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661篇 |
免费 | 5454篇 |
国内免费 | 379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40篇 |
儿科学 | 775篇 |
妇产科学 | 416篇 |
基础医学 | 4879篇 |
口腔科学 | 1002篇 |
临床医学 | 7189篇 |
内科学 | 6394篇 |
皮肤病学 | 578篇 |
神经病学 | 2133篇 |
特种医学 | 2068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7篇 |
外科学 | 4663篇 |
综合类 | 12936篇 |
现状与发展 | 17篇 |
预防医学 | 5292篇 |
眼科学 | 1127篇 |
药学 | 6058篇 |
70篇 | |
中国医学 | 4252篇 |
肿瘤学 | 36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7篇 |
2023年 | 751篇 |
2022年 | 1982篇 |
2021年 | 2592篇 |
2020年 | 2099篇 |
2019年 | 1560篇 |
2018年 | 1594篇 |
2017年 | 1691篇 |
2016年 | 1515篇 |
2015年 | 2405篇 |
2014年 | 2937篇 |
2013年 | 3165篇 |
2012年 | 4571篇 |
2011年 | 4916篇 |
2010年 | 3920篇 |
2009年 | 3275篇 |
2008年 | 3581篇 |
2007年 | 3522篇 |
2006年 | 3245篇 |
2005年 | 2743篇 |
2004年 | 2253篇 |
2003年 | 2122篇 |
2002年 | 1925篇 |
2001年 | 1424篇 |
2000年 | 995篇 |
1999年 | 664篇 |
1998年 | 384篇 |
1997年 | 388篇 |
1996年 | 307篇 |
1995年 | 259篇 |
1994年 | 201篇 |
1993年 | 109篇 |
1992年 | 111篇 |
1991年 | 100篇 |
1990年 | 61篇 |
1989年 | 74篇 |
1988年 | 61篇 |
1987年 | 41篇 |
1986年 | 23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6篇 |
1979年 | 8篇 |
1978年 | 6篇 |
1974年 | 7篇 |
1973年 | 9篇 |
1971年 | 5篇 |
1969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针刺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神经炎TNF-α和IL-4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4(IL-4)与实验性变态反应性神经炎(EAN)发病的关系,从细胞因子水平研究针刺疗法对本病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40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药物组,建立大鼠EAN动物模型,观察大鼠发病率及致病程度,针刺组取腰。夹脊、足三里、悬钟穴,药物组用泼尼松灌胃给药。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的TNF-αa和IL-4的含量变化。结果 模型组TNF-α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针刺组和药物组均能降低TNF-α的含量,使其水平接近正常,尤以药物组抑制作用明显。IL-4的含量各组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提示本病存在Th1/Th2细胞因子间的失衡,其中以Th1型细胞占优势。针刺主要是通过抑制TNF-α等Th1细胞,来重建细胞因子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72.
中药结合中医经络诊断仪诊治神经性头痛15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医经络诊断仪与中医学的辨证施治相结合治疗神经性头痛。方法 用中医经络诊断仪对157例神经性头痛患者进行检测,区分虚实,然后结合中医辨证分型进行中药治疗,1个疗程后再用中医经络诊断仪复查,比较两次检查结果,再结合临床观察疗效。结果 实证平均总有效率达88.5%,虚证平均总有效率达90.8%。结论 中医经络诊断仪为中医学的辨证施治提供了一种量化的手段。 相似文献
73.
中药复方配伍理论是中药方剂的精华。中药配伍后多化学成分的变化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首次应用HPLC-DAD研究川芎-赤芍配伍的多化学成分变化。由于中药成分复杂,需要建立稳定、重复、可靠的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然后用液相色谱的统一方法分离样品和数据处理;通过比较合煎液和单煎液中各成分的保留时间和紫外光谱确定合煎液中各峰的归属;并可研究配伍后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川芎-赤芍配伍后少数化学成分含量发生变化,但没有发现新峰的产生。 相似文献
74.
Sufi M Thomas Qing Zeng Michael W Epperly William E Gooding Ira Pastan Qing Cheng Wang Joel Greenberger Jennifer Rubin Grandis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2004,10(20):7079-7087
PURPOSE: 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determine whether low intratumoral doses of th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ligand-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alpha (TGF-alpha) fused to Pseudomonas exotoxin (TGF-alpha-PE38)-abrogated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HNSCC) tumor growth in vitro and in vivo. EXPERIMENTAL DESIGN: In vitro cytotoxicity assays were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the sensitivity of HNSCC cells to TGF-alpha-PE38. TGF-alpha-PE38-treated HNSCC cells were examined by immunoblotting for cleaved poly(ADP-ribose) polymerase to evaluate apoptosis. Nude mice bearing established HNSCC xenografts were treated with several doses of TGF-alpha-PE38 to evaluate the antitumor efficacy in vivo. Tumor sections were stained with 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nick end labeling for apoptosi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oral administration of TGF-alpha-PE38, gavage injections of TGF-alpha-PE38 were administered, and the esophagus and surrounding soft tissue were then stained for apoptotic cells. RESULTS: HNSCC cell lines examined were sensitive to low doses of TGF-alpha-PE38 (EC(50) in the range of 1.6 to 10 ng/mL). HNSCC cells treated with TGF-alpha-PE38 undergo apoptosis. Antitumor effects were observed using 0.1 and 0.03 microg of TGF-alpha-PE38 administered intratumorally. At these doses, the treatment was well tolerated. Tumors treated with the toxin had a higher number of apoptotic cell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tumors. No apoptotic cells were observed in the pharyngoesophageal tissues of the mice after gavage administration of the toxin suggesting that the toxin could be orally administered without toxicity. CONCLUSION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opical or intratumoral administration of low doses of TGF-alpha-PE38 may demonstrate antitumor effects in HNSCC without associated systemic toxicity.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癌基因 c- raf- 1的反义寡核苷酸对人卵巢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设立 c- raf- 1正义寡核苷酸组和非处理组 (仅加入等量的脂质体 )作对照 ,用 RT- PCR检测卵巢癌细胞处理前后 c- raf- 1表达水平的变化。用平板克隆形成试验检测人卵巢癌细胞株 SKOV3在脂质体 - c- raf- 1反义寡核苷酸作用前后受 6 0 Coγ射线不同剂量照射后的集落形成率。结果 c- raf- 1反义寡核苷酸能抑制 c- raf- 1癌基因的表达 ,经脂质体介导的 c- raf- 1反义寡核苷酸作用的卵巢癌细胞经γ射线照射后其集落形成率较转染正义寡核苷酸组及单纯照射组明显下降 (P<0 .0 1) ,而转染 c- raf- 1正义寡核苷酸组的集落形成率与单纯照射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P>0 .0 5 )。结论 c- raf- 1反义寡核苷酸通过抑制 c- raf- 1的表达降低人卵巢癌细胞株 SKOV 3放射抗拒性。该作用可能与 c- raf- 1反义寡核苷酸抑制了引起细胞辐射抗拒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76.
