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37篇
  免费   385篇
  国内免费   239篇
耳鼻咽喉   21篇
儿科学   55篇
妇产科学   42篇
基础医学   296篇
口腔科学   124篇
临床医学   610篇
内科学   366篇
皮肤病学   29篇
神经病学   73篇
特种医学   255篇
外科学   474篇
综合类   1110篇
预防医学   366篇
眼科学   97篇
药学   412篇
  5篇
中国医学   420篇
肿瘤学   20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122篇
  2021年   154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109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175篇
  2014年   219篇
  2013年   269篇
  2012年   376篇
  2011年   357篇
  2010年   347篇
  2009年   331篇
  2008年   314篇
  2007年   344篇
  2006年   276篇
  2005年   243篇
  2004年   170篇
  2003年   127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8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6篇
  1974年   9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7篇
  1970年   7篇
  1968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APIP)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以33例APIP患者及其31例活产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对孕产妇及其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3例APIP中发生于妊娠晚期的最多(26例,79%)。从病因分析,以高脂血症性最多(14例,45%),胆源性13例(42%),其他类型4例(13%);从严重程度分析,以轻度最多(22例,67%),中度最少(5例,15%)。33例APIP患者中病死率为0。足月分娩的20例中终止妊娠的11例,早产10例中终止妊娠的9例,2例发生胎死宫内,1例于孕中期发生流产。31例活产新生儿(其中2例为双胎)中1例(3%)死亡,12例(39%)发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8例(26%)发生新生儿低血糖症,6例(19%)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5例(16%)发生感染性疾病,2例(6%)发生颅内出血。胆源性、高脂血症性和其他类型所致APIP 3组所娩新生儿中早产儿的比例、出生体重以及新生儿各疾病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终止妊娠以高脂血症性APIP组最多(P < 0.05)。轻、中、重度3组以中度组娩出的早产儿最多(P < 0.05);所娩新生儿的出生体重以中度组最低(P < 0.05);所娩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颅内出血、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以轻度组最低(P < 0.05)。结论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疾病发生,并且与胰腺炎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扫描对下颌正中管的存在与否、走向及其与周围组织的三维关系进行评估及测量,为颏下区手术的安全提供保障.方法 对100例患者的CB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测量项目包括Mandibular Icisive Canal(MIC)的存在与否,MIC垂直向和水平向直径,MIC在下颌管起始点,第一前磨牙对应点,尖牙对应点,切牙对应点至牙根尖、下颌骨颊侧壁、舌侧壁、下颌下缘以及牙槽嵴顶的垂直距离.结果 100例CBCT中百分百可见MIC.MIC与颊侧骨板和舌侧骨板平均距离分别为3.52±0.54 mm和5.37±0.25 mm,与下颌骨下缘、牙根尖和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为10.44±0.61、10.57±0.76及20.21±0.83 mm.MIC到下颌骨下缘的距离男性为10.70±0.43 mm,女性为10.17±0.63 mm,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IC在CBCT中检出率高且走向各异.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评价舌侧集中(牙合)与解剖式双侧平衡(牙合)全口义齿修复低平牙槽嵴无牙颌患者的咀嚼效率及咬合力。方法 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到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修复科就诊的牙槽嵴吸收较严重的无牙颌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闭口式印模法在同一垂直距离和正中关系咬合记录下为同一患者制作舌侧集中(牙合)与解剖式双侧平衡(牙合)2种不同(牙合)型全口义齿,每例患者随机先后接受2副义齿盲戴使用。每副义齿分别在戴用1周、3个月时采用吸光度法测量咀嚼效率以及用Tee-Tester咬合压力测试仪测量2种(牙合)型的最大咬合力,并在每副义齿使用3个月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舌侧集中(牙合)全口义齿的咀嚼效率略高于解剖式双侧平衡(牙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其咬合力小于解剖式双侧平衡牙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主观满意度调查问卷中,患者对舌侧集中(牙合)全口义齿的舒适性、稳定性、咀嚼能力等评价更高。结论 与解剖式双侧平衡(牙合)全口义齿相比,舌侧集中牙合全口义齿修复低平牙槽嵴无牙颌患者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其具有与解剖式双侧平衡(牙合)相当的咀嚼效能,且咬合力小于解剖式双侧平衡(牙合),从而延缓了牙槽嵴的吸收。  相似文献   
994.
