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1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4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3篇 |
口腔科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24篇 |
内科学 | 39篇 |
皮肤病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4篇 |
特种医学 | 54篇 |
外科学 | 38篇 |
综合类 | 9篇 |
预防医学 | 4篇 |
药学 | 11篇 |
肿瘤学 | 7篇 |
出版年
2023年 | 6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7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1.
纳米羟基磷灰石/硫酸庆大霉素缓释系统的制备及体内释放实验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硫酸庆大霉素缓释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DDS),观察其体内释药特性,为慢性骨髓炎的治疗寻找更好的方法。方法:实验于2004-05/2005-03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和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工程与材料学院实验室完成。实验材料: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ydroxypatite,nano-HA)、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poly(3-hydroxybutyrate-hydroxyvalerate),PHBV]、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硫酸庆大霉素(gentamicin,GM)。新西兰大白兔24只。实验方法:①nano-HA/PHBV-PEG-GM-DDS的制备:以nano-HA为载药核心,外包裹生物相容性好且降解可调控的PHBV、PEG,承载GM制成。②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绘制庆大霉素浓度与抑菌环直径的半对数标准曲线。③体内释放实验:在新西兰大白兔左股骨外上髁钻孔,刮除部分骨质和骨髓,将nano-HA-PHBV/PEG-GM微球自骨窗内植入,分别于术后1,3,5,7,10,14,21,28d8个时间点各选3只大白兔,麻醉后取干骺端松质骨及骨干皮质骨标本。用标准曲线计算出各标本药物浓度,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绘制nano-HA/PHBV-PEG-GM-DDS的释药浓度与时间关系曲线。实验评估:①扫描电镜下观察nano-HA/PHBV-PEG-GM-DDS的微球形态。②nano-HA/PHBV-PEG-GM-DDS的释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结果:纳入兔2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nano-HA/PHBV-PEG-GM-DDS微球形态:大小均匀规整,微球平均粒径为345μm,小微球粒径为78μm,微球表面形态一致,为多孔皱缩结构。②nano-HA/PHBV-PEG-GM-DDS释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术后第1天nano-HA/PHBV-PEG-GM-DDS周围皮质骨和松质骨中庆大霉素质量浓度分别为(110.10±11.70),(97.30±9.60)mg/L,其后逐渐下降,至术后第28天时皮质骨和松质骨中庆大霉素质量浓度仍可分别达(7.30±1.40),(6.80±1.10)mg/L,局部骨组织中庆大霉素质量浓度仍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小抑菌浓度(2mg/L)以上。结论:nano-HA/PHBV-PEG-GM-DDS具有较好的体内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212.
Cutaneous reaction to contrast materia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wo children are described who developed an apparent cutaneous contact reaction to contrast material in urine. Both children had undergone uneventful voiding cystourethrography with diatrizoate meglumine injection USP 18% followed by intravenous urography with diatrizoate meglumine injection USP 60%. Approximately 1 hour after urography cutaneous bullae and surrounding erythema of the buttocks (one case) or foreskin (one case) were noted. This reaction resembled a superficial chemical burn. 相似文献
213.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