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646篇 |
免费 | 5361篇 |
国内免费 | 351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14篇 |
儿科学 | 559篇 |
妇产科学 | 621篇 |
基础医学 | 4977篇 |
口腔科学 | 875篇 |
临床医学 | 6576篇 |
内科学 | 6730篇 |
皮肤病学 | 570篇 |
神经病学 | 2053篇 |
特种医学 | 2018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5篇 |
外科学 | 5191篇 |
综合类 | 11681篇 |
现状与发展 | 20篇 |
一般理论 | 5篇 |
预防医学 | 5096篇 |
眼科学 | 1086篇 |
药学 | 5829篇 |
68篇 | |
中国医学 | 3925篇 |
肿瘤学 | 411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6篇 |
2024年 | 629篇 |
2023年 | 877篇 |
2022年 | 1854篇 |
2021年 | 2413篇 |
2020年 | 1998篇 |
2019年 | 1689篇 |
2018年 | 1625篇 |
2017年 | 1721篇 |
2016年 | 1477篇 |
2015年 | 2191篇 |
2014年 | 2753篇 |
2013年 | 2914篇 |
2012年 | 3846篇 |
2011年 | 3996篇 |
2010年 | 3075篇 |
2009年 | 2642篇 |
2008年 | 2870篇 |
2007年 | 3078篇 |
2006年 | 2819篇 |
2005年 | 2498篇 |
2004年 | 2544篇 |
2003年 | 3085篇 |
2002年 | 2626篇 |
2001年 | 2163篇 |
2000年 | 1287篇 |
1999年 | 875篇 |
1998年 | 481篇 |
1997年 | 470篇 |
1996年 | 294篇 |
1995年 | 296篇 |
1994年 | 263篇 |
1993年 | 162篇 |
1992年 | 173篇 |
1991年 | 159篇 |
1990年 | 127篇 |
1989年 | 103篇 |
1988年 | 78篇 |
1987年 | 61篇 |
1986年 | 60篇 |
1985年 | 55篇 |
1984年 | 22篇 |
1983年 | 25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15篇 |
1979年 | 13篇 |
1977年 | 10篇 |
1976年 | 8篇 |
1974年 | 8篇 |
1973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了正常口腔粘膜,轻中重度粘膜上皮异常增生和鳞状细胞癌共74例石蜡包埋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分布.结果显示,正常口腔上皮中,PCNA染色仅见于基层,而所有异常增生和鳞癌标本中,PCNA阳性反应出现在基层以上部位.从轻、中、重度异常增生到鳞癌,PCNA阳性细胞的比率不断增加,每个标记细胞中PCNA染色程度亦显著增强.表明PCNA表达和口腔上皮的增殖潜能及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监测口腔粘膜上皮癌变风险的重要生物学标记 相似文献
22.
外周血VEGF表达水平与舌癌颈淋巴结转移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外周血VEGF表达水平与舌癌转移之间的关系以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舌癌患者外周血VEGF的表达水平进行ELISA检测 ,并对患者术后所有颈部淋巴结进行HE染色。结果 :转移组患者血清VEGF浓度为 ( 5 0 8.2 8± 14 .193 3 ) pg/ml ,无转移组患者血清VEGF浓度为 ( 13 0 .49± 6.2 5 41) pg/ml ,二者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1)。转移组患者术后血清VEGF浓度显著下降 ,为 ( 14 1.79± 5 .2 2 41) pg/ml,与术前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舌癌患者血清VEGF浓度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 ,可以作为颈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3.
目的:研究正畸病人后牙段腭弓形态的规律,为临床预成腭杠的制作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60例正畸病人,按牙齿萌出情况(牙龄)分为3组,灌取上颌模型,测量第一磨牙区腭弓的高度、宽度和弧长,统计分析.结果:恒牙列组后牙段腭弓高度、宽度及弧长测量值最大,替牙组最小,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牙列由替牙列向恒牙列的发育过程中,腭弓也在发育,其趋势是高度,宽度和弧长的不断增加,尤其以替牙列向恒牙期过度时,此变化最为明显(P<0.01).临床使用腭杠时需注意腭部的这种特点. 相似文献
24.
目的:使用人胎成骨细胞(OB)为体外模型,观察了1,25-双羟维生素D3〔1,25(OH)2D3〕、24,25-双羟维生素D3[24,25(OH)2D3)]对OB生长和代谢的影响。方法:用ALP测定法和Bradford蛋白含量法。结果:1,25(OH)2D3在浓度为108mol/L时,刺激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但抑制OB的生长。24,25(OH)2D3在10-8mol/L时无上述作用。结论:1,25(OH)2D3对OB的ALP有直接的促活作用,其作用与时间相关。24,25(OH)2D3对OB的ALP活性无关。1,25(OH)2D3对人胎OB生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5.
