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0728篇
  免费   39756篇
  国内免费   22698篇
耳鼻咽喉   3921篇
儿科学   6582篇
妇产科学   2359篇
基础医学   23749篇
口腔科学   7038篇
临床医学   47969篇
内科学   32850篇
皮肤病学   4722篇
神经病学   7526篇
特种医学   15533篇
外科学   33854篇
综合类   113885篇
现状与发展   93篇
预防医学   47600篇
眼科学   4753篇
药学   50322篇
  659篇
中国医学   42542篇
肿瘤学   17225篇
  2024年   2121篇
  2023年   5259篇
  2022年   12931篇
  2021年   16311篇
  2020年   14546篇
  2019年   7480篇
  2018年   8011篇
  2017年   11359篇
  2016年   8427篇
  2015年   15830篇
  2014年   20317篇
  2013年   25936篇
  2012年   37328篇
  2011年   39907篇
  2010年   36145篇
  2009年   31648篇
  2008年   32527篇
  2007年   31283篇
  2006年   27406篇
  2005年   21480篇
  2004年   15181篇
  2003年   12195篇
  2002年   9268篇
  2001年   8412篇
  2000年   6306篇
  1999年   2252篇
  1998年   503篇
  1997年   398篇
  1996年   381篇
  1995年   324篇
  1994年   323篇
  1993年   180篇
  1992年   151篇
  1991年   123篇
  1990年   96篇
  1989年   72篇
  1988年   63篇
  1987年   99篇
  1986年   100篇
  1985年   63篇
  1984年   46篇
  1983年   47篇
  1982年   51篇
  1965年   16篇
  1959年   27篇
  1958年   36篇
  1957年   36篇
  1956年   23篇
  1955年   27篇
  1954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81.
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是一种多系统、多脏器功能失调的异质性疾病,其病因病机尚未完全阐明,治疗也缺乏特异性,建立符合CFS发病特点及内在机制的动物模型是对疾病开展研究的重要环节。现有CFS造模方法繁杂而不统一,笔者通过整理相关文献,从免疫模型、应激模型及病证结合中医模型3个方面对模型的构建方法、成模标准、机制及临床吻合度进行评价分析。其中免疫模型注重从病理生理角度进行构建,操作简便且研究广泛,能较好地模拟CFS病理特征,展开病机研究,但实验可重复性一般。应激造模是目前包括CFS在内多种神经精神疾病的常用造模方法,应激源种类广泛,可用于探究CFS的病因,但具有一定不可预测性。与前述2种西医模型相比,病证结合中医模型将现代医学与中医理论结合,临床吻合度高且实用价值大,但目前关于CFS的病证结合模型尚处于探索阶段,模型种类少,故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以期建立科学合理、简便高效的动物模型,为探究CFS病因、发病机制和新的治疗思路等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82.
目的:探讨电子鼻技术应用于白及及其近似饮片快速辨识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34批白及及其近似饮片(白及45批、天麻30批、玉竹30批、黄花白及29批)作为待测样品,使用PEN3型电子鼻采集样品嗅觉感官数据作为自变量X,基于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地方标准的鉴别结果,以及各饮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指纹图谱和原始采购信息,获得辨识模型的标杆数据Y,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PCA-D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最小二乘法-支持向量机(LS-SVM)及K-最近邻(KNN)4种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45批白及与89批非白及的二分类辨识模型和上述4种饮片的四分类辨识模型Y=F(X)。结果:经留一法交互验证,在二分类辨识中,上述4种模型分类正判率分别为97.01%、97.01%、98.51%和97.01%;在四分类辨识中,这4种模型分类正判率分别为97.76%、89.55%、98.51%和97.01%。二分类和四分类辨识模型的最高正判率均可达到98.51%,且均以LS-SVM算法为最优,最优核函数分别选择径向基核函数和线性核函数。最优模型判别结果良好,没有未分类样...  相似文献   
983.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隔物灸贴治疗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感染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新冠感染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隔物灸贴组、中药联合隔物灸贴组(联合组),每组各30例。基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方案》)的恢复期中医药方案进行治疗,中药组予以辨证中药口服治疗,每日1剂,日服2次;隔物灸贴组予以足三里、脾俞、大椎、肺俞、孔最、天突等穴灸贴治疗,每日1次,每次贴敷40 min;联合组予以中药联合隔物灸贴治疗,疗程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各组中医症状评分、肺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术(CT)评分、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淋巴细胞计数(LYM)]、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血清铁蛋白、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评定各组临床疗效。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各组患者中医症状总分及单项评分、肺部CT评分、SGRQ评分、CRP、IL-6、铁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WBC、LYM明显升高(P<0.05),NEUT水平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中药组和隔物灸...  相似文献   
984.
