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155篇
  免费   10325篇
  国内免费   4828篇
耳鼻咽喉   926篇
儿科学   1585篇
妇产科学   767篇
基础医学   5031篇
口腔科学   1951篇
临床医学   11637篇
内科学   8990篇
皮肤病学   1181篇
神经病学   2478篇
特种医学   3686篇
外科学   7648篇
综合类   21572篇
现状与发展   13篇
一般理论   2篇
预防医学   11840篇
眼科学   1028篇
药学   9019篇
  119篇
中国医学   8416篇
肿瘤学   4419篇
  2024年   487篇
  2023年   1421篇
  2022年   2770篇
  2021年   3560篇
  2020年   3252篇
  2019年   1710篇
  2018年   2199篇
  2017年   2775篇
  2016年   2260篇
  2015年   3835篇
  2014年   4722篇
  2013年   6134篇
  2012年   7542篇
  2011年   7860篇
  2010年   7296篇
  2009年   6670篇
  2008年   6346篇
  2007年   6080篇
  2006年   5380篇
  2005年   4234篇
  2004年   2962篇
  2003年   2419篇
  2002年   1953篇
  2001年   1859篇
  2000年   1284篇
  1999年   658篇
  1998年   439篇
  1997年   433篇
  1996年   428篇
  1995年   346篇
  1994年   287篇
  1993年   268篇
  1992年   202篇
  1991年   173篇
  1990年   169篇
  1989年   189篇
  1988年   166篇
  1987年   159篇
  1986年   158篇
  1985年   139篇
  1984年   106篇
  1983年   103篇
  1982年   78篇
  1981年   84篇
  1980年   58篇
  1979年   49篇
  1978年   42篇
  1977年   48篇
  1976年   50篇
  1971年   3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Background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signs of oral dryness in relation to different salivary variables and to correlate subjective complaints of oral dryness with salivary flow rate.  相似文献   
72.
73.
人工髋关节置换并发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术后发生假体周围骨折的原因,探讨其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方法]自1995年7月-2006年8月,共64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其中18例发生假体周围骨折,术中骨折11例(股骨距骨折7例,假体柄下端骨折4例),术后骨折7例(假体柄下端、远端骨折),男12例,女6例,年龄51-79岁,平均68岁,按照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后骨折的AAOS分型:I型1例,Ⅱ型4例,Ⅲ型4例,IVa型4例,IVb型2例,V型1例,Ⅵ型2例,其中术中假体周围骨折11例有10例予立即内固定,1例(Ⅱ型)股骨距劈裂骨折无明显移位未做内固定,仅延迟下地负重时间;术后假体周围骨折7例有4例在两周内行手术内固定,2例合并假体松动而采用全髋关节翻修术,1例(Ⅵ型)假体远端骨折因身体原因无法手术而采取保守治疗予以骨牵引4周后改石膏外固定。[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5.2个月(6-38个月),15例患者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2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保守治疗的1例患者术后6个月拍x线片示骨折畸形愈合,术后8个月因内科疾病死亡。Harris评分平均80分(67-92分)。[结论]术中暴力、股骨髓腔发育异常、假体型号过大、骨质疏松是术中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的主要原因,骨溶解、假体松动、骨质疏松加外伤是术后发生假体周围骨折的主要原因,根据不同分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以促进骨折愈合,稳定假体,减少卧床时间和并发症(尤其对高龄患者更为重要),尽早恢复功能。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及早鉴别用免疫学方法筛选cDNA文库得到的阳性克隆是否真实可靠的方法.方法将阳性噬菌体克隆与宿主菌按一定的比例诱导培养后,取沉淀做SDS-PAGE后行W estern b lot;同时取出一个阳性克隆进行亚克隆,直至3次亚克隆均为全部阳性.结果3次亚克隆均为全部阳性的噬菌体克隆,在W estern b lot鉴定中也呈阳性反应.结论可用W estern b lot方法来鉴别用免疫学方法筛选cDNA文库得到的阳性克隆是否真实可靠.  相似文献   
75.
目的:观察中药煎剂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5例慢性结肠炎患者采用中药煎剂保留灌肠,同时服用654-2片治疗,观察临床症状和乙状结肠镜下的变化。结果:轻度41例,2个疗程治愈38例,3个疗程治愈3例;中度26例,3个疗程治愈24例;重度18例,3个疗程治愈8例,4个疗程治愈8例。痊愈率95.29%,总有效率100%。结论:中药煎剂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疗效肯定,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6.
77.
