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4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1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31篇
口腔科学   15篇
临床医学   108篇
内科学   67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113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26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22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为斜坡区肿瘤手术提供解剖资料。方法20例整颅,10例行水平切面,10例行正中矢状切面。测量切牙孔、前鼻棘、后鼻棘、枕骨大孔前端、枕髁前端、卵圆孔、破裂孔、颈动脉管外口及舌下神经管外口的内侧缘至咽结节的距离;测量卵圆孔、破裂孔、颈动脉管外口及舌下神经管外口的内侧缘至正中线的距离;测量枕骨基底部颅底外面的长径、枕骨大孔纵径(FML)、枕骨大孔前正中点与枕髁后缘连线垂直距离(AOCP)、枕髁轴径(OCA)、枕髁间距。结果切牙孔后缘、前鼻棘、后鼻棘、枕骨大孔前端、枕髁前端、卵圆孔、破裂孔、颈动脉管外口及舌下神经管外口的内侧缘至咽结节的距离分别为(mm):72.12±4.25、77.77±3.89、33.73±2.07、13.14±1.91、15.71±1.74、27.51±2.12、15.98±1.98、25.93±2.23、19.15±1.49。卵圆孔、破裂孔、颈动脉管及舌下神经管外口的内侧缘至中线的距离分别为:25.55±1.63、11.72±1.70、25.75±1.98、17.41±1.41。枕骨基底部颅底外面长径、FML、AOCP、OCA、枕髁间距分别为(mm):28.80±2.67、35.84±2.59、17.10±1.13、24.55±2.35、21.07±1.92。结论经口咽至斜坡区的手术入路中,开骨窗时安全范围是以咽结节为中心,以15mm为半径做斜坡磨除;也可以做矩形骨窗,即以咽结节为中心开一长(高)25mm×宽20mm的骨窗。  相似文献   
32.
移动差值控制图评估临床实验室肌钙蛋白不确定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运用控制图评估肌钙蛋白I(cTnI)测量不确定度。方法采用日本东曹AIA-1800全自动荧光磁微粒酶免分析仪测定cTnI控制品,1次/天,共30d;用Anderson-Darling法检验数据的正态分布性和独立性;建立单值-移动差值及指数加权移动平均值控制图及评估不确定度。结果 Anderson-Darling检验cTnI质控数据为正态分布性且具有独立性,结果测量不确定为(0.218±0.016)μg/L,(k=2)。结论移动极差控制图法可用来评估cTnI结果不确定度,本研究为临床实验室评价不确定度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妊娠及非妊娠妇女宫颈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的基因分型情况。方法:收集2012年2月—2013年5月在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684例育龄期女性(非妊娠妇女)和857例妊娠妇女的宫颈上皮细胞标本,采用基因扩增及基因芯片技术对宫颈上皮细胞进行HPV基因亚型检测。结果:非妊娠妇女检出HPV感染195例(感染率28.5%),主要的感染类型为HPV43、16、58等。妊娠妇女检出HPV感染102例(感染率11.9%),主要的感染类型为HPV43、16、58等。妊娠妇女中30岁、30~40岁、40岁的HPV感染率分别为10.9%、15.1%、30%,非妊娠妇女中30岁、30~40岁、40岁的患者HPV感染率分别为25.3%、25.2%、32.2%。结论:妊娠妇女HPV感染率低于非妊娠妇女,两组HPV感染型别基本相同,HPV43、16、58型感染是该院妇产科门诊患者的主要感染型别,非妊娠妇女随年龄增长感染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风湿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检测的重要性,了解静脉血血清标本不同的放置时间对风湿性自身免疫疾病相关的细胞因子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采集26例风湿病患者静脉血血清,分别于室温下放置0、1、4h后,通过液相悬浮芯片技术对其进行一系列细胞因子测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风湿病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 )-10、IL-13、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和干扰素 g (IFN-g )等细胞因子水平与患者年龄相关( P<0.05);血清中IL-10、IL-12p70、正常T细胞激活上调性表达因子(RANTES)、IP-10和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β(MIP-1β)等细胞因子水平与患者疾病类型相关(P<0.05);血清室温放置4 h内各标本中细胞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液相悬浮芯片技术可高效分析风湿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谱,有助于疾病诊断和评估。风湿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检测时限可延长至室温下4h,可以满足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以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4项血常规参数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冀中能源峰峰集团公司总医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病毒性肝炎患者376例为研究对象,依照患者的病情,将其分为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重症肝炎组,同期选择32名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利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针对所有人员进行血常规参数的详细检测。并且在同一时间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血清总胆红素(TBiL)以及清蛋白(ALB)进行检测。此外,利用全自动血凝仪对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进行测定。结果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以及重症肝炎组患者RDW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肝炎组及肝硬化组 MCV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以及重症肝炎组与对照组 PDW 与 MPV 水平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性肝炎患者 RDW 与 PT 以及 TBiL 呈现正相关关系,但与 ALB 呈现负相关关系(P<0.05);且患者 MCV 与其 PT 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而与 ALB 呈现负相关关系。结论对 MCV 及 RDW 进行检测,能够有效反应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脏病变程度,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6.
