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402篇
  免费   5273篇
  国内免费   4146篇
耳鼻咽喉   349篇
儿科学   484篇
妇产科学   567篇
基础医学   6533篇
口腔科学   1026篇
临床医学   7822篇
内科学   8041篇
皮肤病学   493篇
神经病学   2828篇
特种医学   2042篇
外国民族医学   42篇
外科学   5330篇
综合类   10362篇
现状与发展   19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3735篇
眼科学   1774篇
药学   6173篇
  39篇
中国医学   3490篇
肿瘤学   4671篇
  2024年   225篇
  2023年   1030篇
  2022年   2526篇
  2021年   3248篇
  2020年   2330篇
  2019年   1877篇
  2018年   2119篇
  2017年   1791篇
  2016年   1748篇
  2015年   2729篇
  2014年   3365篇
  2013年   2770篇
  2012年   4158篇
  2011年   4664篇
  2010年   2691篇
  2009年   2237篇
  2008年   2843篇
  2007年   2868篇
  2006年   2860篇
  2005年   2856篇
  2004年   1882篇
  2003年   1748篇
  2002年   1502篇
  2001年   1202篇
  2000年   1284篇
  1999年   1336篇
  1998年   900篇
  1997年   846篇
  1996年   654篇
  1995年   619篇
  1994年   518篇
  1993年   317篇
  1992年   395篇
  1991年   318篇
  1990年   294篇
  1989年   242篇
  1988年   227篇
  1987年   172篇
  1986年   143篇
  1985年   106篇
  1984年   46篇
  1983年   42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15篇
  1977年   2篇
  1973年   2篇
  1935年   4篇
  19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51.
目的探讨血清胸苷激酶1(TK1)作为肿瘤细胞增殖标志物对恶性肿瘤诊断及疗效评估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印迹-增强化学发光法检测恶性肿瘤组(53例)治疗前后、体格检查组(49例)以及健康对照组(18名)的血清TK1水平。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治疗前和后分别与健康对照组、体格检查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结果恶性肿瘤组治疗前STK1为0.3—11.3(2.4±2.0)pmol/L;恶性肿瘤组治疗后STK1为0.3~5.0(0.9±0.8)pmol/L;体格检查组STK1为0.1~2.1(0.8±0.3)pmol/L;健康对照组STK1为0.5~1.2(0.7±0.2)pmol/L。恶性肿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之间STK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57,P〈0.0001)。恶性肿瘤组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和体格检查组STK1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68和5.460,P=0.001和〈0.0001),而恶性肿瘤组治疗后与健康对照组和体格检查组STK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56和0.715,P均〉0.05)。结论血清TK1检测细胞增殖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对临床监测恶性肿瘤疗效和在体格检查中进行恶性肿瘤风险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52.
心脏良性非粘液瘤性肿瘤的电子束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电子束CT(EBCT)在心脏良性非粘液瘤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995- 07~1999- 02,经EBCT检查并手术、病理证实的7 例心脏良性非粘液瘤性肿瘤的EBCT、超声心动图结果与手术、病理所见进行回顾性分析。7个病例,男性4例(57.1% ),女性3例(42.9% ),年龄从5个月至42岁,平均21.6岁。所有病例同时行单层增强和电影序列。结果:7例心脏非粘液性良性肿瘤,包括2例浸润性脂肪瘤,2 例纤维瘤,1例横纹肌瘤,1例淋巴管瘤,1 例间皮瘤,EBCT不但能够明确肿瘤的位置、附着、大小、范围、运动,而且以优良的密度分辨率,在6个病例显示肿瘤病理学特征,提示正确的病理学定性诊断,准确性为85.7% ;2 个病例术后提示肺不张与胸腔积液。同组病例中,超声心动图无1例做出正确组织病理学定性。结论:EBCT具有优良的时间、空间和密度分辨率,在对超声心动图难以准确定性的良性非粘液瘤性肿瘤的诊断中具一定优势,同时可展示邻近病变情况  相似文献   
953.
老年上消化道出血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治疗特点.方法 对2008年1月~ 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胃溃疡出血26例(占43%),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8例(占13%),胃癌出血10例(占16%),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1例(占18%),Mallory-Weiss综合征2例(占3%),胆道出...  相似文献   
954.
目的评价无创性3D—MSCTA超薄层亚毫米扫描技术在脑血管病变术前诊断与术后随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3例患者均用16层螺旋CT行0.5mm超薄层亚毫米扫描,CTA重建均用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部分选用曲面重建(CPR)技术,全部结果均经手术或DSA证实。结果83例患者中,单发动脉瘤41例,多发动脉瘤4例,动脉瘤术后瘤夹在位且血管显影正常32例,烟雾病2例,动静脉畸形(AVM)3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结论3D—MSCTA超薄层亚毫米扫描技术实现了真正的各向同性扫描,能无创、精确、清晰显示脑血管病变,可作为脑血管病变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55.
