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5156篇 |
免费 | 7537篇 |
国内免费 | 390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03篇 |
儿科学 | 1405篇 |
妇产科学 | 390篇 |
基础医学 | 4355篇 |
口腔科学 | 1331篇 |
临床医学 | 9498篇 |
内科学 | 5938篇 |
皮肤病学 | 807篇 |
神经病学 | 1179篇 |
特种医学 | 2822篇 |
外科学 | 6351篇 |
综合类 | 21412篇 |
现状与发展 | 15篇 |
预防医学 | 9800篇 |
眼科学 | 638篇 |
药学 | 9278篇 |
84篇 | |
中国医学 | 7685篇 |
肿瘤学 | 310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22篇 |
2023年 | 943篇 |
2022年 | 2428篇 |
2021年 | 3066篇 |
2020年 | 2534篇 |
2019年 | 1440篇 |
2018年 | 1546篇 |
2017年 | 2062篇 |
2016年 | 1566篇 |
2015年 | 3045篇 |
2014年 | 3905篇 |
2013年 | 4864篇 |
2012年 | 7038篇 |
2011年 | 7293篇 |
2010年 | 6882篇 |
2009年 | 6056篇 |
2008年 | 6222篇 |
2007年 | 5747篇 |
2006年 | 5090篇 |
2005年 | 4084篇 |
2004年 | 2841篇 |
2003年 | 2194篇 |
2002年 | 1664篇 |
2001年 | 1566篇 |
2000年 | 1141篇 |
1999年 | 363篇 |
1998年 | 80篇 |
1997年 | 83篇 |
1996年 | 77篇 |
1995年 | 53篇 |
1994年 | 70篇 |
1993年 | 33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24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23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8篇 |
1980年 | 5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3篇 |
1975年 | 3篇 |
1964年 | 2篇 |
196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静脉注射硝酸甘油诱导大鼠脑膜核因子-κB表达增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偏头痛大鼠模型不同时相脑膜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特征.方法采用静脉注射硝酸甘油(GTN)法建立大鼠偏头痛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对照组、GTN iv 后0.5,1.0, 1.5, 2.0, 4.0 h组脑膜NF-κB阳性染色细胞的分布,采用Western印迹法观察相应时间点脑膜核NF-κB的蛋白表达量.结果 GTN iv后0.5 h即出现大鼠脑膜NF-κB核阳性反应和核NF-κB蛋白表达量增高,1.5 h核NF-κB蛋白表达量达高峰,然后逐渐回落,至4 h接近正常水平.结论 GTN iv后早期脑膜呈时限性核NF-κB蛋白表达增强,提示NF-κB蛋白表达增强可能与偏头痛有关. 相似文献
72.
73.
74.
综合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26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肩手综合征是卒中后常见并发症,目前临床对本病无特效治法.笔者采用针刺、点刺放血、中药内服与熏洗,配合自助性康复训练的综合方法治疗本病患者26例,总有效率达84.5%. 相似文献
75.
芦荟对大鼠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损伤体外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芦荟的抗氧化作用及其剂量效应关系。方法: 通过大鼠微粒体的提取,制备了VC/Fe2+和过氧基异丙苯(CHP)脂质过氧化损伤模型,检测不同剂量芦荟轧汁干预对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的影响,观察芦荟清除活性氧的抗氧化作用。结果: 在CHP微粒体脂质过氧化激发模型中,各芦荟干预组的MDA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在VC/Fe2+模型中,低剂量芦荟轧汁干预组与高剂量干预组MDA含量较阳性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并且高剂量组降低更加明显(P﹤0.01)。但中剂量芦荟轧汁组MDA含量反而较阳性对照组有一定的升高。结论: 芦荟轧汁在抗氧化方面存在着双向效应,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有着较好的抗氧化作用,可能是芦荟的医疗保健功效的机制之一;但特定的剂量又可激发活性氧的生成。 相似文献
76.
目的皮肤试验抑制指数(Skin Test Inhibition Index,STII)是评价抗组胺药疗效的一个药效学指标,本试验以阿伐斯汀为例应用STII方法评价抗组胺药阿伐斯汀的起效时间。方法选择27例花粉症病人,分为阿伐斯汀组(24例)和安慰剂组(3例),并分别于服药前及服药30、90min后观察受试者的过敏原皮试反应,计算STII值,并将STII达到10的时间定为起效时间。结果安慰剂组前后过敏原皮试风团无显著差异,而阿伐斯汀组30、90min后,STII值分别为22.2、237.7。故可初步认为阿伐斯汀的起效时间小于30min。结论 STII可做为评价抗组胺药起效时间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7.
