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30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93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人工关节置换术与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工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始发于术中,肺栓塞和DVT有一定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对下肢大关节置换手术应采取预防措施;即便如此,择期关节置换手术的血栓栓塞并发症仍有很高的风险。早期DVT监测以及系统性抗凝预防DVT非常重要,一些高危患者需要延长预防治疗。术后用超声常规监测DVT可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早期联合低分子肝素和机械方式可能比单一方法有效。但是,对一些抗凝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仍有争议,血肿形成的发生率和程度应该引起注意。DVT预防治疗的安全性和性价比仍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按循证医学的观点,要进行多中心的前瞻随机对照研究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2.
激素型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皮质激素引起的股骨头坏死的发生机制。方法 利用新西兰大白兔制成实验性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动物模型。通过血脂化验及对肝,股骨头标本病理切片的透射电镜检查,动态观察其坏死过程。结果 血脂升高与时间呈正相关,实验组骨细胞脂变,坏死,电镜下见细胞外脂质增多,继而发生细胞内脂质沉积,细胞粒浓度,碎裂,溶解等细胞坏死现象,结论皮质激素的使用能引起体内脂代谢紊乱,高脂血症及肝脂变,继之出现股骨头内骨细胞  相似文献   
103.
Keller手术治疗拇外翻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Keller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4.
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内固定治疗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 总结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内固定治疗方法。方法 1999年1月~2003年1月,收治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32例,男13例,年龄60-88岁,平均73.2岁;女19例,年龄60-94岁,平均75.5岁。按Neer分类标准对肱骨近端骨折进行分型:二部分骨折22例,其中肱骨外科颈骨折占二部分骨折的68.1%;三部分骨折6例;四部分骨折4例。二部分骨折中有3例、三部分骨折中有1例患者因内科合并症或不接受手术而行三角巾悬吊或石膏固定,其余28例均行手术治疗。8例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8例经肩峰外侧、三角肌切口手术,其中5例大结节骨折复位后,直接拧入螺钉固定,1例因大结节撕脱骨块较薄,用张力带固定,2例外科颈骨折行带锁髓内钉内固定;12例经三角肌、胸大肌切口手术,5例行钢板螺钉内固定,7例行张力带固定。结果 28例手术患者中2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1.5年。骨折均愈合,5例行张力带治疗的三、四部分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超过3个月,其中2例发生股骨头坏死。三、四部分骨折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僵硬,6例残留继发性肩关节挛缩。术后根据UCLA评分,二部分骨折优良率为81.2%,三、四部分骨折优良率为33.3%。结论 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需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治疗方法,虽然四部分骨折内固定术后效果欠佳,但对因各种原因不能行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内固定尤其是张力带固定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继发性肩关节挛缩和肱骨头坏死是三、四部分骨折的常见并发症。肩关节手术后早期和全面的康复训练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5.
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若干预测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若干预测分析孙常太黄公怡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仍然是股骨颈骨折治疗中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往作者多是从不同的侧面去分析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原因[1,2],而很少全面地综合各个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1974~1991...  相似文献   
106.
