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4837篇 |
免费 | 10783篇 |
国内免费 | 616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804篇 |
儿科学 | 1680篇 |
妇产科学 | 785篇 |
基础医学 | 8577篇 |
口腔科学 | 2058篇 |
临床医学 | 12552篇 |
内科学 | 12128篇 |
皮肤病学 | 1254篇 |
神经病学 | 4098篇 |
特种医学 | 4048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7篇 |
外科学 | 10112篇 |
综合类 | 24137篇 |
现状与发展 | 17篇 |
一般理论 | 2篇 |
预防医学 | 9970篇 |
眼科学 | 2287篇 |
药学 | 11820篇 |
100篇 | |
中国医学 | 8939篇 |
肿瘤学 | 638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8篇 |
2024年 | 1528篇 |
2023年 | 1908篇 |
2022年 | 3860篇 |
2021年 | 4776篇 |
2020年 | 4124篇 |
2019年 | 3117篇 |
2018年 | 2989篇 |
2017年 | 3286篇 |
2016年 | 2864篇 |
2015年 | 4339篇 |
2014年 | 5632篇 |
2013年 | 6328篇 |
2012年 | 8747篇 |
2011年 | 9210篇 |
2010年 | 7710篇 |
2009年 | 6631篇 |
2008年 | 7118篇 |
2007年 | 6840篇 |
2006年 | 6384篇 |
2005年 | 5152篇 |
2004年 | 4064篇 |
2003年 | 3628篇 |
2002年 | 2855篇 |
2001年 | 2419篇 |
2000年 | 1730篇 |
1999年 | 1095篇 |
1998年 | 548篇 |
1997年 | 598篇 |
1996年 | 429篇 |
1995年 | 362篇 |
1994年 | 332篇 |
1993年 | 198篇 |
1992年 | 150篇 |
1991年 | 147篇 |
1990年 | 128篇 |
1989年 | 94篇 |
1988年 | 95篇 |
1987年 | 81篇 |
1986年 | 66篇 |
1985年 | 36篇 |
1984年 | 22篇 |
1983年 | 35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5篇 |
1979年 | 5篇 |
1965年 | 5篇 |
1964年 | 11篇 |
1957年 | 9篇 |
1956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糖尿病肾病患者D-二聚体和脂蛋白(a)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和血清脂蛋白(a)[Lp(a)]在糖尿病肾病(DN)中的变化并 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126例2型糖尿病(DM)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组(SDM 组)、早期糖尿病肾病组(EDN组)和临床糖尿病肾病组(CDN组),45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血浆DD和 血清Lp(a)的水平。结果:DD、Lp(a)水平SDM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EDN和CDN组显著高 于SDM组和对照组(P<0.01),CDN组显著高于EDN组(P<0.01)。DD和Lp(a)分别与UAER呈显著正相关(r= 0.523,0.426,P<0.01)。结论:DN患者血浆DD和血清Lp(a)水平随着UAER的增加而升高,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可 能与DN的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993.
百令胶囊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生化指标及肾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百令胶囊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血压、血糖、24 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及大鼠肾组织病理变化的作用.方法:24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各8只.复制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成功2 d后,治疗组每日灌胃百令胶囊(2.5 g/kg),模型组及对照组每日给予等量的饮用水,测定血糖及24 h尿蛋白定量;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并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通过光镜观察肾脏病理变化.结果:给药12周后,模型组大鼠血糖、平均动脉压、24 h尿蛋白定量、Scr、BUN及左肾/体重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鼠,而Ccr低于对照组大鼠,均P<0.05,且肾组织出现了较明显的病理损伤;经百令胶囊治疗后,大鼠平均动脉压、24 h尿蛋白定量、Scr、BUN及左肾/体重均明显减低,均P<0.05,血糖减低,Ccr显著增高,P<0.05,肾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减轻.结论:百令胶囊对糖尿病肾病大鼠具有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94.
脊柱复合性损伤的救治风险与早期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估脊柱复合性损伤的特点和救治风险,探讨风险控制与最佳治疗的方法。方法采用AIS、ISS、TRISS及APACHEⅡ等评分方法对273例脊柱复合性损伤患者进行定量评价与救治分类,并依据伤后的损伤分级、参数评定及计量评分等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和统计处理。结果颈椎合并伤115例,胸椎合并伤141例,胸腰椎合并伤294例,腰骶椎合并伤181例;患者的救治风险和脊椎伤的治疗选择或手术时机与其合并伤的解剖伤势及由此所构成的整体伤情密切相关(P<0.01或<0.05);高风险性伤员往往综合伤势严重,生存概率(Ps)趋低,并发症和死亡率高(P<0.01或<0.05)。结论脊柱脊髓损伤常合并有严重的多发伤,高危伤情不仅可增加其救治风险和脊柱伤的处理难度,且还易于丧失手术最佳时机。分类救治对伤员的风险控制和脊柱伤的专科治疗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995.
