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46篇
  免费   773篇
  国内免费   567篇
耳鼻咽喉   70篇
儿科学   85篇
妇产科学   30篇
基础医学   452篇
口腔科学   115篇
临床医学   907篇
内科学   534篇
皮肤病学   200篇
神经病学   205篇
特种医学   321篇
外科学   586篇
综合类   1908篇
现状与发展   3篇
预防医学   669篇
眼科学   189篇
药学   1043篇
  18篇
中国医学   993篇
肿瘤学   358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226篇
  2021年   285篇
  2020年   246篇
  2019年   174篇
  2018年   166篇
  2017年   194篇
  2016年   160篇
  2015年   328篇
  2014年   363篇
  2013年   535篇
  2012年   687篇
  2011年   694篇
  2010年   621篇
  2009年   541篇
  2008年   656篇
  2007年   618篇
  2006年   530篇
  2005年   431篇
  2004年   303篇
  2003年   271篇
  2002年   156篇
  2001年   154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59年   2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目的:对近红外光谱(NIR)分析技术在热毒宁注射液栀子萃取过程中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收集7批共147个栀子萃取液样品,扫描NIR离线光谱,测定栀子苷含量和固含量,应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定量校正模型,并用此模型进行预测。结果:建立的栀子苷和固含量模型校正集R2分别为0.987 2,0.994 7,RMSEC分别为1.460 9,2.367 7,说明所建模型性能良好。该模型对20个栀子萃取液样品进行预测,栀子苷和固含量的R2分别为0.980 7和0.986 1,RMSEP分别为1.827 5和7.307 7,RSEP分别为3.08%和5.29%均小于6%,能够满足中药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要求。结论:建立的近红外离线定量模型可以准确预测栀子苷含量和固含量,证实了NIR技术在热毒宁注射液栀子萃取过程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2.
白芍药材UPLC特征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建立白芍药材的UPLC特征指纹图谱分析方法,为快速评价白芍药材的质量,完善白芍的质量控制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2.1 mm × 100 mm,1.8 μm),流动相乙腈-0.05%磷酸水溶液,检测波长230 nm.结果:建立了白芍药材的UPLC特征指纹图谱共有模式,标定了15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5个共有峰,15批白芍药材的相似度为0.891~0.9960结论:该方法快速,可用于评价白芍药材质量.  相似文献   
43.
目的建立升血小板胶囊中丹皮酚、靛玉红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条件:色谱柱:Agilent E Clipse XDS-C18 4.6×250 mm 5 m;流动相:甲醇-水(70:30);检测波长为293nm,流速mL·min-1。结果 制剂中其他药材对丹皮酚、靛玉红无干扰;丹皮酚在0.2252~2.252μg之间有良好线性关系(r=1.0000),平均回收率为103.0,(n=6,RSD=1.7%);靛玉红在0.0282~0.282μg之间有良好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4.9,(n=6,RSD=2.3%)。结论 本方法简便,快速,灵敏,专属性强,重现性好,可作为本药品中丹皮酚、靛玉红的含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RNA技术分别沉默PI3K、AKT基因表达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与凋亡的比较,从而为卵巢癌的基因治疗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方法体外合成PI3Kp110α、AKT序列特异性双链RNA(dsRNA),用lipofectamin2000转染人卵巢癌SKOV3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MTT法检测siRNA-AKT组细胞增殖能力降低大于siRNA-PI3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流式细胞术检测siRNA-AKT组细胞凋亡率则高于siRNA-PI3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合成靶向AKT的siRNA更能有效地抑制人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PI3K通路并非AKT激活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45.
随着医疗技术日益发展,肿瘤治疗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其中,免疫治疗为肺癌患者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其代表药物——PD-1/PD-L1抑制剂的应用显著延长了部分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整体生存率,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假性进展或超进展(HPD)现象,其发生机制尚未明确。本文将对假性进展和HPD的定义、发生机制以及可供参考的生物标志物及鉴别方法进行系统地综述。  相似文献   
46.
