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7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7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分析退行性脊柱矢状面失衡患者腰椎椎旁肌特点及其与脊柱矢状面失平衡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9月收治的退行性脊柱矢状面失衡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71例,平均年龄70.5±9.2岁。采用站立位全脊柱X线侧位片评估患者矢状面的脊柱骨盆参数,包括C7矢状垂直轴(C7-SVA)、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及骶骨倾斜角(SS)。在轴向T2加权MRI上定量测量每例患者在各个腰椎节段对应的椎旁肌总面积(TCSA)及其相对横截面积(RtCSA),功能性横截面积(FCSA)及其相对横截面积(RCSA),各节段肌肉的脂肪浸润程度(FI%),椎旁肌的退变通过RCSA及FI%的数值来反映。分别根据年龄(中年组65岁,老年组65~75岁,高龄组75岁)及性别分组,比较各组之间的椎旁肌退变差异。另外,根据脊柱矢状面失平衡的严重程度,将120例患者分为两组:轻度失衡组患者89例(MI组,SVA 5~10cm)和重度失衡组31例(SI组,SVA10cm)分析椎旁肌退变特点。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腰椎椎旁肌退变与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失平衡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女性患者椎旁肌的平均FI%显著高于男性患者,但男性的平均TCSA显著高于女性,两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不同年龄段的脊柱矢状面失衡患者中,三组患者从L1/2至L5/S1节段上椎旁肌退变参数FI%及RCSA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5),其中高龄组患者退变程度最为明显,而对于参数RtCSA只在L1/2到L3/4节段上存在统计学差异。在不同严重程度的失衡患者中,重度失衡组在脊柱骨盆参数上拥有更小的PI、LL及TK值,而拥有更大的PI-LL,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在椎旁肌肉参数上,从L2/3到L5/S1节段上两组的RCSA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两组参数TCSA之间只在L4/5和L5/S1节段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椎旁肌的脂肪浸润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椎旁肌肉退变参数(TCSA、FI%、RCSA)与年龄、性别、BMI及失衡严重程度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TCSA、FI%、RCSA与年龄、性别、BMI有关,而与矢状面失平衡严重程度(SVA)之间无线性相关。结论:在脊柱退变性矢状面失衡住院患者中,年龄、性别及BMI都与腰椎椎旁肌肉的退变有着一定的联系;尽管脊柱矢状面的失平衡程度(SVA)与椎旁肌退变之间无显著相关性,但是重度的脊柱矢状面失衡提示更加显著的椎旁肌退变。  相似文献   
22.
目的评估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患者顶椎上椎间盘平面及下椎间盘平面多裂肌萎缩(lumbar muscle atrophy,LMA),脊柱骨盆参数与侧凸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2016年1~12月,于我院就诊的ADS患者按照纳入及排除条件进行筛选。通过MRI T_2像对ADS侧凸顶椎上下椎间盘平面LMA进行评估。在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位Cobb’s角(Cobb’s angle,CA)、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使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连续变量是否符合正态分布,符合正态分布的变量使用t检验进行比较,偏态分布变量采用Kruskal-Walllist检验进行分析。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腰椎不同层面凸侧与凹侧之间LMA的差异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以及线性回归分析对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6例ADS患者,其中男16例(16.7%),女80例(83.3%),平均年龄(61.5±7.2)岁。ADS患者顶椎位于L_(1~4)的人数分别为8例(8.3%)、32例(33.3%)、40例(41.7%)、16例(16.7%)。顶椎上位椎间盘平面,凹侧LMA较凸侧LMA更加严重(P0.001),顶椎下位椎间盘平面,凹侧LMA同样较凸侧LMA严重(P=0.046)。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S与LL为正相关(P0.001);PI与LL、SS为正相关(P0.001);PT与LL、SS为负相关(P0.001);顶椎上椎间盘平面凹侧LMA与LL为负相关(P=0.007),凸侧LMA与凹侧LMA为正相关(P0.001);顶椎下位椎间盘平面凹侧LMA与PI (P=0.024)、PT (P0.001)、顶椎上位椎间盘凹侧LMA (P=0.004)、顶椎上位椎间盘凸侧(P0.001)为正相关;顶椎下位椎间盘平面凸侧LMA与PT、顶椎上位椎间盘凹侧LMA、顶椎上位椎间盘凸侧LMA、顶椎下位椎间盘凹侧LMA为正相关(P0.001)。LL与CA呈负相关(B=-0.335,P0.001),PI与CA呈正相关(B=-0.335,P0.001),PT与CA呈负相关(B=-0.558,P0.001)。顶椎上位椎间盘层面凹侧LMA与CA呈正相关(B=3.345,P=0.042),凸侧LMA与CA呈负相关(B=-7.386,P0.001);顶椎下位椎间盘层面凹侧LMA与CA呈正相关(B=12.709,P0.001),凸侧LMA与CA呈负相关(B=-2.441,P=0.021)。结论退变侧凸顶点大多位于L_3椎体。LL和PT与ADS严重程度呈负相关,而PI与ADS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顶椎上下椎间盘平面凹侧LMA严重程度与ADS严重程度与呈正相关。顶椎上下椎间盘平面凸侧LMA与ADS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3.
