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231篇
  免费   42912篇
  国内免费   23668篇
耳鼻咽喉   4075篇
儿科学   6726篇
妇产科学   2508篇
基础医学   25418篇
口腔科学   7358篇
临床医学   49946篇
内科学   34904篇
皮肤病学   4879篇
神经病学   8290篇
特种医学   16067篇
外国民族医学   10篇
外科学   35162篇
综合类   117309篇
现状与发展   100篇
预防医学   48963篇
眼科学   5329篇
药学   52098篇
  665篇
中国医学   43550篇
肿瘤学   18454篇
  2024年   2233篇
  2023年   5651篇
  2022年   13738篇
  2021年   17371篇
  2020年   15399篇
  2019年   8135篇
  2018年   8611篇
  2017年   11991篇
  2016年   8975篇
  2015年   16626篇
  2014年   21314篇
  2013年   26795篇
  2012年   38484篇
  2011年   41162篇
  2010年   36949篇
  2009年   32272篇
  2008年   33327篇
  2007年   31977篇
  2006年   28124篇
  2005年   22092篇
  2004年   15664篇
  2003年   12834篇
  2002年   9843篇
  2001年   8848篇
  2000年   6646篇
  1999年   2495篇
  1998年   634篇
  1997年   556篇
  1996年   498篇
  1995年   426篇
  1994年   412篇
  1993年   229篇
  1992年   207篇
  1991年   175篇
  1990年   124篇
  1989年   108篇
  1988年   89篇
  1987年   124篇
  1986年   125篇
  1985年   80篇
  1984年   53篇
  1983年   50篇
  1982年   56篇
  1980年   16篇
  1965年   16篇
  1959年   27篇
  1958年   36篇
  1957年   36篇
  1956年   23篇
  1955年   2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吴祎培  张羽  陈曦  冯希平 《口腔医学》2020,40(3):239-243
目的通过检查有龋及无龋母亲的口腔卫生状况,并通过随访收集其婴儿1个月(1月龄)及6个月(6月龄)的唾液样本测序分析,观察母亲患龋情况对其婴儿口腔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方法通过筛查收集1月龄婴儿的唾液样本;于首次采样时记录母亲的口腔卫生状况,根据母亲患龋情况将婴儿分为母亲有龋组(简称有龋组)和母亲无龋组(简称无龋组),跟踪随访至婴儿6个月时再次收集唾液样本。通过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分析婴儿不同月龄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结果本研究随访受试者10例(男6例,女4例),其中有龋组7例,无龋组3例,各组间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Shannon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龋组婴儿1月龄至6月龄时微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有较大变化;有龋组婴儿在1月龄和6月龄时组内各样本间物种组成均差异较大;1月龄时两组微生物群落较相似,而至6月龄时两组婴儿唾液的物种组成已开始发生变化。结论有龋组婴儿口腔内菌群多样性总体高于无龋组,在1月龄至6月龄间婴儿口腔内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及丰度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究卡马西平与左乙拉西坦治疗成人癫痫的效果及对认知功能、骨密度的影响。方法92例成人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左乙拉西坦组与卡马西平组,各46例。左乙拉西坦组采用左乙拉西坦治疗,卡马西平组采用卡马西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认知功能[语言智商(VIQ)、操作智商(PIQ)、总智商(FIQ)]评分、骨密度(腰椎、股骨大转子、股骨颈)变化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VIQ、PIQ、FIQ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升,且左乙拉西坦组患者VIQ评分(101.2±3.1)分、PIQ评分(108.1±2.3)分、FIQ评分(105.2±1.8)分均明显高于卡马西平组的(95.1±2.8)、(94.1±2.0)、(93.5±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卡马西平组患者腰椎、股骨大转子、股骨颈骨密度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明显低于卡马西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乙拉西坦组治疗6个月后腰椎、股骨大转子、股骨颈骨密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乙拉西坦与卡马西平治疗成人癫痫,左乙拉西坦更能明显提升患者认知功能,且对患者骨密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53.
54.
55.
观察电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记忆功能及脑内突触囊泡蛋白(synaptic vesicular protein,SYN)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90 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假手术组,每组各30只。线拴法制作急性大脑中动脉缺血大鼠模型。电针组取“百会”“水沟”“内关”“三阴交”穴位,应用“醒脑开窍”法进行电针,每天电针30 min,连续电针6 d休1 d,7 d为一个疗程,首次电针干预在造模成功24 h后进行。模型组和假手术组不进行电针干预。大鼠分别按7、14、21 d 3个亚组进行运动及记忆功能评分,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Western blot检测脑内SYN的蛋白表达。结果 电针组运动功能评分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电针组进入隐藏区潜伏期时间较模型组显著缩短(P<0.01),电针组脑梗死率较模型组显著缩小(P<0.01),SYN的蛋白表达电针组较模型组明显增强(P<0.01)。假手术组无神经功能缺损及脑梗死灶,SYN表达最弱。结论 电针干预能减小脑梗死体积,上调脑内SYN的表达,进而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记忆及运动等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6.