大鼠原位肝脏低温灌注和复流模型的建立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建立一种大鼠肝脏原位低温灌注再复流模型,用于离体及活体供肝肝切除术的研究。方法大鼠78只,分成4组,A、B组分别用乳酸林格氏液和自制灌注液灌注,C组仅行全肝血流阻断,D组作正常对照。脾静脉和右肾上腺静脉分别作为灌注液流入和流出道,行在体原位低温灌注,观察再复流后对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的影响。结果C组再复流2h和6h血清透明质酸浓度为(250.0±24.1)μg/L、(290.4±37.0)μg/L,分别高于A组(142.9±30.1)μg/L、(200.0±17.5)μg/L,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B组浓度为(63.3±16.2)μg/L、(62.1±14.6)μg/L,与A组相比浓度更低(P<0.01)。结论该模型方法简单,易成功,可用于离体和活体供肝肝切除防止肝脏损伤的研究。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3D双回波稳态进动(dual echo steady state ,DESS)磁共振序列在显示椎管内臂丛神经的形态解剖学信息的情况,以及在显示突出椎间盘与椎管内臂丛神经的关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有颈肩痛和上肢麻痛等颈丛和臂丛神经根受压症状,临床高度怀疑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M RI常规序列(矢状位 T1 WI ,T2 WI ,横轴位T2WI)和3D DESS序列,3D DESS序列的所有图像均采用3D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与曲面重组等后处理,由2位高级职称M RI影像诊断医师通过对重建后图像所显示的臂丛神经椎管内神经根的形态、长度以及突出椎间盘与椎管内臂丛神经的关系的影像表现,评价3D DESS序列在神经根型颈椎病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3D DESS序列重建图像和常规MRI T2WI序列图像对臂丛神经椎管内神经前根的显示率分别为94.3%(33/35)和88.6%(31/35),对臂丛神经椎管内神经后根的显示率分别为94.3%(33/35)和80%(28/35),3D DESS序列明显优于常规层厚 T2 WI图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在臂丛神经椎管内神经前后根完整性的显示方面,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3D DESS序列经重建后的图像,可提供更多的椎管内臂丛神经的形态解剖学信息,能清晰显示突出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明确依据。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多房棘球绦虫(Em)重组BCG-EmⅡ/3疫苗免疫和Em原头节攻击后小鼠脾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 将Balb/c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3组:疫苗皮下注射组、疫苗鼻腔内接种组、对照组.免疫后8周用Em原头节进行攻击感染,感染后18周杀鼠取脾,分离脾细胞,分别用原液、Em抗原(EmAg)、刀豆蛋白A(ConA)或植物血凝素(PHA)培养,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β)、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结果 疫苗皮下注射组原液培养条件下IL-2、IFN-γ、TNF-α和IL-4水平分别为(34.6±2.7)、(34.5±2.8)、(265.0±0.0)、(9.8±2.6)ng/L,与对照组[(25.0±1.9)、(30.0±0.0)、(10.0±0.0)、(12.5±2.7)n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疫苗鼻腔内接种组原液培养条件下上述4种指标分别为(32.5±2.2)、(33.6±2.7)、(130.0±0.0)、(10.4±2.7)n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疫苗皮下注射组原液培养条件下TNF-α水平明显高于疫苗鼻腔内接种组(P<0.01).EmAg、ConA(或PHA)刺激培养条件下,上述4种指标明显高于相同组别的原液培养(P<0.01),且ConA(或PHA)刺激培养条件下,上述4种指标明显高于相同组别的EmAg刺激培养条件(P<0.01).结论 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CG-EmⅡ/3疫苗诱导小鼠产生辅助T淋巴细胞(Th)1型免疫反应,从而对抗Em原头节攻击感染.  相似文献   
39.
[目的]用荧光DDRT-PCR技术寻找低剂量环境化学污染物(ECPs)过氧化氢(H_2O_2)、甲醛(FA),三氯乙烯(TCE)诱导细胞适应性反应差异表达的基因,为进一步研究低剂量的环境化学污染物(ECPs)诱导机体的生物学效应及其机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H_2O_2、FA、TCE对细胞毒性的剂量反应关系,建立适应性反应的模型。然后用荧光DDRT-PCR寻找对照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适应性反应组差异表达的基因,并鉴定和验证部分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按照对照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适应性反应组处理细胞后,DDRT-PCR结果显示各处理组与对照组比较:H_2O_2有60个差异条带、FA有61个,TCE有52个。选择差异比较明显的条带进行2次PCR,然后通过进一步克隆、测序、同源性比较发现一些已知基因如BCL-2、EIF3S5、NDUFS4、RPS10等。[结论]低剂量环境化学污染物诱导机体的适应性反应可能有维持细胞稳态、抗氧化系统、DNA损伤修复级激活细胞信号分子等过程的参与。  相似文献   
40.
目的研究食管鳞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对108例食管鳞癌患者(食管鳞癌组)术前检测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并与50例健康献血者(对照组)对比,分析食管鳞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食管鳞癌组患者外周血CD3^+ 、NK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0;P=0.320);CD4^+和CD8^+水平显著增高(P=0.001;P〈0.001),由于CD8^+增高的程度大于CDZ增高的程度,使得CDgCDs~较对照组降低(P〈0.001)。(2)早期食管鳞癌患者外周血CD4^+/CD8^+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2);中晚期食管鳞癌患者CDgCDs~进一步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与早期食管鳞癌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8)。(3)有淋巴结转移食管鳞癌患者CD4^+和CD4^+/CD8^+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均〈0.001),CD8^+和NK细胞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5)。结论食管鳞癌患者存在免疫功能低下,随着肿瘤的进展免疫功能进一步受到削弱;监测CD4^+/CD8^+的变化可作为食管鳞癌病情进展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