当归补血汤出自金元时期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卷中·暑伤胃气论》,是一首被历代医家传承发扬的补气生血经典名方,已被收录于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通过系统梳理古籍文献及现代文献,并结合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证原则,对经典名方当归补血汤的历史源流、组成、剂量、炮制、制法与煎服法、功效与应用进行考证分析。共收集相关古籍文献信息604条,其中涉及中医古籍186部,其中40部(金元5部,明19部,清16部)中医古籍详细记载了组成、炮制、剂量等内容。有关当归补血汤组成,主要为当归和黄芪;根据古今剂量折算,黄芪37.3~38.1 g,当归7.5~7.6 g;黄芪宜采用蜜炙,当归为酒当归;加入水600 mL,煎至300 mL,饭前温服。该方古籍主要记载功效为血虚发热,证见肌热、燥热,烦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是补气生血名方。现代研究表明,当归补血汤常用于治疗各种贫血、糖尿病肾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上述研究结果为经典名方当归补血汤后期开发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85.
目的:对泽漆水提物的入血成分进行分析,探讨该水提物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MS)检测大鼠灌胃泽漆水提物后入血成分,检测条件为Agilent RRHD SB-C18色谱柱(3 mm×100 mm,1.8μm),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0~15 min,5%~30%B;15~20 min,30%~50%B;20~30 min,50%~95%B;30~35 min,95%~5%B),检测波长190~800 nm,柱温40℃,流速0.3 mL·min-1,进样量4μL,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模式检测,检测范围m/z 50~1 250。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入血成分的靶点与COPD的靶点进行交互分析,通过网络拓扑分析筛选关键成分和关键靶点,运用Metascape数据库预测泽漆抗COPD主要涉及的分子功能、生物过程、细胞组成及信号通路,并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判断关键靶点与关键成分的亲合力。结果:大鼠灌胃泽漆水提物后,从其含药血清中检测出了29个入血成分,9个为原...  相似文献   
986.
血管内壁的内皮细胞借助调节血管稳态、血管张力、细胞黏附、细胞增殖、凝血抗性、炎症因子等来响应机体的物理和化学信号,进而维持血管处于衡动稳定的状态。血管生成是肿瘤发生发展所需的关键条件,肿瘤血管化的病理模式为瘤体生长提供所需的营养和氧气,以促进其增殖。近年来,内皮细胞参与肿瘤血管渗入,驱动血管生成被认为是促进肿瘤转移的关键环节。血管内皮细胞可通过调控代谢重塑以满足肿瘤血管化过程中对物质和能量的需要,其异常的代谢特征使得其能更好地适应肿瘤微环境的变化,这种代谢的改变常被看作是肿瘤血管化进程的重要基础。中医“阴火”理论源自《黄帝内经》,原指“阴虚生内热”,属内伤之火范畴,后经历代医家推演变化,逐步形成“脾胃气虚-阴火上乘-气火失调”的病机认识。内皮细胞代谢重塑的发病过程是“阴火”病理表征的客观体现,而阴火造化生息、燔灼妄动之性又与肿瘤新生血管增生无制、亢变为害的疾病状态相吻合。脾胃亏虚与气机失衡的改变可致水谷精微不得布散,发生代谢障碍,停久为痰为瘀,与血脉相搏结,致使局部环境异化(肿瘤微环境形成)、脉道不利(内皮细胞代谢失衡),异变形成肿瘤新生血管。在“阴火”证候要素指导下,围绕气与火的相关性,运用“扶正调气”的治法遣方用药,可调节内皮细胞代谢功能,达到机体相对平衡状态,进而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基于以上认识,该文围绕内皮细胞代谢重塑与阴火相关理论,阐发学术微旨,以期为中医药干预肿瘤血管化进程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87.