由于骨盆的特殊结构,其内侧的血管网损伤导致不可压迫性出血。即使创伤中心和救治体系的建设,以及损害控制技术等发展,病死率仍然高达30%~60%。损害控制性复苏、骨盆带、外固定支架、复苏性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REBOA)、动脉栓塞和腹膜外填塞等技术不断发展,部分已经得到普及,但迄今仍没有公认的确定性止血流程。我国正在普遍建设创伤中心,亟待制订适合我国的骨盆骨折大出血患者的救治流程,以提高救治成功率。本文阐述控制骨盆骨折大出血的外科技术和流程进展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57.
目的运用PDCA循环的质量管理方法,改进居家养老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方法对现存的护理质量不合格项目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改进计划、组织实施、效果评价。结果改进后的居家养老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达到98%。结论通过应用PDCA循环质量管理工具进行护理质量管理,使该中心居家养老护理文件书写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促进了该中心护理管理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受体RON及上皮型钙粘蛋白(E-cadherin)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上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7~12月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EMs患者,术中分别留取新鲜异位内膜组织和在位内膜组织,随机选取子宫切除或诊断性刮宫治疗的非EMs患者42例,术中留取其正常子宫内膜组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RON 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对应42例石蜡组织中RON蛋白和E-cadherin的表达,并分析RON蛋白和E-cadherin的相关性。结果EMs异位内膜组织RON mRNA及RON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在位内膜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01),在位内膜组织及正常内膜组织中E-cadherin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异位内膜组织(P<0.001),且异位内膜组织中RON mRNA及RON蛋白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有关(P<0.001)。在同一标本中RON蛋白和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497,P<0.05)。结论RON的过度表达与EM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联合检测RON和E-cadherin的异常对判断EMs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ON可能成为诊断治疗EMs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59.
目的 了解某设备实验条件下不同位置脉冲X射线电离辐射水平,提出适当的防护建议。方法 采用热释光测量方法,分别在设备舱周围不同方向不同距离布放热释光剂量计,累积一定数量脉冲辐射后进行测量;采用电离室型X、γ剂量率仪(FJ-347A)实时测量工作状态下不同距离处电离辐射剂量率水平。依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规定的职业照射人员和公众个人剂量限值提出不同工作位辐射防护建议。结果 热释光剂量计累计接收3 000个脉冲辐射,设备舱外壁0.01~8.98 mGy,顶部0.01~15.67 mGy,距外壁1~12 m之间0.01~2.18 mGy,工作位0 mGy。工作状态下,X射线剂量率仪测得距设备舱外侧壁1~20 m之间空气比释动能率范围0.26~16 mGy/h。结论 热释光剂量计、电离室型剂量率仪测量结果基本一致,说明两种方法均可用于脉冲X射线测量;工作状态下设备舱外近距离处辐射剂量率较高,可通过采取防护措施或者限制人员工作量以满足辐射防护要求。  相似文献   
60.
目的 分析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 dd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的核酸检测结果,比较两种方法检测各类样本的差异性,为改进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方案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利用ddPCR和qPCR技术对已经确诊的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发病不同时间的全血、尿液、粪便共22份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 结果 两种方法对人保守区域基因扩增结果一致:全血标本信号最强,尿液次之,粪便最少;ddPCR在1份全血,1份尿液,5份粪便中检出ORF-1ab和N基因的阳性微滴,qPCR仅在3份粪便中检出上述基因,漏检的3个标本基因拷贝数平均浓度为128 copies/ml;ddPCR在发病<5、5~15、>15 d的各类标本中都有检出,qPCR检出以中晚期为主;重症病例用ddPCR均可测到阳性微滴,qPCR检测的各类标本均为阴性;轻症病例的各类标本中qPCR只有粪便核酸检测阳性,ddPCR检出率高于qPCR。 结论 ddPCR可以有效克服qPCR 灵敏度不足的难题,是对qPCR 的有益补充,尤其是针对病毒载量比较低的血液、尿液和可疑的粪便或肛拭子标本,适用于早期感染的判断及患者治愈后出院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