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0篇
  免费   861篇
  国内免费   157篇
耳鼻咽喉   31篇
儿科学   43篇
妇产科学   36篇
基础医学   351篇
口腔科学   43篇
临床医学   417篇
内科学   422篇
皮肤病学   57篇
神经病学   218篇
特种医学   273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379篇
综合类   483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预防医学   470篇
眼科学   183篇
药学   294篇
  7篇
中国医学   287篇
肿瘤学   240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132篇
  2022年   298篇
  2021年   486篇
  2020年   342篇
  2019年   250篇
  2018年   239篇
  2017年   226篇
  2016年   202篇
  2015年   303篇
  2014年   326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49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91.
目的比较同期儿童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TIVAP)日间手术和住院手术情况,探讨开展儿童TIVAP植入日间手术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5年4月至2020年4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肿瘤外科接受TIVAP植入术的516例患儿的相关资料。其中,男311例,女205例;将321例接受日间手术的患儿作为日间手术组;将195例接受住院手术的患儿作为住院手术组。通过电子病历(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EMR)和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收集两组患儿的病史资料和手术情况,通过互联网医院、微信或者电话定期随访患儿TIVAP使用情况和主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儿住院天数、总费用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13例日间手术组和8例住院手术组患儿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失败改为颈内静脉入路,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所有TIVAP植入术成功。日间手术组住院时间为(1.00±0)d,住院手术组为(5.40±1.69)d,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日间手术组总费用为(13125±568)元,住院手术组为(16125±1035)元,均除外其他疾病的治疗费用,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导管堵塞、港体周围皮肤感染和非计划取港,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TIVAP植入日间手术是高质量、低成本的治疗模式,具有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2.
This large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compare the risk for birth defects among infants conceived by in vitro fertilization (IVF) with that among infants conceived by 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ICSI) and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frozen embryo transfer (FET) on the risk for birth defects among infants born by IVF and ICSI. All patients who received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ART) treatment and who underwent childbirth during the period January 2005–August 2017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There were 18,221 births after ART included in the analysis; of these births, 12,649 were conceived by IVF, and 5,572 were conceived by ICSI. In the study, the prevalence of any birth defect in singleton infants was 1.15% with the use of IVF and 1.38% with the use of ICSI, and that in twin infants increased to 2.74% by IVF and 2.58% by ICSI. However,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IVF and ICSI was found among all infants, singleton births or twin births. Additionally, in assessing ART infants born after FET, we did not detect a difference in the risk for birth defects between infants born by IVF and those born by ICSI.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mong the entire cohort of children conceived from ART and among the children conceived from FET, the risk for birth defects after ICSI is similar to that after IVF.Abbreviations: IVF: in vitro fertilization; ICSI: 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FET: frozen embryo transfer; ART: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ET: embryo transfer; BMI: body mass index; OHSS: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 CMOH: Chinese Ministry of Health; ICD-10: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0th edition; PTB: preterm birth; OR: odds ratio; aOR: adjusted odds ratio; CI: confidence interval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研究中国成年人BMI和腰围与各项代谢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确定超重肥胖的适宜BMI和腰围切点。方法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于2004-2008年进行基线调查,并于2013-2014年随机抽取了5%的研究对象进行第2次重复调查。本研究剔除体格指标或代谢危险因素变量缺失或极端值、自报患有恶性肿瘤者,基线纳入501 201人,第2次重复调查纳入19 201人。比较不同BMI和腰围下代谢危险因素异常率,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确定预测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的适宜BMI和腰围切点。结果 随BMI或腰围的增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患病率均呈现上升的趋势。依据正确指数最大的原则选取BMI超重切点和腰围切点,男性和女性BMI超重切点均接近24.0 kg/m2,男性腰围切点接近85 cm,女性腰围切点约为80~85 cm。男性和女性中,检出各项代谢危险因素特异度达到90%的BMI切点范围为27.0~28.9 kg/m2,多数接近28.0 kg/m2,以28.0 kg/m2作为肥胖切点。结论 本研究在更新开展的大样本调查中进一步验证了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2002年推荐的超重和肥胖标准,超重和肥胖的BMI切点分别为24.0和28.0 kg/m2;中心性肥胖的腰围适宜切点男性为85 cm,女性为80~85 cm。  相似文献   
994.