目的评价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5月~2007年7月应用SKY骨扩张器系统行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3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男10例,女20例;年龄58~86岁,平均70.2岁.患者均有腰背部疼痛,共34个椎体骨折,其中单椎体26例,两个椎体4例,骨折部位T8~L3.随访观察患者的疼痛、日常功能以及影像学改变情况.结果有2例共2个椎体出现骨水泥渗漏,但均未出现临床症状,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腰痛均明显缓解,随访7~28个月,平均12个月,术前VAS评分8.48±0.50分,术后1周时为2.50±0.54分,末次随访时为2.85±0.34分;Oswestry评分术前为58.00±1.93分,术后为31.00±1.88分,末次随访时为35.00±1.51分;椎体前缘高度术前平均为14.70±1.27mm,术后1周时为24.40±0.90mm,末次随访时为21.50±0.37mm;伤椎后凸角度术前平均为30.50°±1.24°,术后1周时为11.00°±1.07°,末次随访时为13.50°±0.49°.各指标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而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均在术后1个月内恢复受伤前的生活.结论单侧椎弓根穿刺SKY骨扩张器系统椎体后凸成形术可有效恢复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的高度,迅速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4.
1995年10月至1996年10月,作者采用可吸收螺钉对14例颈椎前路手术行植骨块内固定术。术后随访平均8.3个月。患者脊髓压迫症状缓解,植骨块稳定,植骨全部愈合,疗效优良。作者认为:可吸收螺钉内固定可靠,不需二次手术取出,不干扰磁影像,无毒性,无副作用,是颈前路内固定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腰背痛患者C7倾斜角(C7S)与脊柱矢状面参数、脊柱矢状面平衡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215例腰背痛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在术前、术后脊柱全长X线片上测量脊柱矢状面参数,并引入颈胸组合参数“颈椎前凸角(CL)/C7S”。根据患者术前矢状面平衡状态(矢状面轴向距离,SVA)和胸椎代偿能力(胸椎后凸角,TK)将患者分为3类。类型A,脊柱矢状面平衡(SVA≤5 cm);类型B,脊柱矢状面失平衡,胸椎具有代偿能力(SVA > 5 cm,TK≤40°);类型C,脊柱矢状面失平衡,胸椎失代偿(SVA > 5 cm,TK > 40°)。分析C7S与脊柱矢状面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比较3类患者脊柱矢状面参数的差异。结果 C7S与T1倾斜角(T1S)、TK、CL、颈椎SVA(cSVA)、SVA及患者年龄之间均存在相关性(r = 0.305 ~ 0.802,P<0.05)。C7S的变化与TK的变化有关(r = 0.494,P<0.05),与SVA及CL的变化均无关。相比于类型A,类型B患者的SVA、CL和CL/C7S 更大,TK更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SVA、C7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类型A,类型C患者的cSVA、SVA、CL、TK、C7S和CL/C7S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类型B,类型C患者的cSVA、C7S、CL和TK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L/C7S和S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L/C7S评价脊柱矢状面平衡的临界值为0.618。结论 C7S与脊柱矢状面参数之间存在较好相关性。当CL/C7S > 0.618时,脊柱更多处于失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26.