皂角刺抗肿瘤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与活性测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离鉴定皂角刺中抗肿瘤活性成分。方法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结合硅胶、葡聚糖凝胶等色谱方法追踪分离皂角刺抗肿瘤活性成分,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学结构,用半数抑制浓度(IC50)评价其抗肿瘤活性。结果从皂角刺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为黄颜木素(1)、槲皮素(2)、3-βacetoxyolean-12-en-28-oic acid(3)、木栓酮(4)、棕榈酸(5)、白桦醇(6)、β-谷甾醇(7),胡萝卜苷(8)。化合物1、3对7种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抑制作用较好,在测定浓度范围内剂量依赖关系良好;化合物3对Bel-7402、HeLa、HT1080、KB、A549、SGC-7901、Heps等7种肿瘤细胞株生长增殖均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IC50为11.61~18.73 mg.L-1;化合物1对除A549之外的6种肿瘤细胞株抑制作用良好,IC50为11.34~19.32 mg.L-1。结论化合物2~6和8为首次从皂角刺中分离;化合物1、3的抗肿瘤活性为皂角刺中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47.
目的研究中药官桂的应用现状及对其进行考证。方法采用性状鉴别法、显微鉴别法、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所收集的官桂样品进行鉴别,采用文献检索法进行官桂的相关考证。结果通过鉴别,官桂样品并不是同一品种,且有同一企业来源的两批官桂样品并不是同一品种的现象;通过考证,反映了官桂的来源复杂、标准规范不统一,临床上用的“官桂”与商品“官桂”并不相同。结论本研究首次通过实例报道了官桂的应用现状,结论是官桂的应用很混乱,同名异物现象很严重,应当加以重视,加强研究,争取统一其标准;相关企业要严格执行本地区有关官桂的地方标准,做到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48.
飞蓬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飞蓬(Erigeron acer L.)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柱色谱法及制备型硅胶薄层色谱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利用13C-NMR,1H-NMR和MS等方法鉴定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结果:从飞蓬的干燥全草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α-香树脂醇(1)、β-香树脂醇(2)、咖啡酸(3)、槲皮素(4)、4′-羟基黄芩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5).结论:该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飞蓬中分离得到.根据DEPT、HMQC、HMBC谱对化合物(5)的碳信号重新进行了归属,同时根据HMBC、HMQC、1H-1HCOSY谱首次归属了该化合物葡萄糖醛酸部分的2″~5″-H的信号.  相似文献   
49.
目的:通过观察寒、热不同方剂对"病证结合"的消炎痛型胃溃疡寒热证模型大鼠胃组织bFGF和血清VEGF含量的影响,从药效学角度对该模型进行评价,并探讨其寒、热证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寒、热因素与消炎痛腹腔注射相结合,建立大鼠胃溃疡寒、热证动物模型,并比较寒热方剂对模型大鼠胃组织bFGF和血清VEGF含量的影响。结果:各模型组大鼠胃组织bFGF和血清VEGF含量显著升高,与空白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大黄黄连泻心汤可显著提升热性溃疡组大鼠胃组织bFGF和血清VEGF含量,理中丸可显著提升寒性溃疡组大鼠胃组织bFGF和血清VEGF含量(P<0.05或P<0.01)。结论:大黄黄连泻心汤、理中丸可通过提升血清VEGF和胃组织bFGF含量,分别实现对热性和寒性模型大鼠胃黏膜的保护作用,是"方证相应"规律的体现,肯定了本实验所采用的胃溃疡"病证结合"造模方法确实可行。  相似文献   
50.
苓桂术甘汤配伍机制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宋宗华  冯东  许俊博  毕开顺 《中成药》2003,25(2):133-138
目的:研究《伤寒论》名方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的配伍机制及药效物质基础。确定方中各药味的君臣佐使关系和质量控制指标。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方中组成药味进行药味与药量同时加减拆方。选择小鼠常压耐缺氧,对抗氯仿所致小鼠心律失常和利尿三项药理指标对所得16个处方进行药理实验;采用方差分析,逐步回归分析(SREG)与典型相关分析(CCOR)将所得药理数据和组方药味及药理相关联,探讨复方苓桂术甘汤的配伍机制;同时对各处方进行HPLC色谱指纹图谱研究。将所得药理数据和各指纹峰的峰面积(即各化合物的含量)相关联,探讨复方苓桂术甘汤的药效物质基础。并确定其质量控制指标。结果:确定了方中以茯苓为君。以桂枝为臣,佐以白术,使以甘草的配伍关系,与对该复方中药的传统诠释相一致;通过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从50个色谱峰中选取17个作为药效物质基础,其中桂皮酸,甘草酸和去氢土莫酸被确定为质量控制指标。结论:本研究为探讨复方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