目的:基于心脏细胞色素P450(CYP450)系统分别考察诃子、甘草与制草乌及有效成分鞣花酸、甘草苷与乌头碱合用的减毒机制。方法:在体内实验方面,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制草乌组(0.25 g·kg-1),诃子组(0.25 g·kg-1),甘草组(0.25 g·kg-1)和诃子+甘草+制草乌合用组(0.25 g·kg-1+0.25 g·kg-1+0.25 g·kg-1,以制草乌为标准),给药8 d后测定大鼠肌酸激酶(CK)与乳酸脱氢酶(LDH),观察大鼠心脏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并选择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色素P2J3(CYP2J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在体外实验方面,设空白组、乌头碱组、鞣花酸组、甘草苷组与乌头碱+鞣花酸+甘草苷合用组,利用高内涵分析技术检测其对细胞数目、DNA含量、活性氧(ROS)和线粒体膜电位(MMP)的影响,同时检测CYP2J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体内实验中,与空白组比较,制草乌组大鼠血清中CK、LDH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P<0.01...  相似文献   
988.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是全球常见的慢性病之一,焦虑和抑郁是其发生不良预后事件的潜在与关键危险因素。柴胡加龙骨牡蛎汤(CLMT)首见于《伤寒论》,为治疗少阳病兼心神逆乱证的经典名方,具备和解少阳、镇惊安神之功效。目前机制研究表明CLMT能通过调控相关信号通路、抑制相关炎症因子表达、改善氧化应激损伤、调节神经递质水平、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亢进、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动员、抑制血小板活化等多途径对CHD合并焦虑抑郁发挥作用。临床研究表明CLMT对CHD合并焦虑抑郁导致的心绞痛、失眠等症状具有显著改善作用,可有效减轻患者负性情绪、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等,且与西医常规治疗相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该文通过归纳整理近15年来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PubMed等数据库关于CLMT治疗CHD合并焦虑抑郁的文献,对其进行了机制及临床研究的综述,以期为CLMT指导CHD合并焦虑抑郁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89.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通便方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盐酸洛哌丁胺灌胃法建立STC大鼠模型,设定正常组、模型组、莫沙必利组、益气活血通便方低、中、高剂量组(3.51、7.02、14.04 g·kg-1)给药后观察各组大鼠一般体征变化、计算粪便含水率及肠道推进率;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结肠组织黏膜炎症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水通道蛋白(AQP)3、AQP4、AQP8和c-Kit蛋白灰度值,通过16S r RNA高通量测序检测肠道菌群变化。结果:经过益气活血通便方给药治疗10 d后,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活血通便方不同剂量组和莫沙必利组大鼠的粪便含水率和肠道推进率均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活血通便方中、高剂量组和莫沙必利组大鼠结肠无明显黏膜炎症改变,杯状细胞排列较规整无断裂、数量较多。益气活血通便方中、高剂量组和莫沙必利组血清中SP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VIP明显降低(P&...  相似文献   
990.
目的:探讨新生儿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治疗中机械通气下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2月至2022年2月无锡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新生儿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8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机械通气下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组(观察组)、机械通气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各40例。分析两组患儿血气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和呼吸力学指标、机械通气时间、总吸氧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之间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氢离子浓度指数(pH)、MAP、呼气末正压(PEEP)、平台压(Pplat)、气道峰压(PIP)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PaO2、PaO2/FiO2均高于治疗前,PaCO2、MAP、PEEP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