椎旁肌作为脊柱的重要动力来源和稳定器,其功能状态与脊柱的退行性改变密切相关。在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人群中,椎旁肌退变是一种常见而显著的现象,需要得到临床工作者的关注。在研究腰椎退行性改变的同时,需要重视腰椎椎旁肌退变在整体腰椎退变进程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椎旁肌的干预和保护,以获得更满意的腰椎疾病预后。笔者通过对腰椎椎旁肌退行性改变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希望为腰椎椎旁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7.
单节段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伤椎椎弓根螺钉单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7例压缩性骨折和轻度暴力骨折采用后路单节段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患者随访6~27(平均17.5)个月,进行临床Denis疼痛评分、调查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患者工作恢复状况及X线检查情况(包括术前、术后、随访时椎体的高度、伤椎的后凸畸形,内固定物的状况等)。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按照Den is疼痛分级,P1级有12例患者无疼痛,P2级有5例患者有轻微疼痛,无需服药治疗,所有患者均对手术表示满意。神经功能均恢复至正常;X线检查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满意,术后伤椎矫正率为96%,随访椎体高度丢失0.4 mm,丢失率为1.4%。无内固定物断裂、松动、脱出,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形成。结论选择好适应证,后路单节段伤椎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比较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与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对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63例因相邻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前路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ACCF组31例,ACDF组32例.统计所有患者基线资料、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手术相关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T1椎体倾斜角(T1 Slope)、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节段高度、植入物下沉、融合率、头尾端邻近节段骨化分级、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颈痛、上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结果 随访时间为12~40个月.ACCF组出血量显著高于ACDF组(P<0.05);术前、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T1椎体倾斜角、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节段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均获得100%融合率,植入物下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ACCF组影像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颈椎曲度、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节段高度显著增加(P<0.05).术前两组JOA评分、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2组各影像学参数与JOA评分和VAS评分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两种颈椎前路手术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ACDF在出血量及改善颈椎曲度、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节段高度等方面优于ACCF.两种颈椎前路术后影像学指标与临床评分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后路选择性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8月—2012年8月,本院收治38例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其中男8例,女30例;年龄52~78岁,平均63.4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CT和MRI检查。术前Cobb角为23.5°±8.5°;腰椎前凸角(LLA)21.4°±10.8°;C7铅垂线与S1椎体后上缘距离,即矢状位平衡(SVA)为(6.9±5.5)cm;C7铅垂线与骶正中线距离(CSVL)为(7.2±5.6)cm。所有患者采用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进行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3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2.5~4.8年,平均4.2年。患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腰痛和腿痛VAS评分、Cobb角、LLA、SVA和CSVL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SF-36评分结果评价疗效,优22例、良12例、可2例、差2例,34例患者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优良率为89.5%(34/38)。术后出现一过性神经根损伤1例,伤口脂肪液化1例,肺部感染2例,内固定钉棒松动1例,交界性后凸1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是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有效手段,可获得良好的中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比较颈椎间盘置换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6例经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应用ACDF治疗,观察组应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93.31 ± 20.14) min vs (94.02 ± 21.52) min]、出血量[(101.62 ± 23.41) ml vs (102.94±24.05) ml]、住院时间[(6.25±0.73) d vs (6.37±0.75) d]及Odom分级评定(总有效率均为100%)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15、2.27、1.59,χ2=1.38,P>0.05);观察组术后病变颈椎[(46.57±6.67) vs (37.58±7.16)]及邻近颈椎的ROM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1,P<0.05);两组治疗后JOA评分显著改善,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16.07±4.32) vs (9.56±2.71),t=6.94,P<0.05;对照组:(16.14±4.46) vs (9.61±2.75,t=5.83,P<0.05].结论 与ACDF术式相比,人工颈椎置换术式在治疗颈椎病方面不仅可保持较为稳定的颈椎ROM,而且还可有效避免邻近节段颈椎过早发生退行性变,临床效果满意,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