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531篇 |
免费 | 3977篇 |
国内免费 | 268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72篇 |
儿科学 | 866篇 |
妇产科学 | 261篇 |
基础医学 | 2501篇 |
口腔科学 | 790篇 |
临床医学 | 5606篇 |
内科学 | 3787篇 |
皮肤病学 | 424篇 |
神经病学 | 718篇 |
特种医学 | 1668篇 |
外科学 | 4033篇 |
综合类 | 11766篇 |
现状与发展 | 18篇 |
预防医学 | 4911篇 |
眼科学 | 370篇 |
药学 | 5089篇 |
48篇 | |
中国医学 | 4052篇 |
肿瘤学 | 19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3篇 |
2023年 | 548篇 |
2022年 | 1255篇 |
2021年 | 1577篇 |
2020年 | 1500篇 |
2019年 | 774篇 |
2018年 | 849篇 |
2017年 | 1145篇 |
2016年 | 890篇 |
2015年 | 1509篇 |
2014年 | 2041篇 |
2013年 | 2613篇 |
2012年 | 3902篇 |
2011年 | 4019篇 |
2010年 | 3835篇 |
2009年 | 3407篇 |
2008年 | 3637篇 |
2007年 | 3421篇 |
2006年 | 3042篇 |
2005年 | 2351篇 |
2004年 | 1683篇 |
2003年 | 1280篇 |
2002年 | 1146篇 |
2001年 | 1035篇 |
2000年 | 781篇 |
1999年 | 269篇 |
1998年 | 52篇 |
1997年 | 68篇 |
1996年 | 49篇 |
1995年 | 49篇 |
1994年 | 55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26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11篇 |
1965年 | 4篇 |
1964年 | 7篇 |
1963年 | 7篇 |
1962年 | 7篇 |
1959年 | 6篇 |
1958年 | 10篇 |
1957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 了解本市戊型肝炎病人IgG抗体持续时间情况。 [方法 ] 选择 1992~ 2 0 0 2年本市经临床和血清确诊为戊型肝炎的 497例病人作为本次调查对象。采集调查对象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抗HEV -IgG。 [结果 ] 调查对象抗HEVIgG总阳性率为 65 .4% ,当年发病者IgG抗体阳性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达 88.9% ) ,随着发病年限的增长 ,发病者的抗HEVIgG基本保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 (约 60 %上下 ) ;发病者体内 10年后仍有抗HEVIgG(阳性率 3 3 .3 % )。 [结论 ] 戊型肝炎病人发病后IgG抗体持续时间长短不一 ,一般可以维持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52.
53.
有胫前黑斑的2型糖尿病患者皮肤黑斑和肾活检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 DM)肾脏、皮肤病变的性质及两种组织病变与T2 DM高血糖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73例门诊T2 DM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T2 DM伴胫前皮肤黑斑的发病率;对16例T2DM伴胫前皮肤黑斑的患者均进行了。肾活检和皮肤活检,对101例伴胫前皮肤黑斑T2 DM的血清做了血清蛋白电泳。结果:T2 DM伴胫前皮肤黑斑的发病率为24.78%;肾活检和皮肤活检的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肾脏有不同的病理形态改变,但肾脏和皮肤存在许多免疫复合物沉积;有4例患者的血清蛋白电泳凝胶上有多余的蛋白带,位置一致,分子质量较大。结论:这类患者肾脏和皮肤同时受自身免疫损害,胰腺β细胞和眼底病变可能为同一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54.
难辨梭状芽孢杆菌致伪膜性肠炎的诊治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起伪膜性肠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为难辨梭状芽孢杆菌,该病症可表现为轻微的水泻或致命性肠炎,临床对该病的诊断主要基 于对难辨梭状芽孢杆菌产生的A毒素和B毒素的检测,甲硝唑或万古霉素临床治疗该病被证实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5.
反向点杂交快速检测流感嗜血杆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以分子杂交为基础的流感嗜血杆菌 (Hi)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 将Hi探针固定在尼龙膜上 ;用标记有地高辛的细菌通用引物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不同细菌DNA ,产物分别与点有探针的膜条杂交。结果 8种细菌均扩增出 4 6 8bp目的带 ,而人白细胞及轮状病毒DNA扩增均阴性。 6株Hi杂交阳性 ,7株其他临床常见菌杂交结果阴性。结论 反向点杂交法简便、快速、准确 ,是检测Hi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6.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血清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黏附分子-1(ICAM-1)测定值的变化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2005年3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36例,依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两组于术前及术后1、3、7、14d清晨空腹静脉采血,测定血清TNF-α、ICAM-1的含量。结果血栓组和非血栓组TNF-α、ICAM-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检验证明,TNF-α在不同时间点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ICAM-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NF-α、ICAM-1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血清中明显升高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57.
脑芳香化酶的表达特点及其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芳香化酶为催化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的最后一步限速酶。在脑内其主要表达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表达高峰在出生前后,性成熟后降至最低,雄激素对脑芳香化酶的表达具有调节作用。正常情况下,芳香化酶的表达主要见于特定脑区的神经元内,而脑损伤后,其表达出现在各损伤脑区的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中,且具有活性。脑内雌激素的有效质量浓度主要取决于脑局部芳香化酶表达水平,由此产生的雌激素能调节靶细胞的形态学、突触发生和树突棘密度、神经营养因子和(或)其受体的表达等,从而影响脑的性别分化并发挥其神经营养和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8.
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CSF)中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Glu)和天冬氨酸(Asp)含量的变化,探讨其在细菌性脑膜炎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将符合诊断依据的细菌性脑膜炎患儿分为重度组和轻度组。所有患儿于入院当天应用抗生素治疗前做腰穿留取CSF进行常规、生化及细菌学检查。结果(1)细菌性脑膜炎患儿CSF中Glu、Asp含量高于对照组患儿。(2)重度组CSF中Glu、Asp含量高于轻度组。(3)抗生素治疗21d后,兴奋性氨基酸浓度有24例降低,有8例维持较高水平,临床症状较差。(4)细菌性脑膜炎患儿CSF中Glu、Asp含量与CSF中蛋白质浓度呈正相关,与葡萄糖浓度呈负相关。结论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中Glu、Asp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测定CSF中兴奋性氨基酸浓度对细菌性脑膜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判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