中国中老年人群手骨关节炎患病危险因素地区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中国地区间中老年人群手骨关节炎患病危险因素,为手骨关节炎的社区预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对中国6个城市6218例40岁及以上男女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中4808例有症状者进行X线双手正位投照,对83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我国6个城市40岁及以上男女人群手骨关节炎总患病率为7.8%,各城市患病率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手骨关节炎在大部分城市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如镐头工作(OR=1.041~1.128);而日常武术(OR=2.018,西安),喝啤酒(OR=1.623,石家庄),母亲骨关节炎病史(OR=4.709,上海),姐妹骨关节炎病史(OR=7.072,广州),身高(cm)(OR=1.535,哈尔滨),电钻工作(OR=1.100,成都)等危险因素分别在不同地区出现。结论:我国6个地区手骨关节炎患病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同时,不同地区主要危险因素又有一定的差异。本次调查为今后手骨关节炎的防治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研究硫酸氨基葡萄糖(GS)对白介素1β(IL-1β)诱导体外培养的人骨关节炎软骨细胞(HOC)合成一氧化氮(NO)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取10例骨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软骨标本获取软骨细胞进行培养.在HOC培养液中加入IL 1β(5μg/L)和不同浓度的GS(0.2 mmol/L,2.0 mmol/L,20.0 mmol/L)作用24 h,酶联免疫吸附(ELISA)测定检测细胞上清中的NO的含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法和蛋白印迹法分别检测HOC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和蛋白的表达. 结果 IL-1β刺激后HOC合成NO增加,iNOS 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t=-14.81,-45.38,均P<0.01).2.0 mmol/L和20.0 mmol/L GS浓度依赖式抑制IL-1β诱导HOC合成NO(F=12.43,P<0.05),抑制IL-1β诱导HOC中iNOS mRNA(F=142.28,P<0.05)和蛋白的上调(F=78.08,P<0.01).单独使用20.0 mmol/L的GS对HOC合成NO无影响(t=-0.17,P>0.05). 结论 GS通过下调HOC细胞内iNOS mRNA和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IL-1β诱导的NO合成.  相似文献   
108.
背景:股骨颈基底型骨折属于股骨颈骨折,同时又是囊外骨折,治疗方法有多种选择,由于发生率低故相关研究甚少。目的:比较分析高龄(70岁以上)股骨颈基底型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与闭合复位内固定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差异。方法:1995年9月至2009年6月共收治38例股骨颈基底型骨折患者,男12例,女26例;年龄70-91岁,平均79.4岁;全部患者均为外伤性新鲜骨折,其中16例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为一组,另22例选择内固定术为一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及术后1年运用Harris评分中部分项目评定患者生活质量并结合术后1年髋部正侧位X线片。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在1年后生活自理、髋部疼痛及行走距离等方面较内固定组优异。人工股骨头置换组1年后均未出现假体松动,而内固定组骨折均愈合。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基底型骨折近期效果较理想,具有以下优点:(1)术后可早期负重活动,较快恢复伤前活动能力;(2)降低术后并发症和内科合并症的发生几率;(3)近期感觉及功能优于内固定。但同时股骨颈基底型骨折作为囊外骨折血供较好,骨折愈合率高,对于预期生存时间超过5年、骨质量较好的老年患者考虑行内固定治疗,可避免人工关节置换后期的磨损、松动及下沉。  相似文献   
109.
骨重建与骨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公怡 《中华骨科杂志》2006,26(11):787-789
骨代谢过程是骨组织自身不断更新的过程。从出生、成长、发育成熟到衰老,骨骼不间断地重复着陈旧骨清除及新骨形成的骨重建过程,经历着骨量增长、骨质改善到骨量减少、骨质衰退的历程。人生不同阶段量与质的盛衰可以从骨骼的物理性能——骨强度准确地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10.
肩关节镜对肩部疾病的辅助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对肩关节镜技术作为肩关节疾病的辅助诊断和治疗手段进行初步探讨。材料和方法:总结近年作者开展肩关节镜25例,26个肩关节,16例同时行肩峰下滑囊镜检。其中冻结肩3例,肩袖撕裂6例,肩袖间隙撕裂2例,复发性肩关节脱位5例,肩关节后下方半脱位1例,肩峰撞击征(Ⅱ期)3例。肩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肩盂或肱骨头粉碎骨折4例。镜下手术操作7例,其中镜下肩峰外侧端成形手术3例,复发性肩关节脱位和肩袖撕裂患者合并肩胛盂唇舌瓣样撕裂各1例行镜下切除,1例肩关节镜下滑膜切除,1例关节内游离骨片摘除术。结果:7例镜下手术,术后平均随访16个月,优4例,良2例,进步1例。结论:辅助性肩关节镜的优点在于可直接观察和处理肩肱关节和肩峰下关节内病变,明确诊断,指导手术方法选择,镜下手术创伤小,术后康复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