目的 :研究细胞周期蛋白D1与E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87例NSCLC肿瘤组织中细胞周期蛋白D1、E的表达及PCNA估计增殖指数 (PI) ,并将上述结果与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87例NSCLC中细胞周期蛋白D1、E阳性率分别为 4 4 .8% (39/87)、4 8.3% (42 /87) ,细胞周期蛋白D1阳性组的PI值显著高于阴性组 (P〈0 .0 5 ) ,细胞周期蛋白E阳性组PI值与阴性组无显著差异 (P〉0 .0 5 ) ;细胞周期蛋白D1阳性组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率和生存率均与阴性组有显著差异(P〈0 .0 1、〈0 .0 5、〈0 .0 1) ,细胞周期蛋白E阳性组淋巴结转移率、临床分期和生存率均与阴性组有显著差异 (P〈0 .0 5、〈0 .0 5、〈0 .0 1) ;细胞周期蛋白D1阳性组中细胞周期蛋白E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其阴性组 (P〈0 .0 5 ) ;细胞周期蛋白D1与细胞周期蛋白E双阳性组的PI值、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非双阳性组 (P值均〈0 .0 5 ) ,生存率显著低于非双阳性组 (P〈0 .0 1)。结论 :细胞周期蛋白D1、细胞周期蛋白E均参与NSCLC的发生、发展 ,并影响其预后 ,但两者在其中所起作用不同 :细胞周期蛋白D1是调节NSCLC增殖的主要因素 ,细胞周期蛋白E主要与NSCLC进展有关 ;细胞周期蛋白D1可促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肝癌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广凋亡细胞比值与肝细胞肝癌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及免疫组化双染色技术,对60例肝细胞肝癌石蜡包埋组织进行检测。结果不同分化程度癌组织中细胞凋亡和PCNA的阳性率不同。分化程度高,细胞凋亡阳性率高、PCNA阳性率偏低;分化程度低,细胞凋亡阳性率偏低、PCNA阳性率高。随分化程度的降低,PCNA广凋亡细胞的比值显著增加,两者有相关性。结论PCNA/凋亡细胞的比值可作为评估肝细胞肝癌分化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78.
肿瘤坏死因子在妊高征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在妊高征发病中的作用及其对胎儿生长的影响。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对正常晚期妊娠妇女16例(对照组)及妊高征患者46例(妊高征组)的血浆、羊水和新生儿脐血中TNF进行检测。结果:分娩前妊高征组血浆TNF水平较对照组高,以中、重度妊高征者增高显著(P<0.05);产后72小时妊高征组血浆TNF水平下降,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及轻度妊高征者新生儿脐血TNF水平与母血接近,羊水TNF水平明显低于母血(P<0.05);中、重度妊高征者脐血和羊水TNF水平均较母血低(P<0.05;P<0.01)。新生儿脐血、羊水中TNF水平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在中、重度妊高征者中,合并胎儿生长迟缓者其羊水和新生儿脐血TNF水平明显高于未合并胎儿生长迟缓者。结论:TNF可能作为母体对胎儿抗原的异常免疫反应的重要介质,在妊高征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9.
大鼠脑神经干细胞神经巢蛋白表达的流式细胞术检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检测胎鼠及成年大鼠脑内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抗原神经巢蛋白的表达,判明啮齿类哺乳动物脑内神经干细胞存在的可能性及相应的部位。方法:显微手术下采取胎鼠及成年大鼠大脑与皮质下脑组织,间接荧光法标记nestin,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胎鼠脑内普遍存在nestin阳性细胞,成年大鼠脑室旁组织中也存在nestin阳性细胞。 相似文献
80.
电视录相脑电监测在小儿癫痫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评价电视录相脑电图(Video-EEG)监测在小儿癫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3例具有发作性症状的患儿进行连续6小时的包括清醒、睡眠、诱发试验及必要的认知测验的Video-EEG监测。结果经发作期Video-EEG监测证实,60例初诊为癫痫性发作的患儿中,21例(35%)为非癫痫性发作;28例其他症状发作中,24例(86%)为非癫痫性发作。102例痫样放电患儿中82例(80.4%)确定了发作类型,35例(34.3%)确定了癫痫类型。Video-EEG监测可发现短暂轻微的癫痫发作及痫样放电引起的一过性认知损伤的表现。结论Video-EEG在排除非癫痫性发作、确定癫痫性发作的类型、评价脑电-临床关系方面可提供准确可靠的证据,可进一步提高癫痫的临床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