目的 调查军人家属及女兵的下尿路症状发病情况。方法在某部及其下属的3个团的家属及部分女兵进行体检的同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布里斯托女性下尿路症状调查问卷,问卷由被调查者独立填写,个别不能独立完成问卷的被调查者,由调查员对其进行解释,再由其完成。结果 91人完整回答了问卷,其中尿频、尿急、膀胱疼痛、夜尿、压力性尿失禁、排尿时需要用力、捧尿延迟、排尿中断、排尿力量发生变化和感觉总是不能完全排空膀胱的患病率分别是:9.9%、58.2%、37.4%、24.2%、34.1%、22%、28.6%、31.9%、16.5%和53.8%。夜尿对生活质量影响最大。结论 军人家属及部分女兵中下尿路症状很常见,48岁以上家属基本都存在这种或那种下尿路症状。 相似文献
78.
甘草酸二铵对马兜铃酸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害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甘草酸对马兜铃酸 (aristolochic acid,AA)肾损害的保护作用 ,观察甘草酸是否可以减轻 AA对培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害 ,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5 % FCS RPMI- 16 4 0培养肾小管上皮细胞株 (L L C- PK1) ,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观察细胞增殖 ;荧光染色观察活细胞数目 ;酶动力学检查 L DH活性 ,比色法检测 NAG水平 ;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细胞结构。结果 1AA4 0、80、16 0μg/ ml可明显抑制细胞增殖 ,结晶紫 OD值显著减少 ,与无 AA对照组比较 P<0 .0 1。 2甘草酸二铵 (diammoniumglycyrrhizinate,DG)在 5、10、2 5 μg/ ml时结晶紫 OD值与无甘草酸对照组比较 P>0 .0 5 ,甘草酸在 5 0 μg/ ml时 P<0 .0 5 ,10 0 μg/ ml、2 0 0μg/ ml时 P<0 .0 1,提示大剂量甘草酸可改善 AA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 3在 AA4 0μg/ ml作用下随着时间延长 ,无甘草酸组的细胞存活数目逐渐减少 ,而甘草酸 (10 0μg/ ml、2 0 0μg/ ml)作用组 ,活细胞数目明显增多 ,提示高浓度甘草酸对细胞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4甘草酸在 5、10、2 5 μg/ ml时 ,L DH释放率、NAG酶水平与无甘草酸对照组比较 P>0 .0 5 ,甘草酸在 5 0 μg/ ml时 P<0 .0 5 ,甘草酸在 10 0μg/ ml、2 0 0μg/ ml时 L DH释放率、NAG酶明显减少 ,与无甘草 相似文献
79.
目的 研究人巨细胞病毒HCMV UL14 0基因在临床低传代分离株中的多态性及其与致病性的关系。方法 对 4 0株HCMV临床低传代分离株进行UL14 0基因全序列的PCR扩增 ,对 12株进行了测序及结果分析。结果 4 0株HCMV UL14 0基因PCR扩增均阳性。测序的 12株HCMV UL14 0开放阅读框架 (ORF)均在Toledo株UL14 0 ORF的第 174位核苷酸处 ,插入一个胞嘧啶核苷酸C ,造成移码突变。与Toledo株相比 ,临床分离株新增了ScAMP磷酸化SPS和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CKP两种重要功能位点 ,且其所位于的氨基酸位点可能是UL14 0蛋白的蛋白质作用位点。结论 临床分离株UL14 0基因的ORF较Toledo株多出 2 31个核苷酸 ,故两者的核苷酸及其编码产物氨基酸序列明显不同。临床分离株存在SPS及CKP两种新的重要功能位点 ,可能在HCMV UL14 0编码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0.
压力性尿失禁初始发病时间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初始发病时间进行探讨,以便采取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2000年12月-2003年2月期间就诊的全部408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病例的初始发病时间做回顾性分析。结果:初始发病在分娩后12个月内者为166例,占40.69%,初始发病在更年期或绝经后2年者为115例,占28.19%。结论:分娩后12个月内及更年期或绝经后2年为患者初始发病比较集中的两个时期,应加强这两个时期的妇女保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