11 patients with lingual carcinoma were treated by artery chemoembolization with 100 mg CDDP-AMS microcapsules (CDDP 13.6 mg) through lingual artery, and the average diameter of microcapsules was 56.3 microns. There was no obvious carcinoma cell or carcinoma tissue in pathologic specimens of the tissue after 4 weeks of treatment. After 5-6 weeks of chemoembolization, the clinical tumor ulcer disappeared, but it was difficult to judge the change of the tumor because of local fiber tissue. After 6 months, by observation of 4 patients whose tumors had not been excis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infiltuation mass of primary carcinoma disappeared and tongue body became soft. It suggests that artery chemoembolization with CDDP-AMS microcapsules is an efficient way of lingual carcinoma treatment. 相似文献
26.
目的:建立一种简捷的分离培养和纯化大鼠牙囊细胞的方法。方法:分离出生后6dSD大鼠上下颌第一和第二磨牙完整牙胚,剥离牙囊和成釉器,剪碎后酶消化并混合培养,再利用多次差速传代纯化牙囊细胞。结果:原代细胞为牙囊细胞和成釉器细胞混合生长,差速传代培养到第4代可获得纯化的牙囊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牙囊细胞呈长梭形或三角形,免疫组化染色抗波形丝蛋白阳性,抗角蛋白阴性。结论:利用多次差速传代可从混合培养的原代细胞中获得纯化的牙囊细胞。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不同孔径新型复合材料硅,磷酸钙植入兔下颌骨缺损区的成骨能力。方法:将3种不同孔径硅膦酸钙(大孔型300μm、150μm及致密型)分别植入兔下颌骨缺损区。分别在术后3、6、12周取材进行大体、组织学观察及新骨形成的统计学分析。结果:3种不同孔径硅,磷酸钙在12周均能与邻近骨组织骨性结合:2种大孔型硅,磷酸钙新生骨面积百分比均显著大于致密型硅,磷酸钙(P〈0.01)。结论:大孔型硅,磷酸钙骨引导性、成骨活性优于致密型硅,磷酸钙。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collagenⅠ、Ⅲ在Balb/c小鼠牙胚发育各期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及两者在牙齿发育矿化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小鼠牙胚发育各期collagenⅠ、Ⅲ的表达、分布。结果:collagenⅢ:出生前E13d小鼠牙胚蕾状期:口腔上皮细胞阳性表达( );E14~17d帽状期:口腔上皮细胞、成釉器星网层细胞表达弱阳性;E18~19d和出生后P1d钟状期与分化期:口腔上皮细胞、成釉器星网层细胞、牙乳头细胞、牙囊细胞表达阳性( );出生后P2~10d牙冠发育成熟期:成釉细胞、釉基质、成牙本质细胞、前期牙本质、牙乳头细胞、牙囊细胞、牙髓组织等均表达阳性( );P10~30d牙根发育成熟期:除上述细胞成分外,上皮根鞘、根周及根尖牙槽骨、牙骨质和牙周膜表达强阳性( )。collagenⅠ:在蕾状期无表达;帽状期:口腔上皮细胞、成釉器星网层细胞表达阳性;钟状期与分化期:口腔上皮细胞、成釉器星网层细胞、牙乳头细胞、牙囊细胞表达阳性;牙冠和牙根发育期:其分布和表达类似于collagenⅢ。结论:鉴于collagenⅠ、Ⅲ的表达和分布,表明它们均参与了牙胚和牙体硬组织的发育形成,但似乎cllagenⅢ的作用比collagenⅠ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29.
目的:分析1例Rieger综合征的典型家系病例,对临床医师认识和诊断这一与口腔发育异常密切相关的罕见遗传病提供线索和信息。方法:对1例Rieger综合征患进行家系调查,对家系成员进行临床检查,修复治疗和表型分析。结果:临床诊断1例Rieger综合征病例家系,显示常染色体显性的遗传方式,该综合征可导致严重的上颌骨发育不足和多数恒牙先天缺失。结论:Rieger综合征是导致先天性牙齿缺失的重要遗传性疾病之一,由于修复治疗的需要,可能对口腔医师在这一疾病的发现和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0.
牙齿感觉过敏症流体动力学说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牙齿感觉过敏症临床较为常见,但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主要学说包括成牙本质细胞感受器学说、神经末梢直接接受刺激学说和流体动力学说,其中以流体动力学说广为接受。其基本理论为牙本质小管是有渗透性的组织,其渗透性越大,牙本质液流量越大;牙本质液的异常流动引起牙髓神经兴奋而产生痛觉;牙本质液流量与神经纤维兴奋性成正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