目的比较强化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脱离胰岛素治疗和继续胰岛素治疗时的临床特点,分析脱离胰岛素的相关因素。方法统计66例入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患病时间,检测开始胰岛素强化治疗、治疗过程、治疗结束时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 c)、体重指数(BM I)、胰岛素用量,观察脱离胰岛素所需时间。结果34例患者脱离胰岛素治疗,32例继续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治疗开始时间、BM I、HbA1 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患病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脱离时的胰岛素用量和HbA1 c比继续治疗患者显著减低(P<0.01)。结论患病时间长短是胰岛素脱离与否的重要因素,胰岛素投入量及HbA1 c数值对脱离胰岛素与否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8.
目的研究MAGE-A3抗原肽负载对乳腺癌患者树突状细胞(DC)的功能的影响,探讨其是否可以在体外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应答.方法体外培养HLA-A2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来源的DC,并经孵育携带MAGE-A3抗原肽,用以刺激CTL,用3H-TdR渗入法检测抗原肽负载前后DC刺激同种淋巴细胞增殖能力(MLR),并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CTL对靶细胞的杀伤效应.结果DC:T为1:10时,单纯DC组刺激能力显著高于抗原肽负载组DC(DC-P)(P<0.05),但当DC:T低于1:20时后DC-P组刺激能力显著强于单纯DC组(P<0.05).DC-P组和单纯DC组所激发的CTL对细胞株MCF-7,Sk-Br-3,MDA-MB-435s的杀伤活性有显著性差异,而对细胞株Raji无显著性差异,DC-P组对细胞株MCF-7,Sk-Br-3,MDA-MB-435s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对细胞株Raji的杀伤活性.结论负载MAGE-A3抗原肽的DC在体外可以诱导乳腺癌患者特异性的CTL免疫应答,为临床以DC为基础的过继免疫治疗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9.
目的通过对国人脑池显微解剖的研究,以指导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和进一步理解影像学解剖的重要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方法对15具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成年头颅标本的颅内各个脑池进行显微解剖研究,测量和描述各脑池的位置、大小、形态及结构。结果颅内重要的脑池有(1)嗅池:长度为(32.68±2.97)mm,宽度为(7.18±1.82)mm,深度为(7.20±1.27)mm;(2)视交叉池:侧壁长度为(14.88±3.07)mm,上表面前壁长(14.20±1.47)mm,后壁长(10.37±1.59)mm;(3)颈内动脉池:长度为(15.06±3.07)mm,宽度为(12.01±1.32)mm;(4)终板池:底边左侧长度为(8.99±1.15)mm,右侧长度为(21.00±1.09)mm,最大宽径为(16.42±2.58)mm;(5)脚间池:最大深度为(19.47±2.28)mm,池顶宽度为(11.35±2.85)mm;(6)脚池:为三角形,三边长度分别为(10.48±2.56)mm,(9.64±1.78)mm,(3.58±0.25)mm;(7)外侧裂池:上部长度为(18.63±2.02)mm,基底部长度为(38.08±3.22)mm,宽度为(5.65±0.92)mm,深度为(7.02±2.28)mm;(8)胼胝体池:平均最大宽径为(3.44±0.40)mm;(9)四叠体池:最大长径为(19.37±3.38)mm,最大宽径为(15.24±2.37)mm,最大前后径为(3.65±0.57)mm;(10)环池:为环形,最大宽度为(3.16±0.37)mm;(11)小脑延髓池:最大长度为(18.77±1.77)mm,最大宽度为(32.4  相似文献   
80.
目的 观察2-乙氧基乙醇(2-Ethoxythanol,EE)急性染毒对SD大鼠血清和睾丸某些抗氧化指标的变化,探讨EE致睾丸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180-220g。随机分为对照组、EE800、1600和3200mg/kg组4组,每组24只。采取一次性灌胃染毒。于灌胃后12、24、48和72h,将各组动物随机处死6只,留取动物血液、睾丸,制备血清和睾丸匀浆,测定血清和睾丸匀浆脂质过氧化物(LPO)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血清铜蓝蛋白(CP)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各染毒组睾/体比明显下降(P<0.05),睾丸匀浆LPO水平和血清CP活性增高。染毒12、24h,血清CAT、睾丸匀浆CAT和SOD活性增高,而染毒48、72h后,血清CAT、睾丸匀浆CAT和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EE各染毒组血清LPO水平和SOD活性变化不明显。结论 推测EE毒作用的靶器官可能是睾丸,睾丸抗氧化功能的改变是EE致睾丸毒性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