目的:探讨无糖尿病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浆胰岛素(INS)样生长因子(IGF)-1与INS抵抗(IR)的关系。方法:42例无糖尿病的UAP患者(UAP组)与30例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组)比较,行75g葡萄糖口服耐量试验,测定空腹、餐后30min、餐后120min血糖、INS、IGF-1水平。结果:UAP组和对照组伴IR患者分别为26例和12例(P<0·05),UAP组中,伴IR与不伴IR者比较,空腹、餐后30min、餐后120minIGF-1明显降低(均P<0·05);HOMA-INS敏感指数(HOMA-ISI)、HOMA-IR指数(HOMA-IRI)分别明显增高和降低(P<0·05)。相关分析显示HOMA-IRI与体质指数(BMI)呈正相关(r=0·353,P<0·05);与空腹及餐后120minIGF-1和IGF-1曲线下面积(IGF-1AUC)呈负相关。多重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OMA-IRI=0·45722BMI-0·34285IGF-1空腹。结论:IGF-1与无糖尿病的UAP患者IR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56.
957.
目的:评估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3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进行治疗前后观察对比,观察下肢静脉的血管内径、内膜厚度、光滑度、血管压缩性、管腔内回声、静脉瓣功能、侧支循环、血流速度等指标。结果:134例中107例临床治愈,27例病情好转,超声检查显示管壁回缩正常,内膜光滑,血管压缩性恢复良好,侧支循环建立,静脉瓣功能不全有所改善。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治疗诊断及评估有着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58.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法(TAPP)、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法(TEP)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Lichtenstein)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8月就诊于松滋市人民医院的150例腹股沟疝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Lichtenstein组、TAPP组、TEP组,各50例。对比3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复发率,并观察围手术期患者应激反应[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醛固酮(ALD)]变化。 结果3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ichtenstein组术中出血量、术后12 h疼痛数字评分(NRS)、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比TAPP组和TEP组高,住院费用比TAPP组和TEP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P组术后12 h NRS评分、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费用比TAPP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ichtenstein组术后3 d Cor、NE及ALD水平,复发率比TAPP组和TEP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Lichtenstein术治疗腹股沟疝操作相对简单、费用低,腹腔镜下TAPP、TEP术具有应激创伤小、疼痛轻、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特点,临床应结合患者具体病情选择适宜的手术修补方式。  相似文献   
959.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下甲状腺全切+中央区+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治疗肿瘤直径>1 cm乳头状甲状腺癌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8年6月在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接受达芬奇机器人腋乳入路甲状腺全切+中央区+单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的81例乳头状非微小癌患者(机器人组)的临床资料,与同期接受传统开放手术的87例乳头状非微小癌患者(开放组)进行比较。采用统计学检验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清扫中央区和单侧颈侧区淋巴结数目、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美容效果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等。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与开放组相比,机器人组的手术时间及术后引流量多于开放组,术后美容效果更佳(P<0.05);清扫中央区和单侧颈侧区淋巴结数目、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有选择性的肿瘤直径>1 cm的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达芬奇机器人腋乳入路与传统开放手术行甲状腺全切+中央区+单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治疗安全性和治疗效果相似且术后美容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60.
目的观察氢吗啡酮预处理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SPF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氢吗啡酮组(H组)和吗啡组(M组),每组12只。采用前房加压灌注的方法制备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于缺血前15 min,H组颈内静脉注射氢吗啡酮0.1mg/kg,M组注射吗啡1mg/kg,C组和IR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再灌注24 h后,取大鼠视网膜组织,采用HE染色法观察病理学变化,测定视网膜内层厚度及全层厚度;采用TUNEL法计算细胞凋亡指数(AI);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ax、Bcl-2、caspase-3蛋白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TNF-α、IL-6浓度;采用硫代巴比妥酸及黄嘌呤氧化酶法分别检测MDA浓度和SOD活性。结果与C组比较,IR组视网膜出现病理学损伤,AI明显升高(P<0.05);Bax、caspase-3蛋白含量明显升高,Bcl-2蛋白含量和Bcl-2/Bax比值明显降低(P<0.05);TNF-α、IL-6和MDA浓度明显升高(P<0.05),SOD活性明显减弱(P<0.05)。与IR组比较,H组和M组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损伤明显减轻,AI明显降低(P<0.05);Bax、caspase-3蛋白含量明显降低,Bcl-2蛋白含量明显升高,Bcl-2/Bax比值明显升高(P<0.05);TNF-α、IL-6和MDA浓度明显降低,SOD活性明显增强(P<0.05)。结论氢吗啡酮可减轻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视网膜细胞凋亡、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