胃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最重要恶性肿瘤之一。流行病学研究提示,身体测量指标与胃癌发病可能存在关联,目前研究结果尚不一致。本文通过查阅PubMed、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文献,系统回顾了国内外关于身体测量指标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并进行总结,结果显示,全身性肥胖和腹型肥胖可能与贲门癌发病风险相关,体重过轻与胃癌发病关联需进一步确证。本文从身体测量指标角度出发综述了胃癌发病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该领域未来研究方向提供思路,并为人群的胃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描述中国10个地区成年人骨骼肌质量和手握力的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方法 对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第2次重复调查的24 533名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测量四肢和躯干的肌肉质量,通过Jamar手持握力计测量手握力来衡量肌肉力量水平,并根据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WGS)推荐的标准判断人群低肌肉质量和力量的比例。分地区和人群特征,报告肌肉质量和手握力的均值及标准误,以及低肌肉质量和力量的百分比。结果 男性的四肢和全身肌肉质量分别为(22.0±0.02)kg和(49.7±0.05)kg,高于女性的(15.9±0.02)kg和(37.2±0.04)kg;男性手握力为(32.6±0.06)kg,高于女性的(19.9±0.05)kg。绝对肌肉质量和手握力均呈现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的地区差异(P<0.001)。而身高和体重调整的肌肉质量的地区差异规律相反。随着年龄的增加,肌肉质量各项指标和手握力均呈线性下降趋势(线性趋势P<0.001),且手握力下降幅度更大。进一步按照AWGS判断,低肌肉质量和力量的比例随年龄增加而不断上升,≥ 80岁的老年男性低肌肉质量和力量的比例分别达到56.2%和74.5%,女性分别达到35.7%和66.0%。结论 中国成年人肌肉质量和手握力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区和人群差异,尤其以老年人低肌肉质量和手握力的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探讨核不均一核糖核蛋白(hnRNP)E1与HPV16早期基因E2和E6在宫颈癌变进展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 从在山西省介休市建立的自然人群宫颈病变队列中,选取2014年6-9月经病理学确诊的正常宫颈(NC)女性56例,低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Ⅰ)病例58例和高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Ⅱ/Ⅲ)病例50例,以及同期在山西省肿瘤医院确诊的40例宫颈鳞状细胞癌(SCC)病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式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宫颈病变相关资料的同时,采集宫颈组织活检标本和宫颈脱落细胞。采用导流杂交法检测HPV感染状况,采用Western Blot检测hnRNP E1以及HPV16 E2和E6蛋白表达水平。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Kruskal-Wallis H检验、χ2检验、趋势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广义多因子降维法(GMDR)评价交互作用。结果 HPV16感染率在CINⅠ(15.52%,9/58)、CINⅡ/Ⅲ(40.00%,20/50)和SCC组(67.50%,27/40)均高于NC组(8.93%,5/56),并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呈现升高趋势(趋势检验χ2=43.613,P<0.001)。hnRNP E1表达量在不同宫颈病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9.98,P=0.019),且随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呈现降低趋势(趋势检验χ2=9.495,P=0.002)。HPV16 E2(H=16.20,P=0.001)和E6(H=15.44,P=0.001)表达水平在不同宫颈病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采用GMDR分析显示,hnRNP E1低表达、HPV16 E2低表达与HPV16 E6高表达在CIN Ⅱ/Ⅲ和SCC组中存在交互作用(P<0.05),而在CIN Ⅰ组未发现存在交互效应(P>0.05)。结论 hnRNP E1低表达和HPV16早期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会增加宫颈病变的发病风险,并在宫颈癌变中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997.
终点事件长期随访是大型人群队列研究中极为重要和艰巨的工作,是大型队列研究取得成功的关键,而如何规范化地开展大型人群队列终点事件长期随访是工作的基础。中华预防医学会组织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撰写《大型人群队列终点事件长期随访技术规范(T/CPMA 002-2019)》团体标准。标准以“科学性、规范性、适用性和可行性”为原则,提出了大型人群队列在长期随访的目标人群、随访时间、随访内容、随访方法、质量控制和指标评估等方面的原则和具体要求,以指导和规范我国已建立或拟开展的大型人群队列、区域性人群队列以及特殊人群队列,促进国内科研水平的提升,增加国际影响力,最大程度的支持疾病防控的决策与实践。  相似文献   
998.
在临床随访研究中,风险比(HR)是衡量组间差异最常用的指标,但由于HR是两组间的风险率之比,含义较抽象,无法对患者的生存情况做出直观的解释,并且在使用过程中需满足比例风险假定。而此时,限制平均生存时间(RMST)可以作为一种相对有效的指标或统计量,本文介绍基于RMST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RMST及其差值的估计、假设检验以及回归分析,并通过两个实例说明了RMST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结果显示RMST可作为有效的分析工具,其结果易于解释,并且当比例风险假定失效时,在组间差异的比较上相对于HR更有效。因此,在疾病疗效评价和预后分析的过程中,建议RMST应随HR同时给出,两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反映数据的特征。  相似文献   
999.
目的利用随机森林建立及验证男性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模型。 方法检测2016年1至6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205例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男性患者的血清生化及生物标志物指标,其中151例患者作为训练集,54例患者作为验证集。用随机森林对指标预测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根据袋外数据误差,赤池信息量准则和贝叶斯信息量准则对排序指标进行筛选并构建诊断模型;多维标度法(MDS)观察模型对急性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的区分能力;用验证集数据验证模型对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鉴别能力。 结果19个指标根据平均准确度下降程度和平均基尼(Gini)指数下降程度进行重要性排序。用袋外数据误差,赤池信息量准则和贝叶斯信息量准则筛选出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血糖3个变量,并纳入模型。通过MDS法观察到多半样本得到良好的区分,但部分样本仍难以区分开。在外部验证中,3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26例(83.87%)被正确识别;在23例心绞痛患者中有19例(82.61%)被正确识别。 结论基于随机森林的诊断模型建立能较好区分急性心肌梗死与心绞痛。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寻找能够准确评价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的方法。方法:综合目前国内外采用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评价常用方法,并对不同的方法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结果:由于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密切联系,因此对其疗效评价通常需要纳入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改善情况。不同的症状积分量表虽然有自己的优势,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结论:鉴于目前医学模式的改变,有必要将临床症状和精神心理因素融合于一个量表中,寻找能够更好的评价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