肽胆囊收缩素(sCCK-8)对TNF-α诱导大鼠滑膜细胞株RSC-364 IL-6 mRNA 表达及核因子NF-κB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受体机制。方法: 大鼠滑膜细胞株RSC-364经TNF-α(10 μg/L)、sCCK-8(10-8-10-6 mol/L)、CCK受体拮抗剂丙谷胺(2 mg/L)及溶剂单独或联合孵育3 h,用RT-PCR检测细胞IL-6、CCK-AR及CCK-BR mRNA的表达,孵育1 h,用电泳迁移率检测NF-κB活性,孵育30 min,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胞浆IκB蛋白表达。结果: RSC-364细胞固有表达CCK-A/B受体,sCCK-8(10-8-10-6 mol/L)使IL-6、CCK-AR和CCK-BR mRNA表达进一步增高,明显增加TNF-α诱导的NF-κB活性,降低胞浆中IκB蛋白水平,并可被丙谷胺所拮抗。结论: sCCK-8通过NF-κB途径上调TNF-α诱导的大鼠滑膜细胞IL-6 mRNA表达,此作用可能通过滑膜细胞上的CCK受体实现,提示CCK-8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发病过程中可能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97.
The kyphoscoliotic type of Ehlers-Danlos syndrome (EDS type VIA) (OMIM 225400) is an autosomal recessive connective tissue disorder that results from mutations in the lysyl hydroxylase 1 gene (PLOD1) causing underhydroxylation of lysine residues in tissue collagens, particularly of skin.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pool of collagen cross-linking amino acids, hydroxylysyl pyridinoline (HP) and lysyl pyridinoline (LP) excreted in urine has an abnormally low HP/LP ratio, which is diagnostic of the condition. Here we isolated cross-linked peptides containing these residues from the urine of a child with EDS VIA homozygous for a mutation that results in a stop codon and effective null expression of PLOD1 enzyme activity. Peptides that had originated from bone type I collagen and cartilage type II collagen were identified. A cross-linked N-telopeptide fraction that is derived from bone type I collagen contained only LP, no HP, which means that the helical lysines at residues 930 of alpha 1(I) and 933 of alpha 2(I) of the collagen triple-helix had not been hydroxylated. The equivalent peptide fraction from a normal child's urine gave a ratio of HP to LP of 1.5:1 typical for normal bone collagen. A second cross-linked peptide that is derived from the C-telopeptide domain of cartilage type II collagen showed both HP and LP in a 2:1 ratio, compared with 18:1 for the equivalent peptide from a normal child's urine.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EDS VIA, bone type I collagen is more markedly underhydroxylated than cartilage type II collagen, at least at those helical sites that form cross-links. The residual fraction of HP found in the urine of EDS VI patients therefore appears to be contributed in significant part by the degradation products of cartilage. Since PLOD1 is null, other PLOD genes must be responsible for the helical hydroxylation activity that results in HP. The presented approach of analyzing urinary cross-linked C-telopeptide fragments of type II collagen may allow the detection of chondrodysplasias due to genetic defects in lysyl hydroxylase isoforms active in cartilage.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对颅内疾病微创治疗的价值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3月至2007年3月应用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治疗颅内疾病患者58例(高血压幕上脑出血3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12例;急性硬膜外血肿5例;脑积水2例;颅内张力性积气1例)评价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其在颅内疾病的应用价值。结果经采用CT定位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微创手术治疗颅内疾病患者58例,存活51例;死亡4例;术后放弃治疗3例。结论采用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微创手术治疗颅内血肿、积水、积气是简单、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99.
目的:研究人核迁移蛋C(hNUDC)促进人脐血来源的CD34 细胞增殖、分化为巨核细胞的作用.方法:使用Dynal CD34体外分离系统收集人脐血CD34 细胞, 无血清甲基纤维素半固体法体外培养CD34 细胞12 d后, 显微镜下观察hNUDC对CD34 细胞分化增殖为小、中、大巨核细胞集落的形态、数目的影响;无血清液体培养体系培养CD34 细胞10 d后, 流式细胞术检测hNUDC对CD34 细胞分化增殖为CD41 细胞的表达率及其DNA倍性的影响.结果:hNUDC能够明显促进CD34 细胞分化增殖形成中小型CFU-MK集落, 可显著增加巨核细胞表面标志物CD41 的表达, CD41 细胞中DNA倍性显著地高于血小板生成素.结论:hNUDC对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和分化为巨核细胞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克隆细胞因子midkine(MK)基因,表达其融合蛋白,制备抗MK单克隆抗体(mAb)并检测MK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方法:利用MK基因的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从人肾癌组织mRNA中扩增人MKcDNA分子。将其定向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中,在大肠杆菌中表达MS2-MK融合蛋白。以纯化的融合蛋白免疫BALB/c小鼠,用传统的杂交瘤技术,进行细胞融合、筛选、克隆化并制备mAb腹水。用ELISA法分析其Ig亚类,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MK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成功地克隆出MK基因并表达了MS2-MK融合蛋白。通过免疫和筛选,获得2株分泌小鼠抗人MKmAb的杂交瘤细胞,其分泌的mAb的Ig亚类分别为IgG1和IgG2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2株mAb与人胃癌细胞株MGC803和胃癌组织呈强阳性反应。结论:在原核细胞中获得MS2-MK融合蛋白的表达,并制备出抗MK的mAb,为研究MK的生物学活性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