目的观察比较诺华敏(NovaMin)、格鲁玛脱敏剂(Gluma)和劲润牙本质保护膜(HybridCoat)3种脱敏剂对验支托窝牙本质敏感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175颗制备验支托窝的天然牙,随机使用NovaMin、Gluma和HybridCoat进行脱敏,NovaMin组56颗,Gluma组60颗,HybridCoat组59颗,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记录其敏感度,比较其在连续脱敏5d后即刻、1个月、2个月和3个月的脱敏效果。结果3组患者(牙合)支托窝连续脱敏治疗后,NovaMin组在1个月(P=0.027)、2个月(P=0.023)时的脱敏有效率均高于Gluma组,Gluma组(P=0.040)和HybridCoat组(P=0.012)的即刻脱敏有效率均高于各自3个月时的脱敏有效率,但3个月时组间脱敏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连续脱敏治疗后,NovaMin组的即刻VAS值高于Gluma组和HybridCoat组(P〈0.05),而在治疗后1个月和2个月,NovaMin组的VAS值均低于另外2组(P〈0.05),到3个月时,3组的VA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ovaMin脱敏效果持久性好于Gluma和HybridCoat。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明确旁边缘系统胶质瘤生长扩散的影像学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选择11例位于旁边缘系统、经病理证实为胶质瘤的患者,回顾性分析自初次发病到术前一系列MRI检查中病灶的部位变化、生长趋势及其与临床症状的联系.比较不同级别胶质瘤MRI检查周期及临床症状的差别.结果 自初次MRI检查至术前,旁边缘系统一个以上组成单元受累的比率由64%(7/11)上升至100%(11/11).64%(7/11)的患者以癫痫起病,91%(10/11)的患者术前症状加重.6例低级别胶质瘤与5例高级别胶质瘤MRI检查周期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旁边缘系统胶质瘤的治疗,要从整体出发,通盘考虑该系统所包含的全部解剖区域.  相似文献   
996.
艾铁民 《中草药》2019,50(6):1281-1284
针对《中国药典》2015年版的现状,遵循建立"最严谨的标准"的理念,对目前编制《中国药典》2020年版的工作提出关于多基原中药的名称、非标药材进入药典成方、中药基原植物及药材拉丁学名的字体和词序标准化3项建议,为《中国药典》2020年版的修订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997.
目的初步探讨干扰素(IFN-β)用于中国早期多发性硬化(MS)的疗效。方法对6例MS患者采用IFN-β治疗,并随访4~27个月。根据扩展的功能缺损状况量表评分(EDSS)、磁共振(MRI)T2加权病灶演变及持续缓解的时间,综合评价IFN-β的治疗疗效。结果6例患者随访期EDSS评分明显改善,T2W病灶负荷明显缩小,无复发者。结论IFN-β用于中国MS患者能改善其神经功能障碍,并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998.
M B Schaffler  E L Radin  D B Burr 《BONE》1989,10(3):207-214
Compact bone specimens were cyclically loaded in uniaxial tension for one million cycles; loading was performed at either of two physiological strain rates (0.01 s-1 or 0.03 s-1) and a physiological strain range (0-1200 microstrain). Microdamage in loaded and nonloaded control specimens was then assessed histomorphometrically. Fatigue, evidence by stiffness loss, was observed at both strain rates and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specimens loaded at the high experimental strain rate than in specimens loaded at the low strain rate. Morphologically, this fatigue corresponded to increased numbers of microcracks in the bone. These data show that fatigue and resultant microdamage are realistic expectations of cyclic loading within the physiological strain range. The rate at which strains are developed influences the fatigue behavior of compact bone, suggesting that cyclic loading at high physiological strain rates, characteristic of vigorous activities, is more damaging to compact bone than loading at lower physiological strain rates.  相似文献   
999.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