口内入路颧骨弧形截骨降低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口内入路颧骨弧形截骨术矫正高颧骨的新方法。方法 根据颧骨的解剖学特点设计新的颧骨弧形截骨降低术,使颧弓颧骨向后内侧及上方移动达到颧骨体和颧弓整体降低,以获得更美观的颧骨曲线。结果 2001至2003年临床应用41例,均获得了满意效果。结论 颧骨弧形截骨降低术矫正高颧骨使颧骨体和颧弓整体降低,从而获得更美观的颧骨曲线,且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颧骨降低方法。 相似文献
996.
尿道下裂的细菌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索尿道下裂术后的再造尿道易于感染的原因、感染源及细菌种类;据此改进围手术期处理措施,以降低感染率。方法 应用细菌培养鉴定、基因分型鉴定等从分子水平证实细菌的来源及种类。结果 经尿道外口逆行进入和再造尿道材料携带是细菌主要来源。引起尿道下裂感染主要是革兰氏阳性球菌。最有效抗生素是去甲万古霉素。结论 尿道下裂术后感染是切口感染而不是泌尿系感染。再造尿道感染率高于皮肤(黏膜)的原因在于造成了比体表更适合细菌生长繁殖的微环境。 相似文献
997.
998.
刘一 张绍昆 吴宏Department of Ophthamology Second Hospital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China 单玉兴 王刚 徐莘香 《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2005,8(3)
Articularcartilageinjuriesinadultsarecommon.Theintrinsicrepairisgenerallyminimalandcartilageinjuriescanfurtherdevelopintoosteoarthritis.Insulin likegrowthfactor I(IGF I)is regardedasoneofthemostimportantgrowthfactorsin cartilagedevelopmentandhomeostasis.Theadditionof IGF Itochondrocytesinvitroenhanceschondrocyte metabolism,maintainsadifferentiatedchondrocyte morphologyandpromotessynthesisofmajorcartilage matrixproteins,includingtype IIcollagenand proteoglycans.1,2IGF Iinlowconcentrationi…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检测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精子线粒体膜电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7例精索静脉曲张患者分为VC1组(精索静脉曲张1度,n=26)、VC2组(精索静脉曲张2度,n=21)和VC3组(精索静脉曲张3度,n=20),以正常生育男性为正常对照组(n=29)。通过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系统进行精液常规分析。精液标本洗涤处理后用荧光染料JC-1染色后上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精子线粒体膜电位(JC-1+%)。结果:VC1、VC2、VC3组精子线粒体膜电位[(56.29±16.32)%,P<0.05;(45.04±13.21)%,P<0.01;(31.63±12.91)%,P<0.01]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76.21±13.96)%]。96例标本中,JC-1+%与(a+b)级精子百分率呈显著正相关(r=0.693,P=0.000)。结论:精索静脉曲张可引起精子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可能是导致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通过观察高糖是否引起小鼠足细胞发生上皮-间叶细胞转分化现象,探讨糖尿病肾小球损伤的可能机制。 方法 以小鼠永生化足细胞株为研究对象,予不同浓度葡萄糖(12.5、25、50 mmol/L)处理该细胞36 h,并设低糖(5.6 mmol/L)和甘露醇(50 mmol/L)处理组为对照组。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 (α-SMA)、迁连蛋白(FN)、CD2相关蛋白(CD2AP)和Wilms’肿瘤1基因(WT-1)蛋白的表达。 结果 低糖(5.6 mmol/L)和甘露醇(50 mmol/L)处理条件下小鼠足细胞表达WT-1、CD2AP,基本不表达α-SMA和FN;而予不同浓度葡萄糖处理36 h后,足细胞中α-SMA和FN表达水平呈剂量依赖性上调(P < 0.05)。间接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也显示,与低糖组相比,高糖组中 α-SMA阳性的足细胞比例显著增加(P < 0.05)。同时,蛋白免疫印迹结果还表明高糖可呈剂量依赖性方式下调WT-1和CD2AP的表达(P < 0.05)。 结论 在高糖条件下,足细胞发生向间叶细胞表型的转分化可能是引起足细胞功能失调,进而引起糖尿病肾小球损伤发生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