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1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53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18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7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04篇
内科学   45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65篇
外科学   76篇
综合类   343篇
预防医学   106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109篇
  8篇
中国医学   81篇
肿瘤学   2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探讨南昌市湾里区某小学水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传播因素,为制定学校水痘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和传播因素。结果 全校共有学生2115人,教职工96人,发病38例均为学生,总罹患率为1.72%(38/2211);突破性病例出现发热症状比例与未接种疫苗发热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病例涉及5个年级12个班,不同年级的学生罹患率为0.03%~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854,P<0.001);男、女学生罹患率分别为1.77%(20/1130)和1.83%(18/9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0,P=0.921)。结论 及时发现并隔离传染源是控制水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建议学校配备专职校医严格落实晨、午检及因病缺课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62.
1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23岁,因脐周疼痛一周,来院门诊治疗,否认有癫痫家庭史,无药物过敏史。查体:生命体征平稳,脐周皮肤红肿明显,皮温较高,触之易痛,可见有少量血性浓性分泌物溢出,全腹元压痛、反跳痛,患者有洗澡后不擦净脐内容物的习惯础诊断为肚脐感染,给予引流,氟罗沙星0.4g静滴,每日1次。患者服药10小时候后,突然出现呼吸急促,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眼球上翻。  相似文献   
63.
64.
目的:研究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中肿瘤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将PANC-1细胞进行培养,以CD44和CD24作为细胞表面标志。利用流式细胞仪,从该细胞株中分离出细胞亚群。将所得到的有CD44-CD24-, CD44+CD24+ 表面标志的PANC-1细胞和未分选的PANC-1细胞置于含有10 ng/mL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0 ng/mL上皮生长因子和ITS(胰岛素、转铁蛋白和硒混合溶液)无血清DMEM/F12(1∶1)培养基中,以MTT法检测不同亚群细胞体外增殖活性;通过裸鼠体内接种成瘤实验,鉴定各亚群细胞体内增殖能力;通过ABC法检测成瘤组织和PANC-1细胞株中CD44和CD24的表达。结果:PANC-1细胞系中CD44+和CD24+ 的表达分别为5.1%~17.5%和21.8%~70.1%,CD44+CD24+ 的表达为0.9%~3.5%;与CD44-CD24-亚群比较,CD44+CD24+ 亚群生长缓慢,第7天才出现指数生长的趋势,增殖能力较低,倍增时间更长,而前者第5天已出现指数生长的趋势。裸鼠皮下植入5×103个CD44+ CD24+亚群细胞,4周即可见明显的新生肿瘤块(2/8),而植入1×105个D44-CD24-亚群细胞,12周也难形成种植瘤。前者体外成瘤能力比后者至少强20~50倍(P<0.05或P<0.01);所形成的肿瘤和PANC-1细胞系无组织学差异。结论:CD44和CD24可作为分选PANC-1中肿瘤干细胞的表面标志;分选出的CD44+CD24+ 亚群细胞具有肿瘤干细胞的初步特征。  相似文献   
65.
66.
徐丽  黄鹏 《护理研究》2007,21(33):3068
临床上常用的脉搏氧饱和度探头多为内置弹簧式,价格较贵,使用时间长会使弹簧松弛,造成灵敏度降低,使测量值不准或测不出。有临床报道使用胶带固定探头,如操作不当,会产生静脉脉搏,而导致测量不准确。现介绍一种简单的脉搏氧饱和度探头的固定方法。1方法将医用橡胶手套的指节部由指根部剪断,再剪掉指尖部,留2cm或3cm指节部(可根据探头大小决定),将剪下的指节部位套在探头外。2优点取材方便,经济可行,操作简单;便于更换,并保持探头外观清洁,延长探头使用寿命;有一定弹性,不会产生静脉脉搏。(收稿日期:2007-07-11)(本文编辑赵娜)一种脉搏氧饱和…  相似文献   
67.
68.
目的探讨长期危险饮酒与心血管功能变化的关系,并分析长期危险饮酒对酒精依赖患者心血管意外发生的影响。方法纳入酒精依赖患者72例,按WHO饮酒分类标准将危险饮酒且超过10年的患者分为长期危险饮酒组(52例),其他患者为非长期危险饮酒组(20例);并纳入无习惯性饮酒嗜好的健康体检者75名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被试血脂水平,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心脏功能以及颈、肱动脉内皮功能,并于患者出院后1年内电话随访其心血管意外发生情况。结果三组血脂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危险饮酒组患者左心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P0.01),左房主动排空分数高于非长期危险饮酒组及对照组(P0.05),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低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饮酒年限与左房被动排空分数(r=-0.246,P=0.014)、左房主动排空分数(r=-0.239,P=0.016)呈负相关,平均每日饮酒量与左心射血分数呈正相关(r=0.256,P=0.010),与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呈负相关(r=-0.256,P=0.01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酒精依赖患者发生心血管意外与年龄(OR=1.102,95%CI:1.020~1.191)、长期危险饮酒(OR=1.334,95%CI:1.060~1.678)有关联(P0.05)。结论长期危险饮酒可致酒精依赖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受损,是导致酒精依赖患者发生心血管意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9.
目的:观察加味苓桂术甘汤用于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肥胖症的临床疗效和副作用。方法:选择2004-08/2006-02广州市精神病医院住院及门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出现肥胖者90例。患者按随机抽取序号分为3组,每组30例。加味苓桂术甘汤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36.41±7.98)岁;病程(7.98±5.71)年。口服加味苓桂术甘汤(主要由茯苓、桂枝、白术、苍术、泽泻、荷叶、远志、番泻叶、法半夏、大腹皮、枳实等组成);苓桂术甘汤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38.10±8.56)岁;病程(8.58±6.46)年。口服苓桂术甘汤(主要由茯苓、桂枝、白术、苍术、泽泻、荷叶、远志、菖蒲、番泻叶、法半夏等组成);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37.26±8.20)岁;病程(9.63±7.55)年。口服安慰剂(桑叶、菊花等组成)。3组合剂均制成含900g/L生药量,口服2次/d,30mL/次,治疗6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6周末分别进行简明精神病量表、副反应量表评分及测量体质量。结果:9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3组临床疗效比较:加味苓桂术甘汤组、苓桂术甘汤组及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6.6%(23/30),70%(21/30)和16.6%(5/30);加味苓桂术甘汤组、苓桂术甘汤组总体疗效相当,差异无显著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3组治疗前后体质量变化比较:加味苓桂术甘汤组、苓桂术甘汤组和对照组治疗前体质量差异无显著性[(77.83±6.51),(78.97±7.04),(77.30±7.15)kg,P>0.05];治疗6周后体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74.50±4.56),(75.07±5.82),(79.13±8.03)kg,P<0.01]。③3组治疗前后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分变化比较:3组治疗两周后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或P<0.01);3组各时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不良事件及副反应:苓桂术甘汤组,服药后全部患者大便次数增多,1~3次/d,有6例大便次数每日四五次。加味苓桂术甘汤组服药后大便次数增多不明显,对照组无腹泻情况发生。结论:加味苓桂术甘汤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肥胖症中药,副反应较小。  相似文献   
70.
目的:针对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在体内半衰期短、易被稀释代谢的问题,探讨利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制备载rhBMP-2微球的可行性和制备工艺,并观察其载药、释药特性.方法:①采用W/O/W型复乳化-溶剂挥发技术制备rhBMP-2/PLGA缓释微球,并对微球的粒径和形态、包封率和载药量,体外释放性质进行测定.②异位成骨实验:昆明小鼠12只,在右侧大腿股内侧肌袋内植入含rhBMP-2的50 mg PLGA微球,4周后取材,观察成骨情况以初步检测微球中的蛋白质活性.结果:①rhBMP-2/PLGA缓释微球形态良好,粒径主要集中在50~60 μm,包封率为(37.52±4.31)%,载药率为(5.12±1.32)%.②微球的释放存在突释,7 d内释放的药物量超过40%,大约90%的药物量于42 d内释放完全.③载药微球植入鼠股部肌袋4周,材料周围有明显的骨形成.结论:制备的rhBMP-2/PLGA微球可以缓慢释放有活性的rhBMP-2,具有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